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颅脑损伤后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变化和意义

  • 来源:今日健康
  • 关键字:促红细胞,颅脑损伤
  • 发布时间:2015-09-01 13:31

  【摘要】目的:探析颅脑损伤后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变化与意义。方法抽选我院养殖的100只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并于颅脑损伤后的5h、12h、24h、3d、6d等5个时间点,分别选择10只研究对象制作标本,并对促红细胞生素进行检测,以进行对比。结果随着时间的不断增加,观察组中研究对象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检测结果变化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性显著(P<0.05),且在颅脑损伤第6d后下降。结论腹颅脑损伤后,患者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在短时间内变化较大,但很快恢复正常。

  【关键词】颅脑损伤、促红细胞生成素、变化、意义

  促红细胞生长素[1]主要是针对红细胞产生的糖蛋白含量进行调节,主要在红细胞生成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受到重视。有文献资料[2]指出,具备功能性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存在于人体的多个器官与组织中,例如:血管内皮细胞、胶质细胞、神经细胞等。人体在处于脑缺氧、缺血或是贫血等状态时,促红细胞生成素均上升,充分表明保护内源性神经的作用。笔者选择我院医学饲养的100只大鼠为研究对象,以探讨颅脑损伤后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变化与意义,现将探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研究对象是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养殖的医学试验对象—120只大鼠,体重在180—280g之间,平均是(210±30)g。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观察组中研究对象利用改良Feeney法进行颅脑损伤制作。

  1.2 方法

  1.2.1 试剂

  使用美国Biomoga公司提供的反转录试剂盒、上海艾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聚合酶链反应标记物、山东博奥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Taq—DNA聚合酶以及美国SantaCruz公司生产的EPO兔抗鼠多克隆抗体等进行试验。

  1.2.2 实验

  分别选择颅脑损伤后的5个时间点对两组研究对象体内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含量进行测定。医务人员断头取脑,进行PT—PCR标本的制作,每个时间点时,两组中均需抽选5只,获取大鼠脑组织,收集研究对象颅脑损伤病灶中心位置的大脑皮质,直径是10mm,并保存于-80℃的冰箱中;再每个时间点,两组均再抽取5只研究对象制作免疫荧光标本,利用1.5%的戊巴比妥钠进行麻醉,腹腔注射,剂量是30mg/kg,插管左心室,将右心耳剪开,进行200ml的等渗盐水与500ml的4%多聚甲醛溶液灌注,随后以颅脑损伤灶为圆心,半径是5mm,进行脑冠状切面的收集,并保存于4%多聚甲醛溶液中进行固定,时间是24h,后制作连续冷冻切片,并免疫荧光染色。

  1.3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16.0软件统计分析相关的数据资料,以(x±s)形式进行计量数据的表示,开展t检验,两组测量值变化通过方差进行分析,P<0.05表示两组比较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比两组研究对象RT-PCR中的检测结果

  观察组研究对象在颅脑损伤后5h,脑损伤组织中就存在促红细胞生素,一直到颅脑损伤5d后均保持持续升高态势,并在颅脑损伤24h—3d后为最高峰值,6d后下降,对照组研究对象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变化不明显,两组研究对象的促红细胞生成素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存在较大差异(F=23.628,P<0.05)。

  2.2 对比两组研究对象免疫荧光检查中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结果观察组研究对象在颅脑损伤5h—5d呈现持续升高状态,并在24h时上升显著,在损伤3d后是最高峰值,随后逐渐下降。对照组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均有所表达,变化不明显。两组表达量均受到时间变化的影响而存在显著差异性(F=20.482,P<0.05)。

  3、讨论

  促红细胞生成素属于内源性糖蛋白激素的一种,主要针对红细胞生成进行调节的一种生长因子[3],肝脏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肾脏、脑细胞等均能够分泌,能够对患者颅脑损伤的程度进行反映。

  本研究中,笔者抽取100只大鼠为研究对象,分成两组进行对照分析,发现存在颅脑损伤的大鼠,其促红细胞生成素随着受伤时间的增加而波动较大,但是在受伤6d后,峰值下降。与刘健[4]等人的探究结果极为相似。

  综上所述,颅脑损伤后,患者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升高显著,并在短时间内恢复基础水平,主要是受到患者低氧诱导与机体应激反应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颅脑损伤早期,可给予外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以保护患者的神经系统,减轻损伤。

  参考文献

  [1]贾强,只达石,黄慧玲等.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创伤性脑损伤大鼠认知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0,09(7):686-689,696.

  [2]钟志坚,吕加希.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修饰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颅脑损伤大鼠脑细胞形态及神经功能的恢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6(6):1036-1040.

  [3]贾强,只达石,黄慧玲等.促红细胞生成素及其受体在大鼠创伤性颅脑损伤模型中的表达及意义[J].中华创伤杂志,2011,27(3):206-209.

  [4]刘健,高佳星,汪叶松等.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外伤性颅脑损伤大鼠神经丝的保护作用[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5,(2):63-65,70.

  赵永红 邓巍 张巧敏 崔艳玲 李秋平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