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AT-III活性检测对血栓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SysmexCA-7000全自动血液凝固分析仪应用发色底物法检测患者血浆中的AT-III活性。结果:AT-III活性减低200例患者中,123例患者在影像学检查中存在不同部位血栓形成,45例患者在影像学检查中存在不同部位血栓形成前期声像,而影像学检查未检测出血栓形成或血栓形成前期声像32例。结论:只要机体血管内有活化的血栓形成,AT-III活性就会减低。肝硬化、重症肝炎、肝癌晚期、心肌梗死、脑梗死、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手术、肿瘤、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均可导致AT-III活性减低。
【关键词】AT-III活性;血栓性疾病;临床价值
血浆抗凝血酶III(AT-III)是由肝脏和内皮细胞合成的一种多功能的丝蛋白酶抑制物,是体内最重要的一种生理性抗凝物质,其抗凝作用占体内总抗凝作用的50%-70%,先天性或后天性AT-III缺乏均可导致高凝血症,在临床上表现为血栓形成。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
2013年1月-6月我院住院患者200例,男114例,女86例;年龄19岁-96岁,平均年龄54.5岁。
1.2试剂
德国DadeBehringMarburg公司提供ATIII检测试剂盒,由凝血酶、底物试剂、缓冲液试剂组成。
1.3方法
在SysmexCA-7000全自动血液凝固分析仪应用发色底物法对每份标本进行检测,严格按试剂盒使用说明书操作。
2结果
AT-III活性减低200例患者中,123例患者在影像学检查中存在不同部位血栓形成:四肢静脉血栓栓塞82例、急性心肌梗死19例、脑梗死17例、肺栓塞3例、DIC2例,45例患者在影像学检查中存在不同部位血栓形成前期声像,而影像学检查未检测出血栓形成或血栓形成前期声像32例均为肝病、肾病综合征、肿瘤患者。
3讨论
正常情况下机体内抗凝系统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与止凝血系统处于动态平衡[1]。血栓形成时,机体反馈性使纤溶酶原激活因子的产生和释放增加,AT-III消耗增多,导致血浆中AT-III活性减低。从上述结果中可以看AT-III活性减低与血栓形成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对疑似急性脑梗死、急性心梗、急性外周血管血栓形成有着重要的急诊指导意义。AT-III活性检测血栓形成不仅早于影像学检查,而且具有无创性,操作时间短,标本用量少等优点,对于具有血栓形成风险的血栓前状态的病人提前采取干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AT-III的下降提示机体抗凝功能下降[2],这在临床上应用很重要,尤其是对血栓性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均有重要临床价值,应该引起临床医生和检验人员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安艳,赵平.临床检验第二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05.
[2]陈文彬,潘祥林.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01-308.
唐金凤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