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芩泻心汤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疗效观察
- 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柴芩泻心汤,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2-13 14:57
【摘 要】目的:探讨柴芩泻心汤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80例,且所有患者均辨证属于肝胃不和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柴芩泻心汤加减治疗,2个疗程后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根据西医判定标准,观察组总有效率(92.5%)明显大于对照组(77.5%);根据中医证候判定标准,观察组总有效率(95.0%)同样明显大于对照组(75.0%),且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柴芩泻心汤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柴芩泻心汤;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
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是指胃黏膜呈慢性浅表性炎症的疾病,属慢性胃炎的一种,是临床消化科的常见病,在临床西医治疗中效果较不理想,且常反复发作。慢性浅表性胃炎在中医学中属于“胃脘痛”、“痞满”等范畴,近年来我院应用柴芩泻心汤加减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80例,其中男性 49例,女性31例,年龄23~66岁,平均年龄38.4岁。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上腹疼痛、腹胀、暖气以及反复出现等,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制定的关于CSG的诊断标准,并经电子胃镜检查明确诊断,病程2个月~9年不等,平均病程4.3年,且所有患者均辨证属于肝胃不和型[1]。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柴芩泻心汤加减治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的三联疗法治疗,药物包括:阿莫西林(国药准字H44021351,剂量为0.5g/d,每天3次,分别于早中晚三餐前30min服用)、胶体果胶铋颗粒(国药准字H20052560,剂量为150mg/d,每天4次,分别于饭前30min和睡前服用)、奥美拉唑(国药准字H10950056,剂量为20mg/d,嘱患者于清晨空腹服用)。观察组所有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给予柴芩泻心汤加减治疗,柴芩泻心汤基本药方包括柴胡12g、黄芩15g、炒白术30g、茯苓20g、党参8g、赤白芍12g、炙甘草30g、大黄10g、黄连3g,并随着加减,如患者腹胀严重加乌药,川朴各10g;恶心严重者加生谷麦芽5g、姜竹茹10g;右上腹部疼痛甚者加川楝子、石苇各5g;气滞血瘀疼痛加元胡10g;泛酸明显者加乌则骨12g,煅瓦楞30g。每日一剂,用水煎服,取汁400ml,分早晚两次口服。且在服用期间嘱患者禁食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并保持良好的心情。两组患者均30d为一个疗程,2个疗程后对疗效进行判定。
1.3 疗效判定标准
1.3.1西医判定标准 治愈
临床症状消失,胃镜检查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胃镜检查各项指标基本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有所好转,胃镜检查未黏膜炎症程度有所减轻;无效:临床症状无变化或甚至加重。
1.3.2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肝胃不和证的证候判定标准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证候积分进行评分,并进行疗效判定,其中治愈: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减少≥95%;显效: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减少95%~70%;有效: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减少69%~30%;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系统软件统计分析资料,计数资料率的比较应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西医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5%,两组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小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两组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小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不良反应的观察
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经三大常规及肝肾功能等检查均未见异常。
3 讨论
慢性浅表性胃炎(CSG)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明确,但是目前明确的病因有细菌、病毒及毒素感染、吸烟、药物、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循环及代谢功能障碍、幽门螺杆菌感染和心理因素等。西医在治疗方面多采用胃黏膜保护药物、抗HP药物以及制酸剂等,这些药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病情的发展,但是疗效并不理想,且常反复发作。
根据中医理论,本病属于“胃脘痛”“嘈杂”“痞症”等范畴,多因脾胃虚弱、情志内伤或饮食劳倦致脾胃损伤,功能失常,胃失和降、气机郁滞而产生胃脘疼痛,中医认为本病虽在胃,但与肝密切相关,因此在治疗上应以调理脾胃和疏肝理气同时进行[2]。柴芩泻心汤是柴芩汤加泻心汤而成,基本药方包括柴胡、黄芩、茯苓、白术、党参、赤白芍、炙甘草、大黄、黄连等,方中柴胡味苦微寒,少阳主药,以升阳达表为君;黄芩苦寒,以养阴退热为臣;黄芩苦寒泄降除热,清肠燥湿;炙甘草补中益气,养胃;黄莲胃苦性寒,可清热燥湿止痢,总之诸药合用可共奏疏肝理脾、调和脾胃之功效[3]。同时有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柴胡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黄芩、黄连具有抗Hp感染和清热解毒的多重功效;党参可抗胃黏膜损伤[4]。在本组的资料中,对仅用常规西医治疗的对照组和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柴芩泻心汤治疗的观察组比较,结果显示无论是根据西医的判定标准还是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观察组总有效率均明显大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对两组患者不良反应进行观察,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这一结果与邓达荣等[5]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应用柴芩泻心汤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型患者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胃脘胀痛、腹痛、纳差等临床症状,并可促进胃黏膜糜烂愈合,且安全可靠,用药方便,值得临床推广,且值得一提的是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类型的慢性胃炎患者也是临床治疗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周建中.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J].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0(5):318-319.
[2]张效科,王国栋.慢性胃痛从肝论治的立论依据及意义[J].四川中医,2011,24(9):30-31.
[3]张晓明.柴平汤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48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8):94-96.
[4]梅全喜.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手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410-410.
[5]邓达荣,李富英.柴胡疏肝散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52例[J].现代医院,2008,6(8):78-79.
李姝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