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形态认识之刍议
- 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脾,胰腺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2-14 10:45
【摘要】脾,一直被我国历代医家们所重视并赋予“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等美称,高度总结概括脾的功能特点并强调它在五脏中处于的重要地位。因处于中医“重道轻器”的哲学思想支配下,中医脾形态认识一直处于非标准化的状态,而本文结合祖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二者,针对脾的位置、形状、大小、结构、色泽、重量等方面进行比较,从而为中医脾的形态认识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关键词】脾;胰腺;肝;解剖学
对脾的最早认识可追溯到秦汉以前时期,古人就将动物的脾脏作为日常饮食。《诗经》有:“嘉肴脾臄,或歌或咢”,脾臄是将切碎的脾肾填入肠中炙成的一种灌肠[1]。
在《黄帝内经》中“脾与胃以膜相连耳”对人体的脾脏作了最基础的描述[2]。虽未对脾的具体形态没有详细记载,仅从中可以看出脾胃关系密切。中医基础理论认为,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3]。虽只涉及脾的粗略位置,虽不及西医解剖学描述的直观与精细。但中医古代文献对脾形态的记载并非浅尝辄止。以下是中医与西医对脾的形态进行比较:
1脾的位置
考诸文献,对于“脾”横向位置的记载,古代医籍中大致有中央、右、左3种说法[4]。若单从解剖实体看,中医之“脾”的位置应该居左[4]。如《类经图翼》云:“与胃用膜相连而附其左上”;《针灸大成》言“脾掩乎太仓(胃)附脊十一椎(第十一胸椎)”。此外,流传在世的许多明堂图或内景图都明确标明脾在腹腔中左季肋的深部、胃的背侧左上方。现代医学认为,脾脏位于左季肋部,胃底左后方,与第9~11肋骨相对[5];同时,以膜与胃相连而又位于胃的上方的器官只有肝[6],且肝也掩盖着胃前壁的大约50%[7];相反,脾与胃的接触面积约占胃后壁面积的大约20%[7]。即可得出,中医的“脏腑脾”应是指西医的“解剖肝”[8]。
2脾的形状、结构
《类经图翼》《医宗金鉴》都提及脾“形如刀镰”;《医学入门》中有脾“扁似马蹄”延续了王冰注释《素问》中“脾,形象马蹄”。就现代医学角度下脾呈椭圆形[6]而言,“扁似马蹄”之论更加接近实体。而“形如刀镰”更接近狭长略呈三棱形[9]的胰。但《医纲总枢》中描述:脾“形如犬舌,状如鸡冠”,其中“形如犬舌”更贴近形容胰的形状,但“状如鸡冠”在现代解剖学中,由于脾的前缘有明显的脾切迹,因此从胃面看去很象紫红色的鸡冠。
论脾的结构,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说“脾有一管,体像玲珑,易于出水,故名珑管,脾之长短与胃相等,脾中间一管即是珑管。[11]”其所谓珑管即相当于今之胰管[4]。虽错误地将胰的结构认为脾,但对历史上少有对胰的记载作了充分的补充,略知其重要。
3脾的大小、重量
《难经》详细记载了“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将数据按照秦汉的度量衡[12]折算成今天的计量单位,《难经》所述之脾重337.5~435g,扁广6.96cm,长12.6cm,散膏重100~125g。再参考,近年有学者研究,将历代医家有关脾脏解剖的记载总结如下:脾重约547g,扁广均7.1cm,长约11.8cm[13]。现代人体解剖学成人脾长约12cm、宽约7cm、厚约3~4cm、重量约为150g[9]。相互对比之下,就脾的重量差距较大外,其它规格皆相近。
4脾的色泽
中医关于脾的颜色有三种说法,分别为:①《医贯》《医事启源》等书记载:“脾如马肝赤紫”;②孙思邈《千金方》记载:“凡脾脏像土,与胃合为腑。”得知脾的颜色呈棕黄色;③《素问》谓“脾色黄,宜食咸。”此等“脾色黄”之论并非指脾实质脏器本身的颜色,而是循五行学说下的藏象之“脾”与中央土相应之色[4]。而“脾如马肝赤紫”之论与现代医学观察下的脾呈暗红色[6]极为相近。
5结语
中医学对脾形态学的认识,虽众说纷纭,但对中医脾藏象系统框架不仅没有阻滞,反而使其向着整体的、联系的、动态的方向发展。中医学结合几千年的临床实践并采取黑箱方法来探索人体脾的生理功能和各种病理现象,侧重在对人体的动态生命过程的思辨与推理上,而不是脾的各种不同的形态结构上。据中土五行学说来讲,脾的功能和其他脏腑联系是呈立体交叉的空间思维,并非点到点的线性思维。单纯地将中医学中的“脾”对应现代医学的某一脏器来研究,更是否定中医整体观念的主导思想,虽借鉴现代医学的先进手段明确了脾的形态,但仅从形态学解释中医藏象脾是远远不够的。
参考文献
[1]张玉书,陈延敬.康熙字典.[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0:14.
[2]崔应珉,王淼注.黄帝内经素问.[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188.
[3]印会河.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34.
[4]王帅,郭允,刘文科,等.脾与中医之脾、散膏的关系探讨[J].中医杂志,2012,53(4):276-278.
[5]窦肇华.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82.
[6]严振国.正常人体解剖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15.
[7]徐恩多.局部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87.
[8]曾志勇,张力华,罗友华,等.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论中医“肝”和“脾”的实体[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7(3):4-10.
[9]柏树令.系统解剖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85,148.
[10]安瑷麒,张瑞霞.中医的“脾”及其解剖学基础[J].包头医学,2004,28(4):33.
[11]王清任著,李天德等点校.医林改错[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
[12]邱光明.中国古代度量衡器[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659.
[13]桑希生,吕凤娟,王雪华.从中医理论发生学认识中医的脾脏[J].河南中医,2008,28(4):4-6.
王学岩 王佰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