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群体创伤伤员的院前急救护理

  • 来源:今日健康
  • 关键字:突发群体创伤,急救护理
  • 发布时间:2015-12-02 13:47

  【摘要】目的:研究突发群体创伤伤员的中心前急救护理的措施和方法。方法:从我中心2011年6月到2015年6月间12批入中心前实施急救护理的患者中抽取104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患者的中心前急救护理过程,将其中实施针对性急救护理管理的54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另外进行一般护理管理的5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并统计两组患者的急救反应时间、抢救成功率、急诊满意度、检伤分类时间和按区分流时间。根据对比和统计分析结果总结中心前急救护理的有效对策。结果:观察组的急救反应时间、检伤分类时间和按区分流时间均要短于对照组,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对护理技术、护理态度、护理管理、护理服务四个项目的满意程度均高于对照组,其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突发群体创伤伤员的伤情实施针对性的急救护理管理,有利于缩短各项抢救工作的时间,提高抢救时效和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突发群体、创伤伤员、院前急救护理、对策

  突发事件常常会造成群体性创伤,并以外伤为主,群体创伤的主要特点是伤员数量多、突发性、时间急、伤情复杂以及抢救难度大等[1]。中心前抢救处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因此,研究入中心前如何更加有效、迅速地开展急救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我中心2011年6月到2015年6月间12批入中心前实施急救护理的患者中抽取104例进行研究,以探讨突发群体创伤伤员的中心前急救护理的措施和方法。现将研究过程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抽取的104例患者均为2011年6月到2015年6月间我中心收治的12批群体创伤患者,均在此期间接受我中心中心前急救护理,将其中实施针对性急救护理管理的54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另外进行一般护理管理的5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全部批次患者中,车祸外伤7批,建筑工伤3批,斗殴1批,烧伤1批。观察组中男性40,女14例,年龄18~64岁,平均年龄为(37.09±10.23)岁,危重患者38例,伤情轻危、中危者16例;对照组中男性38例,女12例,年龄19~66岁,平均年龄为(39.02±10.84)岁,危重患者35例,伤情轻危、中危者15例。将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伤情严重程度及年龄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具备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一般院前急救护理管理,根据患者的伤情严重程度和危急程度分别送往急诊抢救室、手术室、重症监护室和观察室接受诊治。

  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急救护理管理,采用一体化的急救护理管理模式,具体方法如下:(1)调整创伤急救单元布局和设施布局:完善创伤急救中心的各急诊室布局,划分急诊病区,重新调整急诊抢救室、重症监护室、手术室和留观室的分布,将各急诊室设置在同一大楼内,以利于批量患者快速分流。完善无线和有线通讯设施配备,畅通通信渠道,直接转接急救电话请中心前医生立即出诊,重症监护室全套配备监护系统设施、呼吸机、气血分析仪和除颤器等;设置醒目的绿色通道标志,标志使用大字体、鲜艳的颜色。(2)急救前伤情评估:按照伤情评估的DRABC程序进行检查,对于存在伤口持续出血、肠腔外溢、呼吸道阻塞以及颈椎骨折等情况的患者,立即采取急救处理;检查患者对刺激的反应;观察呼吸道是否堵塞,若口腔中有分泌物,立即吸出以保证呼吸道畅通;检查患者的胸廓运动是否异常,评估其通气情况;触及股动脉或颈动脉,判断患者的循环情况[2-3]。(3)建立统一的中心前急救指挥系统,成立中心前急诊抢救小组,由急诊科二三线骨干和分管中心主任担任小组组长,协调中心量全力参与抢救;根据各批次患者的伤情严重程度、人数来启动不同级别的急救预案。每个批次危重患者少于5例情况下,启动二级急救预案,由二三线骨干任组长,协调10~15名相关科室的护理人员,立即实施抢救护理;每批次危重患者大于5例的情况下,启动一级急救预案,由分管主任任组长抽调16~25名相关科室的护理人员进行抢救。(4)规范抢救程序:结合急救预案,编制群体伤员中心前急救护理程序,由护士长带领急救护理人员落实分工责任制,指导护理人员同时进行循环系统监护、呼吸道护理和生命体征监测,巡回护士负责伤情观察和抢救设施管理,检伤人员常规按伤情严重程度对患者进行分类编号,运输组按照分类编号结果立即进行按区分流,护送患者去往各急诊室接受检查和手术。

  1.3 观察指标及判断标准

  ①急救时效: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的急救反应时间、检伤分类时间和按区分流时间,并比较统计结果。②急救效果:使用护理满意度评分调查表,调查患者对护理技术(25分)、护理态度(25分)、护理管理(25分)、护理服务(25分)四个项目的满意程度,实行百分制统计;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针对上述基础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运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统计方法以t检验及χ2检验为主,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差异及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急救时效比较。

  观察组的急救反应时间、检伤分类时间和按区分流时间均要短于对照组。

  2.2 将两组患者的急救效果进行比较

  观察组成功抢救50例,送急诊抢救死亡4例,抢救成功率为92.6%;对照组成功抢救38例,送紧急手术死亡4例,急诊抢救死亡8例,抢救成功率为76.0%;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χ2=5.49,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护理技术、护理态度、护理管理、护理服务四个项目的满意程度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诊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一般护士的基本素质,还要具备在艰苦的室外环境下克服困难、实施救护的能力。面对群体突发伤情,护理人员工作的重点不是抢救某一个危重患者,而是要在评估全体患者伤情的基础上,着重救护无反应能力的患者[4]。根据急救经验,在抢救现场的护理人员必须保持镇静,在实施抢救时要做好安抚患者的工作,维护现场秩序,使急救护理、治疗工作能够顺利有序地开展。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急救反应时间、检伤分类时间和按区分流时间均要短于对照组,在群体伤员的救护现场,面对众多伤员,必须保证救护工作能够快速开展,才能全面控制住患者的伤情[5]。因此,实行一体化的抢救制度,制定一体化流程,是保证创伤急救中心高效运转的关键。急救过程中常常会有一些头部受伤而意识不清的患者,由于误吸胃内容物或血液,出现了呼吸道阻塞、严重窒息死亡,因而院外及时救护显得十分重要,护理人员必须在最短时间内进行伤情评估,检查患者的呼吸道是否畅通,一旦发现有气道阻塞或呼吸困难情况,应该立即吸出阻塞物,及时给氧。研究结果中,观察组(92.6%)的抢救成功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76.0%),同时观察组对护理技术、护理态度、护理管理、护理服务四个项目的满意程度均高于对照组,说明通过实施针对性的护理管理,能够迅速有效地对现场紧急情况进行处理,使患者能够很好地配合救护工作,从而提高了抢救成功率。综合上述分析和讨论,院前急救护理过程中,采用适用于群体伤员的护理管理措施,有利于提高抢救时效,迅速地控制伤情,保证抢救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欧阳金秀.标准化急救护理程序在群体性创伤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学,2014,13(06):731-732.

  [2]车颖华.170批突发性群体伤员的院前急救与护理[J].中外医疗,2011,23(05):166.

  [3]刘瑛,沈红.突发性群体性创伤的急救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18(01):83-84.

  [4]李朝丽.突发事件群体伤员急救中的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2,12(08):128.

  [5]倪惠琴.程序化的急救护理管理在突发群体伤中的应用[J].哈尔滨医药,2010,24(05):66-67.

  莫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