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因其复发率高而迁延不愈。我科自2013年1月~2014年9月共收治消化性溃疡患者105例,针对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及其并发症,作出针对性的饮食护理,促进了患者的康复。
1、临床资料
自2013年1月~20014年9月共收治消化性溃疡105例,男58例,女47例,年龄25~76岁,平均49岁,胃溃疡75例,十二指肠溃疡30例,并发出血15例;幽门梗阻10例;穿孔5例。
2、饮食护理
2.1、制定合理的饮食制度:以前有学者认为,溃疡病人应少吃多餐同,以避免过饱或过饥。近来研究认为:尽管进食可暂时缓解腹部疼痛,但少食多餐不断地刺激胃酸分泌,使胃酸整日处于活跃状态,不利于溃疡病愈合。所以,除急性发作期并发出血、呕血时,短期少量多餐外,平时应坚持一日三餐规律进食。
2.2、避免刺激性食物:机械性刺激过强的食物会增加对粘膜的损伤,破坏粘膜屏障。
如韭菜、芹菜、竹笋;化学性刺激过强的食物会增加胃酸分泌,对溃疡愈合不利,如咖啡、浓茶、烈酒;禁忌易产酸食物,如土豆、甜点心、糖醋食品等;禁忌易产气食物,如生葱、生萝卜、蒜苗;禁忌生冷食物,如冷饮等;禁忌坚硬的食物,如辣肉、火腿;禁忌强烈的调味品,如胡椒粉等。另外,溃疡病人还应戒烟,烟草中的尼古丁能改变胃液的酸碱度,扰乱胃幽门正常活动,诱发或加重胃溃疡。
2.3、选择细软易消化食物:选择营养价值高,细软易消化的食物,如牛奶、鸡蛋、豆浆、鱼、瘦肉等。经加工烹调使其变得细软易消化、对胃肠无刺激。同时补充足够热能、蛋白质和维生素。
2.4、饮食结构合理:营养素比例半流质期为碳水化物55%,蛋白质15%,脂肪30%;流质期为碳水化物60%,蛋白质20%,脂肪20%。蛋白质对胃酸起缓冲作用,可中和胃酸,但蛋白质在胃内消化又可促进胃酸分泌。应供给足够蛋白质以维持机体需要,每天按1g/kg供给,促进溃疡修复;若有贫血,至少应按1.5g/kg。脂肪不限量:不需严格限制脂肪,因其可抑制胃酸分泌。适量脂肪对胃肠粘膜没有刺激,但过高可促进胆囊收缩素分泌增加,抑制胃肠蠕动;胃内食物不易进入十二指肠,引起胃胀痛。可供给70~90g/d,应选择易消化吸收乳酪状脂肪,如牛奶、奶油、蛋黄、奶酪等,及适量植物油。多食碳水化物,既无刺激胃酸分泌作用,也不抑制胃酸分泌,每天可供给300~350g。选择易消化食物,如厚粥、面条、馄饨等。蔗糖不宜过多,因可使胃酸分泌增加,且易胀气。
2.5、供给丰富的维生素:选富含B族维生素、维生素A和维生素C的食品;主食以面食为主,出血时应禁食,血止吃流质饮食。
2.6、烹调方法:溃疡病所吃食物必须切碎煮烂;可选用蒸、煮、汆、软烧、烩、焖等烹调方法,不宜用油煎、炸、爆炒、醋溜、冷拌等方法加工食物。
3、并发症的饮食护理
3.1 出血
表现为呕血及黑便,除呕血者外,一般不禁食。可给予冷米汤、冷牛奶等温凉的流质食物,以中和胃酸,抑制胃饥饿性收缩,对止血有利。
3.2 幽门梗阻
当食物通过幽门部受阻时,可发生恶心、呕吐、疼痛等症状。故在幽门梗阻初期经胃肠减压治疗后有所改善,或不完全梗阻可进清流质,凡有渣及牛奶等易产气的流质均不可食。待梗阻缓解后可逐渐调整进食的质和量,完全梗阻应禁食。
3.3 急性穿孔
急性穿孔是溃疡病的严重并发症,此时均应禁食。
4、结果
105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均在合理的有针对性的饮食护理指导下康复出院。
5、讨论
消化性溃疡主要病因是大脑皮层长期受到过度刺激,导致胃十二指肠粘膜抵抗力降低,再经胃酸腐蚀,即可引起溃疡,只要进食,溃疡病灶就要受到胃液及食糜的刺激,因而饮食恰当与否与病情的变化关系非常密切。合理的有针对性的饮食护理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于消化性溃疡的饮食治疗,近年来有所改变。例如饮食中牛奶被用作溃疡病饮食基本食物,每天量较多。近年来发现食用过多牛奶,刺激胃酸分泌作用大于中和胃酸的功能;同时有些人不能耐受牛奶;故主张适量用牛奶,无需长期多量地用牛奶。以前强调溃疡病要长期,甚至终生食用无机械性及化学性刺激较温和饮食;目前饮食供给是溃疡活动期用少量多餐,选细软易消化食物,病情稳定后1天3餐,可给予正常普食,保证各种营养素平衡。
进食时应心情舒畅、细嚼慢咽、以利于消化。照顾患者的饮食习惯,配制可口饭菜。供给细软、粗纤维少食物,应注意预防便秘。睡前加餐,对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尤为适宜,可减少饥饿性疼痛,有利于睡眠。
汤晓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