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窒息复苏后的治疗体会

  • 来源:今日健康
  • 关键字:新生儿,窒息复苏
  • 发布时间:2015-12-01 11:39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复苏后的后期治疗方法。方法:对70例新生儿窒息进行复苏后的后续治疗,预防和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治疗过程中有1例因患先天性肛闭转上级医院治疗外,没有任何并发症的发生。结论:通过合理的治疗可避免新生儿窒息后并发症的发生,以达到减少新生儿死亡率。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复苏、治疗

  新生儿窒息是导致全球新生儿脑瘫、智障和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2010年统计,每年全球近400多万新生儿死亡中有23%以上死于新生儿窒息[1]。复苏成功后的后续正确治疗,对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具有重要意义。我院在2012年2月~2014年3月对70例复苏成功后的新生儿进行后续治疗,效果良好,现将后续治疗体会分享如下。

  1、临床资料

  70例患儿均是因产后窒息、经复苏抢救成功后的新生儿。女32例,男38例,依据新生儿阿普加评分法,以新生儿出生后1分钟内的呼吸、心率、肌张力、皮肤颜色及喉反射5项体征为依据[2],轻度窒息54例,重度窒息16例。住院天数4~9天,70例中有69例痊愈出院,1例因患先天性肛闭转上级医院治疗外,没有任何并发症的发生。

  2、新生儿窒息原因分析

  2.1 孕妇原因

  孕期合并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肝内胆汁淤积综合征、妊娠合并心脏病、妊娠合并糖尿病、妊娠合并重度贫血。

  2.2 胎盘原因

  胎盘功能不全、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脐带受压、脐带脱垂等。

  2.3 新生儿原因

  如早产、过期产、胎粪羊水大量吸入、先天发育畸形、严重肺疾病等。

  3、复苏后的治疗

  新生儿窒息后患儿的家长具有焦虑、追究、自责、疑虑等复杂的心理,医生应耐心主动与患儿家长沟通交流,详细介绍窒息新生儿的诱发因素,抢救措施,新生儿目前的病情及预后等情况,耐心介绍新生儿的医学基础相关知识,减轻家长的焦虑与恐惧,争取得到家长配合,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同时抢救成功新生儿的后期应从以下方面进行。

  3.1一般要求

  环境保持安静,不能有噪音,减少探视。在完成新生儿复苏操作后监护新生儿的体温很重要,避免体温过高和过低,医嘱将患儿裸体置于暖箱中,并根据新生儿出生体重大小调整好暖箱的温度与湿度[3],或将患儿置于远红外线辐射保温床,不提倡使用热水袋对新生儿保暖,因新生儿皮肤娇嫩很容易被烫伤。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阳光充足,室温保持在24-26℃,湿度50%-60%[3],每天通风2-3次,每次约半小时,但应避免阳光直射及对流风。

  3.2 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患儿体温、心率、呼吸、吸吮能力、反射等情况,观察患儿皮肤颜色变化,观察有无惊厥、抽搐等症状,发现异常及时对症处理,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3.3 给氧

  鼻导管持续给氧,氧湿化后再吸入;至新生儿恢复正常呼吸面色转红后30分钟停止给氧,氧浓度设为30%-40%,控制氧流量为0.5-1L/分钟。监测PaO2,避免低氧血症或氧中毒,而导致眼及肺部损害等并发症。

  3.4 喂养

  窒息致胃肠道缺血缺氧,为了减少坏死型肠炎的发生,应延迟开始喂奶时间,根据新生儿的吸吮能力及病情医嘱正确喂哺。对吸吮能力较弱的患儿,应将母乳用吸奶器吸出后,用滴管自新生儿口角缓慢滴入,并注意观察吞咽能力,对不能自行吞咽者,应给予鼻饲,防止引起呛咳和再度发生新生儿窒息[4]。重度新生儿窒息需延迟几天再喂奶,胃管不能接受者,按公斤体重计算予静脉补液[5]。   3.5 医护人员增强感控意识

  患上呼吸道感染者不能护理患儿,医护人员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及隔离消毒制度,强化手卫生规范,控制进入病室人数,重点做好患儿皮肤、脐部及五官护理,侧卧位以防呕吐物吸入,并经常调换体位,以助肺部循环和防止肺炎。

  3.6 药物应用

  有低血容量的新生儿则建立脐静脉通道,推荐生理盐水、首次剂量为10ml/kg,经脐静脉缓慢注入(大于10分钟),正确用药,严格控制输液速度,预防血容量超负荷或发生脑出血或肺水肿等并发症[5]。

  4、出院医嘱

  护士指导患儿家属做好新生儿的日常皮肤护理;注意患儿保暖,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注意观察患儿一般情况:包括精神、哭声、反应、大小便情况、食欲、和皮肤颜色等;定期随访,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就诊。

  5、小结

  对疑有胎儿宫内窘迫的新生儿出生前必须做好新生儿窒息的复苏准备,提前通知麻醉师和新生儿科医生到产房参与复苏抢救。复苏成功后给予常规护理,继续密切观察患儿心率、呼吸与肤色,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低流量吸氧及药物治疗,必要时按患儿公斤体重计算给予扩容。复苏后的新生儿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与复苏的时间和复苏后的合理治疗相关,因此,复苏成功后的合理治疗是防止新生儿死亡及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John Kattwinkel,MD,FAAP(主译叶鸿瑁虞人杰)新生儿复苏教程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

  [2]谢幸苟文丽妇产科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83

  [3]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第一版临床版2012:58

  [4]林桂荣妇产科病人健康教育指导手册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211

  [5]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第一版临床版2012:67

  李章兰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