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水平干预及健康教育在空巢老人心脏瓣膜患者中的影响应用

  • 来源:今日健康
  • 关键字:健康教育,空巢老人
  • 发布时间:2015-09-09 12:01

  【摘要】目的:通过健康教育、心理护理使空巢老人对心脏瓣膜病树立健康观念,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掌握自我保健的方法和技术,真正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远离病痛的折磨,健康的生活。方法回顾我院122例空巢老人心脏瓣膜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语言、非语言的交流,住院和出院宣教,对症处理等教育方法进行健康教育。结果经过心理干预护理以及健康教育,122例空巢老人心脏瓣膜住院患者掌握了心脏瓣膜疾病的病因病机、服药及自救方法,提高空巢老人的自我保健意识,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增强体质,促进患者康复,同时也增加了护士的责任心,密切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及其家属对护士的信任度,使护理工作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结论药物治疗固然重要,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也不可忽视,对空巢老年患者实施正确的健康教育,提高了空巢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一项很重要的临床护理工作,同时也是提高护士综合素质的标尺。

  【关键词】空巢老人、心脏瓣膜疾病护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干预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变,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约有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至2011年,城市和农村老年空巢家庭所占比例分别为49.7%和38.3%,预计2030年空巢老人家庭数量比例将达到90%。缺少情感的慰藉及可利用社会资源等方面的缺失,空巢老人普遍存在“老年空巢综合征”,主要以失落感、孤独感、衰老感及抑郁症为表现。因此空巢老人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老年心脏瓣膜疾病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因此维护空巢老人心理健康,对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做好心理健康水平干预与健康教育对及时防治瓣膜疾病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在护理工作中,通过对患者及家属传授患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护理知识,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自我护理保键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2012年3~2015年3月本科室共收治的空巢老人心脏瓣膜患者122例,年龄67-85岁,平均73.3岁,其中男84例,女38例,122例患者均给予对症治疗和一般处理。另给予适当的心理干预。结果显示,经治疗护理以及心理,干预122例患者中病情好转的有111例,病情恶化和死亡的0例。

  1.2 收集患者健康问题,由主管护士向患者做入院介绍,通过询问、交谈收集患者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社会背景、文化程度、生活习惯、经济状况、查阅门诊病历、针对性地制定护理和健康教育计划。

  根据采集到的健康资料,填写健康教育计划单,针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心理护理方式,做到个性化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水平干预。提出不同的护理诊断,给与相应的护理措施。如文字卡片与口头讲解相结合;提问与讨论相结合;示教与自学相结合。

  2、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

  2.1 紧张焦虑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

  随着年龄增长,躯体功能老化,空巢老人社会活动参与程度降低,人际交往及协调能力下降,生活不确定性增加,易出现紧张、焦虑、敏感等情绪。这类患者因住院环境陌生饮食起居、休息睡眠等常规生活受到扰乱,患者对疾病能否治愈常常产生焦虑心理,顾虑重重,心神不安。焦虑不安、情绪低落。使原有病情加重。针对这样的病人医护人员应主动热情迎接他们,耐心介绍病房环境,讲述有关本病的知识,给与耐心的心理疏导,稳定其情绪,使患者获得安全感,使其正确理解护理要求从焦虑状态中解脱出来,消除疑虑,自觉配合治疗和护理。

  2.2 紧张恐惧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

  空巢老人躯体健康状况、日常生活能力等生理因素是影响空巢老人负面情绪及生活质量的重要因子。躯体健康欠佳易造成个体精神压力,从而促使病情加重,从而产生紧张恐惧的心理。对待这种空巢老人护士应该体贴、关心患者并和其沟通,使其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使其情绪稳定。应有暗示、说服、示范、教导等方法,让患者学会放松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消除紧张心理因素,增强战胜疾病的的信心。

  2.3 怀疑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

  这类空巢老人患者对疾病惧怕。坚信自己有病而且很严重,并十分注意观察家属和医护人员对其疾病的态度,怀疑对他隐瞒了疾病的严重程度,或者是担心医护人员能否给予精心治疗等,因而表现情绪低落、态度消极,甚至多疑、烦躁。护理上应采取支持心理治疗,耐心解释和安慰,特别注意要态度和蔼,有问必答,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理解,消除顾虑,配合治疗。

  2.4 孤僻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

  这类患者大多属高龄空巢老人,社会适应能力较差,患者家属与子女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常来探视,所以产生孤僻感。护士应该以热情和蔼的态度,关心帮助体贴患者,耐心介绍病区环境和病室患者,使患者熟悉环境及病友尽快度过孤独陌生感。同时。护士还要鼓励他们的儿女亲人前来探望,减少他们的孤独感和被遗忘感。这样,终可以使其幸福和温暖,拥有轻松和愉快的心情接受治疗。

  2.5 悲观焦虑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由于从工作到退休,空巢老人的社会角色开始弱化,家庭角色逐渐增强。由于社会交往个范围缩小,加之缺乏子女陪伴,空巢老人容易产生焦虑不安、悲观失落等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强烈或持久的反复体验,即成为一种长期的精神刺激,对空巢老人心理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特别是高龄的老年人,情绪不稳定,对所患疾病是否能治好失去信心。护理人员应多关心、疏导、体贴、爱护患者,多与患者谈心,并鼓励他们看报、听音乐,分散注意力,从而改变悲观的心理状态。

  2.6 绝望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

  这类空巢老人患者,由于住院时间长,病情常反复发作,心灰意冷,消极等待,心情烦躁,不同结构的空巢老人应对方式存在不同差异,相对空巢老人应对最积极,绝对空巢老人次之,无子女老人应对方式最为消极。加之陪护亲友体贴不够,从而丧失了坚持治疗的信心,甚至拒绝治疗,产生绝望心理,表现为沉默寡言,极度消沉,不能配合治疗与护理。治疗上除药物治疗外,可采用解释性心理治疗,安慰开导鼓励患者,帮助他们认识复发的诱因,学会预防措施,延缓疾病进展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健康教育

  3.1 心理指导

  老年人情绪急躁、容易冲动,有多疑、喜静怕孤、自尊心强等心理,当发现自己患有瓣膜病时,以上心理特点表现的更为突出,针对不同的心理特点应采取相应的健康教育方式。

  3.2 减轻心理压力与反应住院期间护士应用真诚和蔼的语言关心体贴患者,教会他们各种情绪调节方法如自我教育法、言语暗示法、活动转移法、沟通交流法等进行心理调节,帮助患者正式病情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3.3 增加信任度

  老年患者易产生猜疑心理,在于他们教育过程中做到自然大方,给予鼓励和安慰,增加信任与安全感,使其心情放松,以最佳的状态接受治疗争取早日康复出院。

  3.4 饮食指导

  心脏瓣膜疾病患者的饮食是预防和治疗其病的主要因素,能灵活掌握各膳食种类、数量,既注重总量。又注重其结构的组成。患者做到定时定量、少量多餐饮食易清淡、易消化、低脂肪、低胆固醇、少糖、少盐,多食富含维生素的水果蔬菜,忌食坚硬、辛辣、刺激性强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过冷热,避免饮浓茶、咖啡等饮料以免加快心率,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绞痛。

  3.5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仍是瓣膜病治疗的基础。然而,服药种类繁多以及服药时间长,导致患者服药依从性差,这也是致死率,致残率持续增高的重要原因。应用何种药物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主要让患者了解所患疾病常用药物的使用方法、剂量及不良反应,剂量不足和超量服用的危害。

  3.6 休息与活动指导

  3.6.1 发病初期要绝对卧床休息,病情平稳后可逐渐下床活动。

  3.6.2 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按时作息。

  3.6.3 适当的体育活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力,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适当参加适度的户外活动。

  3.7 出院时的健康教育

  对出院患者,责任护士以口头形式给患者行出院指导,从心理上、环境要求、饮食、活动与休息、出院带药等方面进行健康宣教,告知患者定期门诊随访,出现突发性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结果

  通过针对空巢老人瓣膜病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护理与健康教育,教会患者自我护理的知识和技术有助于患者主动参与,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控制疾病的发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其功能恢复和心理健康,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缩短了护患距离,加深了护患感情,提高了患者的保健意识和生存质量,促进了护理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龚世珍,对老年患者心理护理的体会[J].航空航天医药,2004;15(1)35

  [2]赵金仙,吾尔娜,荆春霞.关于老年病人心理护理的体会[J].全科护理,2008;6(10B);2686

  [3]周郁秋,护理心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67-170

  [4]梁宝勇,岳之洁.医学心理学[M]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53

  黄晓燕 王斐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