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维度下我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 来源:楚天法治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18 10:17
【摘要】本文基于文化视角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了探究,首先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文化的关系作为出发点,重点研究了在文化维度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方面的表现,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文化领域进行了连接,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文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在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接受过程由接受转变为认可,最终实现了有效地运用。如果从文化深层次的角度思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之中还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
一、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当代我国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有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等部分。主流文化具有权威性,在文化市场中具有重要影响力,而大众文化则以娱乐、消遣等形式吸引了广大人民群众。从文化的基本形式中可以总结出,我国现阶段已经呈现出了多样化的文化形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文化环境中由过去封闭式环境逐渐转变为开放式的环境,由此文化出现了两种倾向,即政治化和商业化。其中政治化是指有效利用了文化市场具备有的开放性将某种意识形态在全社会、国家中加以渗透。通常情况下,文化的政治化是统治阶级采用的文化渗透的方式之一。而商业化是指市场自身具有的趋利本性在文化领域得以泛化的结果之一。不论是文化呈现出哪一种倾向,人们逐步思考文化多样化、核心文化等问题,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自身则承担着在我国进行文化普及的重要使命。
二、文化维度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表现
1、文化形态的转化。从文化维度下思考马克思主义自身具备有文化品质,并不意味着这种理论可以与文化进行直接性的对接。从宏观的层面来看,马克思主义在许多国家中作为一种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了该理论是一种权威性的观念,也是一种思潮。在马克思主义进行大众化的过程中,使其不断上升到了意识层面。从意识层面而言,主要由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人才和建立,要想不断推广和普及,还需要不断大众化。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大众文化始终处于被压制的情况。随着我国逐步开放后,文化领域从压制的状态下释放,文化领域发展由此得到了发展。大众文化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扭转了传统社会下文化固有的模式,受众数量、文化传播范围和传播程度等都在不断扩大。大众文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有所提高。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还需要充分利用大众文化现有的影响力和表型形式,只有如此才能不断顺应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潮流。大众文化形式已经成为了广大人民群众认识文化的主要形式和方式。基于以上分析,当代马克思主义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间不断推进,还需要始终与大众文化的形式相一致,由此进一步拉近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的距离,最终使得马克思主义在广大群众中间实现了普及和发扬光大,最终成为了人民生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之一。
2、文化形式的认同。文化学角度看文化认同是指个体对某种文化形式的接受、认可并不断内化的过程,这种文化形式可以对个体形成思想和观念等的影响和变化。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则是在我国人民群体中形成内化的趋势和影响力。由此不断将马克思主义转变为一种内在的精神支柱。
随着多元文化形式在我国范围内出现,文化认同已经成为了我国人民一直以来都关注的主要问题。面对多种形态的文化形式,人民群众依据不同的观念来选择不同的文化形式。由此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形成了一定的威胁和挑战,由此同时,随着文化商业化在开放的市场作用下趋势不断增强,人们对权威性文化形式的追求在不断减弱,这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新的理论成果是我国社会主义体系不断发展的主要指导和引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也可以被看作为人们对一种文化形式的认同。从微观角度看,只有人民群众将马克思的思想和观念不断融入到人民群众的思想中,才能形成了一种强有力的精神力量。从宏观的角度看,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文化形式,由此进行选择、构建。
马克思主义在不断大众化过程中,人民群众形成了认可和认同,但并不意味着对西方文化的全盘接受,而在新时代形成科学理念的支撑点和归属。在我国较为复杂化的文化环境之下,只有始终将社会主义的这种先进的文化形态作为精神支柱,才能为全国人民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因此,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我国不断推进过程中与某一种先进文化的认同之间又具有某些内在的一致性。从文化维度来看,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则是一种文化的认同过程。
3、文化软实力的提高。软实力是我国新时期以来在文化视域下提出的核心词汇,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也成为了我国坚持的发展战略。随着文化对国家和人民生活、工作等影响力的提高,文化逐渐成为了一个民族、国家凝聚力有所提高的主要因素,也是提高人们精神文化的源泉。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对文化软实力的逐步提高,其表现主要在于:首先,使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的引导作用有所增强。意识形成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这种文化形式对文化自身的内容等形成了影响和制约。在1990年之初,西方国家诸多学者提出了统治者可以利用文化具有的影响力来教育民众,从而维护自己的领导权。我国进行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则就是利用了文化的力量对广大民众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为了增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力量。随着我国改革步骤的不断加快,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指导思想,对于我国在构建社会主义体系过程中具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大众化过程中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对我国文化价值观念形成了深刻的认识,并辅助于实践。最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提高了我国先进文化在国际世界环境中的竞争力。文化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标识。由于西方强势的文化对我国文化形成的强烈冲击,我国需要在文化方面下功夫,形成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扩大我国的文化影响力。随着和平和发展已经成为了当今时代最为重要的主题,但西方文化中存在的价值观念和西方强烈的文化冲击已经对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威胁,要想在国际世界竞争形成强大的实力,还需要逐步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总之,基于文化维度下探究我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文化的角度研究该大众化过程,可以拓展出新的内涵,并丰富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等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因此要不断拓展文化途径,同时选择多样化的文化载体等也成为了此后研究的重点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志安,沈国麟.媒介素养:一个应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和简评[J].新闻记者,2004.
[2]姜洁晶.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三个层面的思考[J].大连干部学刊,2008,(9).
[3]陈方刘.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原因[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8,(1).
文/李珊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