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截瘫术后尿潴留的临床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创伤性截瘫患者术后尿潴留的临床护理方式与疗效。方法:以近年来我院收治的创伤性截瘫合并术后尿潴留的25例患者临床完整资料为回顾性研究对象,根据脊髓休克期与脊髓功能康复期患者的护理特征,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护理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除脊髓完全性损伤者以外,患者的护理效果均较理想。经脊髓休克期护理干预后,护理第2、第4周时患者的尿残余量均较护理前有明显下降,组间差异经统计学分析,P<0.01;脊髓康复期患者第2周、第1个月自主排尿后的尿残余量较护理前有明显改善,第1个月较第2周的尿残余量相比差异显著,组间数据经统计学分析,P<0.01,总有效率为96%。结论:针对不同脊髓功能时期的创伤性截瘫术后尿潴留患者开展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膀胱功能,有助于实现患者有控制性的排尿,这对患者自理能力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创伤性截瘫;尿潴留;护理方法;护理效果

  创伤性截瘫为脊髓受损所致的疾病,脊髓损伤程度较轻者则肌体感觉反射消失,运动功能出现障碍,脊髓损伤程度严重者则可致永久性截瘫。创伤性截瘫患者大多会呈现排尿功能障碍,临床上多以留置导尿管来缓解截瘫患者的排尿难题,但是长期留置尿管,易导致膀胱自身防御能力减退,增加泌尿系统的感染率。事实上,脊髓损伤的不同阶段中可出现不同类型的神经源性膀胱。脊髓休克期多为无张力性膀胱,脊髓恢复期多为不自主反射性膀胱与间歇性尿失禁。所以,抓住训练截瘫患者膀胱功能的最佳时机,根据脊髓休克期与脊髓功能康复期患者各自的护理特征,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笔者结合自身护理实际,就创伤性截瘫患者术后尿潴留的临床护理进行了相关探讨,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2月31日间我院收治的25例创伤性截瘫合并术后尿潴留患者临床完整资料为回顾性研究对象。其中男患15例,平均年龄(41.32±13.64)岁,女患10例,平均年龄(51.65±18.43)岁,6例为颈椎骨折外伤性截瘫,8例为腰椎骨折并截瘫,11例为胸椎骨折性截瘫;脊髓未完全性损伤者21例,完全性损伤者4例,所有患者经临床初步诊断显示仅未合并肝、肾、前列腺功能异常,无膀胱、尿道手术史;患者均符合ASIA(2000年)外伤性脊髓损伤的诊断标准;尿潴留症状符合《外科学》诊断标准;患者指征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之“癃闭”治疗范畴;所有患者均未合并影响临床探究结果病症。

  1.2方法

  创伤性截瘫患者脊髓发生损伤,术后属于脊髓损伤早期,即脊髓休克期,术后4-6周进入脊髓康复期,脊髓休克期时,患者因外伤性脊髓损伤后出现尿失禁,因大脑皮质与初级排尿中枢联系断桥,患者无法自主排尿,需行导尿处理;脊髓康复期为改善并恢复脊髓功能的黄金时机,护理以改善并促进患者膀胱功能恢复为主旨。

  脊髓休克期护理[1]:由于此阶段患者的大脑皮质与排尿中枢失去了联系,患者均于无菌条件下留置尿管,并辅以利尿中药方口服,组方为:六一散、竹叶、车前草各10g,每日1剂/日,2次/日;每周更换尿管1次,以16万U庆大霉素+0.2‰呋喃西林液冲洗患者膀胱,1次/日,每日更换尿袋,导尿期间,叮嘱患者多饮水,每日摄水总量维持于3000mL左右。每隔3h对患者导尿1次,记录尿袋内尿液的刻度,根据排尿量计算患者可能残余尿量,若以挤压法可帮助患者排出100mL左右的尿量,体内残余尿量<300mL时,导尿时间可增加为每隔6h进行一次;若行挤压法后排尿量超过200mL,则可将导尿时间改为每10h进行一次,若患者尿残余量<100mL,则停用间歇式导法,3日后可考虑拔除尿管。25例患者经过该阶段的护理干预后,于4-6周左右顺利拔除尿管,分别于第2、第4周对患者的导尿情况进行评价。

  脊髓康复期的护理:术后4-6周后,经过休克期的对症护理,患者的脊髓功能均已进入恢复阶段,排尿功能也较护理前获得了较大改善。但由于脊髓损伤所致的自主性神经反射异常,绝大多数患者在此阶段仍无法进行自主、规律性的排尿,脊髓功能恢复阶段的护理是改善截瘫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的重中之重,此阶段患者接受膀胱功能康复训练联合中医针刺法进行护理,由专业的护理人员或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由患者家属对患者腹部、膀胱位适当挤压与按摩,按摩大腿内侧,如牵拉阴毛等阴部刺激法,按摩肛门括约肌,引导患者有意识进行肛门与盆底肌肉收缩、憋尿、重复排尿等训练,促进排尿中枢敏感度的恢复,2次/日,1个月为一疗程。在膀胱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以中医关元穴温针针灸法[2],点燃艾柱柱并将其置于针柄上方,对取穴部位常规消毒,以针刺关元穴,留针时间与艾柱燃尽时间一致,若患者的针刺感较弱,则可适当轻扭或旋转毫,适当延长留针时间,温针过程中要于患者穴位周围铺上隔热巾,防止患者皮肤灼伤,1次/日,1月为一疗程。

  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加强与患者的沟通,鼓励患者家属多关心患者,尽力满足患者合理的需求,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疾病健康知识的宣教,使患者树立对抗疾病的信心,对于情绪波动较大者,可遵医嘱给予定量的镇静药辅助治疗,以提高患者的遵医性。

  1.3护理疗效评估

  脊髓休克期的护理疗效评价重点为第2、第4周导尿后尿残余量。脊髓康复期护理疗效评价重点为第2周、第一个月自主排尿后的尿残余量与膀胱功能改善情况。无效:患者仍无自主排尿能力、需使用间歇导尿法,尿残余量>100mL;有效:自主排尿功能尚不稳定,无规律,尿残余量>100mL,偶尔需借助间歇性导尿法;显效:排尿次数基本正常、能自主排尿,尿残余量仍>100mL;痊愈:自主排尿功能正常,排尿次数正常,膀胱容量>250mL,尿残余量<100mL。

  1.4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SPSS14.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并以t进行检验,P<0.05表示组间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分析脊髓休克期间歇性导尿法联合中药利尿方护理干预后的导尿效果。

  25例患者经脊髓休克期护理干预后,仅一例患者因尿道被尿道管划伤而至轻度感染,经发现后立即采用对症治疗,症状已消失。由上表可知,护理第2、第4周时患者的尿残余量均较护理前有明显下降,组间差异经统计学分析,P<0.01。

  (2)分析脊髓康复期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第2周与第1个月患者自主排尿后尿残余量。

  由表2可知,经过脊髓康复期中医西结合的膀胱功能康复训练后,除完全性损伤患者外,患者的自主排尿功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改善,第2周与第1个月患者自主排尿后的尿残余量较护理前获得了明显改善,第1个月较第2周的尿残余量相比差异显著,组间数据经统计学分析,P<0.01。

  (3)分析不同脊髓损伤患者的总体护理效果。

  由表3可知,除脊髓完全性损伤者以外,其余患者的护理效果均较理想,总有效率为96%(24/25)。

  3讨论

  考虑到创伤性截瘫患者脊髓功能所处阶段的不同,对创伤性截瘫术后尿潴留患者采取不同阶段的对症处理方法,通过对不同时期患者膀胱功能改善结果进行评估得知,护理干预后患者的尿残余量均获得了显著下降,基于脊髓功能分期对尿潴留患者实施不同的护理干预可收获显著的护理疗效,对于改善截瘫患者的自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凌泽凤,邓文颂.间歇导尿治疗脊髓损伤膀胱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0.

  [2]徐明春,李玲.脊髓损伤患者恢复膀胱功能的有效护理方法讨论[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0.

  张素琴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