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常规治疗无效的突发性聋的疗效分析
- 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突发性聋,地塞米松,鼓室内注射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2-13 14:14
【摘要】目的:观察地塞米松鼓室内注射对常规治疗无效的突发性聋的疗效。方法:将经过常规治疗无效的患者51例51耳随机分为2组,Ⅰ组26例26耳,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地塞米松5mg鼓室内注射治疗,隔天注射一次,共注射3次,用药一周;Ⅱ组25例25耳,给予常规治疗1周。观察治疗前后纯音听阈的变化情况。结果:Ⅰ组11例有效,有效率42.3%;Ⅱ组无一例有效。结论:地塞米松鼓室内给药对常规治疗无效的突发性聋有一定疗效。
【关键词】突发性聋;地塞米松;鼓室内注射
突发性聋是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的听力一般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少数患者可在3天以内下降至最低点,可同时或先后伴有耳鸣及眩晕,除第Ⅷ对脑神经外,无其他脑神经症状。目前多认为与病毒感染、迷路水肿、血管病变和迷路窗膜破裂等有关1。突发性聋由于无特定病因,目前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类固醇激素、抗凝剂、扩血管剂等等,其中大多数患者治疗有效。但是由于各种影响因素,仍有不少患者治疗效果不佳。为了解分析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对常规治疗无效的突发性聋的治疗效果,于2007年起,我科对51例经常规治疗无效的突发性聋患者行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将2007年9月1日至2012年5月31日在本院耳鼻喉科住院的突发性聋患者经过常规治疗14天以上无效的51例(51耳)作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符合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制定的突发性聋的诊断标准2,且通过病史及影像等辅助检查排除了听神经瘤、梅尼埃病、耳毒性药物中毒、化脓性迷路炎、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等疾病,依据治疗指南给予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改善内耳微循环药物、神经营养类药物等治疗2周。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鼓室内注射组26例(26耳)作为Ⅰ组及常规治疗组25例(25耳)作为Ⅱ组。
1.2治疗方法
Ⅰ组常规治疗2周后行鼓室内注射治疗。方法:患者坐位,头偏向对侧,耳内镜下在鼓膜前下象限缓慢注入地塞米松针剂5mg,注射后嘱患者侧卧位保持治疗耳向上静卧30分钟,并勿作吞咽动作,使地塞米松在鼓室内尽可能保留较长时间,隔日注射地塞米松1次,共3次,1周为一疗程。Ⅱ组常规治疗2周后予甲钴胺针0.5mg肌注QD、环磷腺苷针80mg加入250ml生理盐水静滴QD、丹参针20ml加入250ml5%GS静滴QD;治疗1周。所有患者1周治疗结束后复查纯音测听,比较治疗前后0.5、1、2kHz气导平均言语听阈的变化。
1.3疗效评定
根据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2005年济南制定的突发性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分为痊愈:受损频率听阈恢复至正常,或达健耳水平,或达此次患病前水平;显效: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提高30dB以上;有效: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提高15~30dB;无效: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改善不足15dB。
2结果
Ⅰ组:5例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提高>30dB,6例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提高在15~30dB之间;15例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改善不足15dB。Ⅱ组共25例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改善均不足15dB。经过治疗,Ⅰ组26例患者中痊愈0例;显效5例,占19.2%;有效6例,占23%;无效15例,占57.7%;总有效率为42.3%。Ⅱ组均为无效,有效率为0%。
3讨论
由于突发性聋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案。鼓室内注射类固醇激素可以获得浓度更高持续时间更长的内耳药物浓度。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为局部用药故不仅避免了全身应用的副作用,且其目的性强,药物靶定位性好,可避开血-迷路屏障,直接进入内耳,内、外淋巴中药物浓度高3,可为常规治疗无效的突发性聋患者提供再次治疗的机会。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观察常规治疗无效的突发性聋患者,经过鼓室内注射类固醇激素治疗的效果。研究对象选择住院经常规治疗无效的病例,随机分组行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进一步治疗。结果显示常规治疗无效的病例,Ⅰ组经过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一周后有11例患者疗效达到有效或显效,而Ⅱ组无一例有效,说明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对常规治疗无效的病例具有较好效果。
参考文献
[1]田勇泉,孙爱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80-383.
[2]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突发性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6,41:325.
[3]杨军,吴皓.鼓室内给药治疗内耳疾病的基础与临床[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39:770.
虞晓徐 赵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