心肺复苏术重要性及临床教学方法比较研究

  【摘要】目的:对比研究心肺复苏临床教学方法中现场示范讲解与多媒体演示的教学效果。方法:选取同一教学班级急诊专业学生60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名。实验组采用现场示范讲解的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多媒体演示的教学方法;两组学生的教学均由同一名教师担任,使用相同的教材。教学结束时,对两组学生进行相同试卷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考核,考核项目、考核方法相同。结果:实验组学生与对照组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30名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技能操作程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在心肺复苏临床教学中采取现场示范讲解的教学方法优于多媒体演示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心肺复苏术;现场示范;多媒体;教学效果

  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指对无生命征象之病人,施予气管内插管、体外心脏按压、注射急救药物、心脏电击、心脏人工调频、人工呼吸或其它救治行为。是体外心脏按压及口对口人工呼吸合并使用,以维持心跳与呼吸的方法。1960年美国约翰霍浦金斯大学外科Kouwenhoven等人发表以心脏按压、口对口人工呼吸及体外电击三大主轴来挽救已经心跳停止的患者,因而开启了现代的心肺复苏术。事实上,人的大脑如果失去血液灌流,在4-6分钟后,即将因缺氧而脑死,如果我们能在适当的时间即给予急救措施,就能使脑细胞不致坏死。因此AHA在1992年更提出生命之链的概念,强调:早期求救、早期CPR、早期电击和尽早施行高级心脏救命术的生命之链,若能迅速启动,且环环相扣得当,急救的成功机率将大大的提升,重建并积极保护大脑,最终使大脑智力完全恢复。全世界有无数的医疗、教育、公益团体推广心肺复苏术课程,其目的无非是希望人人都能熟悉心肺复苏术技术,一旦目击事故发生时,自身便能在第一时间做出正确且立即的反应,给予救助,以增加病患的存活机会。

  临床教学方法比较:国内目前有多篇研究多将CPR的成效定义为经由测验学员学习后的知识进步、急救技术操作及相关态度改变(本节将针对心肺复苏术的学习成效包含有:知识、态度、技术、救人意愿(行为意图)等作探讨,以了解心肺复苏术教学后的学习成效。本研究探讨心肺复苏术教育介入后研究对象心肺复苏术的学习成效。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准实验设计(Quasiexperimentation),以立意取样之方式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急诊专业学生选取60名,分对照组及实验组两组,各30名,实验组采用现场示范讲解的教学方法,对照组教学方法为多媒体演示法。两组教材使用相同,由同一名教师任两组学生教学。

  1.2方法

  1.2.1实验组应用现场示范讲解教学法

  包括:①识别心脏骤停(心脏骤停的主要条件有:大动脉搏动消失、突然意识丧失、心音消失和呼吸停止);②告急;③心前捶击复律;④基础心肺复苏,如人工呼吸、开放气道和人工胸外心脏按压。

  1.2.2对照组应用多媒体演示教学法

  以具体心肺复苏教学目标及内容教师制作多媒体视频,找代表性、真实的病案,以教学大纲基本要点,讲解以蓝本教材。

  1.2.3两组学生教学结束后考核

  考核内容有心肺复苏术知识、心肺复苏术态度、心肺复苏术行为意图、心肺复苏术技术以及知识前后测差、态度前后测差、行为意图前后测差,心肺复苏术知识、态度、行为意图评量及心肺复苏术技术评量。,结束教学后,用同样试卷考核两组学生知识和技能,考核方法、标准和项目相同。综合试题以学生设计病例内容来制订,有病案讨论、选择、填空,名词解释,考核中让学生加深能力分析。

  1.3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EXCEL2007“数据”菜单中的“数据分析”功能对两组学生的评分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并采用t检验,显着性水平为5%。

  2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评分描述统计分析:实验组学生评分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平均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的方差数值大体相等。

  3讨论

  通过实验比较分析表明实验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心肺复苏术的临床教学采用现场讲解示范法明显优于多媒体教学方法。示范讲解后学生可直接进行操作,教师当面进行纠正点评,学生之间可以互相纠正,让学生直接体会操作的真实感,模拟感受碰到真实的临床操作的气氛,身临其境,引导学生树立应急观念,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心肺复苏术的理解和掌握,急救工作中心肺复苏术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为能及时挽救生命做出很大贡献,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涂艳阳,付建芳,王伯良.心肺复苏术的临床教学方法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0(24).

  [2]杨志寅.内科危重病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魏安卿 黄强 刘张龙 龚跃华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