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执政党的伟大历史抉择
- 来源:楚天法治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依法治国,执政党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17 14:43
【摘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一项战略方针和目标,要求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都应由法律调整并成为执政党、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及广大公民的共同行为准则,法律不单纯“治民”,更重要的作用是“治官”,是治理行为体现法律框架下的重要治理模式。
【关键词】法治思维与法治方法;深化改革;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执政能力
一、依法治国是新形势新任务的迫切要求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乃至政治发展模式都成为许多国家竞相学习和借鉴的典范。但另一个现实是,中国正经历着来自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中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和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期、深水区,再加上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对内而言,法律法规体系与党内制度建设不够科学系统已经不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执法不严让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食品安全事件屡禁不止;有法不依令法律权威受到破坏,行政管理的效能也有所削弱,“红头文件代法、以权压法、以权乱法”现象依然存在;更有甚者,个别党员领导干部带头破坏法治,以个人意志代替党纪国法。同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选择性守法、选择性执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比较严重。有的法律法规未能全面反映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立法工作中部门化倾向、争权诿责现象较为突出;执法司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现象较为突出,群众对执法司法不公和腐败问题反映强烈;部分社会成员尊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权意识不强等问题都还存在;腐败之风令公众对公权力机关和公职人员的信任大为消减。从人民网每年全国两会前夕进行的“两会调查”中可以看到,在2002年到2014年的13年间,“反腐倡廉”12次名列网民关注的“两会热点”前三名,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司法公正、食品安全等网民关注度较高的话题也无不与法治密切相关。这些现象违背了社会主义法治原则,损害了人民群众利益,妨碍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必须下大气力加以解决。治理当今中国的社会问题,健全法制、厉行法治,实现全社会的公平正义是我党治国理政一道绕不过去的坎。
对外而言,从东方韩非子的“奉法者强则国强”的理论到西方亚里士多德提出“法治应该优于一人之治”,依法治国因其科学性、公开公与稳定性而已经成为各国理政治国方式的共同选择。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地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地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必须更好地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二、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从人治走向法治是人类文明演进必然结果,依法治国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依法治国是一个本质特征与核心要素,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同时,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包含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内在统一性。坚持依法治国是党和国家机构提升现代化国家治理能力的根本路径。所以说,依法治国是现代国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所谓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简言之就是要依照法律治理国家,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也是中国共产党倡导的、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是以建成“法治国家”为目标的一种现代最进步的政治法律制度,也是一项从中央到地方、从地区到行业、从立法到执法、司法、护法、守法、学法的系统工程。同时,结合法治建设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水平影响的实际,我们必须看到,我国要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至少还需要三十到五十年左右的时间。这一长期性决定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持续性和阶段性的特点。
三、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国的必然选择
几千年来,中国的国家治理形式一直是人治多于法治,这与中国以血缘为纽带的礼法宗教体系有盘根错节的关系。虽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被称为“法家先驱”的管仲提出过“依法治国”,但他的目的实际上还是为了巩固君主统治权的“法之立,在御民,民治而国安”。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社会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完备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的任务愈发紧迫。改革开放中的中国正经历着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深刻变革。越是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发展关键期,越需要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确保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改革,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把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整体提升转化为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推力,让深刻变革中的我国社会既井然有序又生机勃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并定型。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将“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载入宪法,从而使“依法治国”从党的意志转化为国家意志。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从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高度,指出“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党的十七大报告,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将深入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列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依法治国方略提到了一个更新的高度。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依法治国”的论述和要求,重点集中在两个字上,即“全”和“快”。“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是十八大报告关于推进“依法治国”的“空间”要求。推进“依法治国”是涉及中国各领域、各方面的一项政治任务。“全面性”表现在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使得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这也是党中央深刻总结历史、着眼未来的战略部署。这也是我们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强化反腐倡廉成果、推进党风政风建设以及保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更是重要历史时期我党执政立国的必然选择。
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
未来5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从以下六个方面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出了要求:
1、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
依法治国是一种治国思想体系,这种模式中宪法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为了维护宪法权威以及全面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本次全会还在以下几个方面推出了具体措施:
1.1 我国拟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即将每年十二月四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须公开向宪法宣誓。
1.2 争议较大的重要立法实现引入第三方评估
1.3 编纂民法典。
1.4 加快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
1.5 制定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
1.6 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
1.7 抓紧出台反恐怖等一批急需法律
1.8 大幅度提高生态违法成本
2、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在我国,行政机关承担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的繁重管理任务,实施80%以上的法律法规,其行政能力和执法水平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不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就不可能做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围绕行政决策、行政执法、行政公开、行政权力监督、行政化解矛盾纠纷等主要环节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具体推出的举措有如下方面:
2.1 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
2.2 行政机关不得法外设定权利,就是指如果没有法律法规的依据就不得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的决定,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坚决消除权力设租寻租空间,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坚决消除权力设租寻租空间。
2.3 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
2.4 大幅减少市县两级政府执法队伍种类,推行跨部门综合执法。
2.5 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保障合理合法诉求依照法律规定和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结果。
目前,我们在简政放权方面已经取得了开始推进。现行有效法律242部之中,68部的制定、修改已经纳入本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规划之中。国务院在一年多的时间之中也已经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多达600多项。
3、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深化司法改革、保证司法公正,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党的十七大以来,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逐步向纵深推进,取得重大进展。但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有着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司法体制改革仍然任重道远。具体而言,为了确保司法依法公正行使职权,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
首先,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造成冤假错案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其次,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同时推进严格司法。
第三,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
第四,加强人权司法保障,造成冤假错案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此外,还应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完善检察机关行使监督权的法律制度
4、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
5、加强法制工作队伍建设
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的公平保障作用还是要靠具体的人来加以实施。提出应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完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
6、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
首先是要保证依法执政。
其次就是要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再次就是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此外,在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依法保障“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加强涉外法律工作等方面,都有具体的战略部署,提出了现实的要求。对于立法涉及重大体制和重大政策调整的,必须报党中央讨论决定。规定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对立法工作中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凡是立法涉及重大体制和重大政策调整的,必须报党中央讨论决定。
总之,只要我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法治与中国国情的创造性结合,坚持自上而下的有力推动与自下而上的全民参与相结合,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就一定能开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局面,就一定能取得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成效,就一定能在社会主义中国创造出与经济建设奇迹相媲美的法治建设奇迹!
文/王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