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期精神病患者的心理护理进展

  • 来源:今日健康
  • 关键字:精神病患者,心理护理
  • 发布时间:2015-09-08 09:14

  【摘要】恢复期精神病患者通过治疗与长期休养之后,其精神疾病症状基本消失,并开始恢复其自理能力与自知力。因此,恢复期精神病患者对于自身周围环境和现实情况有一定认知与分析能力,而此时患者心理活动复杂而变化多端,为自身疾病治愈而欢喜的同时,又产生各种顾虑,容易发生意外事件。因此,分析恢复期精神病患者心理状况,并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对于巩固患者治疗效果、保持健康心理状态、改善遵医行为、防止疾病复发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恢复期精神病患者、心理护理、护理措施

  据相关部门统计,中国有不低于1.9亿人口需要进行心理咨询治疗,其中,恢复期精神病患者也占有一定比例。精神病护理属于专业领域,属于专门探讨人类行为理论的一门科学,同时也属于一门艺术。精神病护理的目的,是预防、治疗人类精神上的障碍,从而提升个人、社区和社会的精神状态,使其保持最佳境界[1]。心理护理指的是护理人员应用专业医学心理知识,以适当手段、科学态度以及美好言语疏导患者心理顾虑、精神痛苦、疑难问题和思想负担,通过采取诱导、安慰、启发、解释和调整环境以及说服等方式,协助患者摆脱精神障碍。由于部分恢复期精神病患者由于心理活动复杂、矛盾,容易发生意外,所以分析精神病患者在其恢复期的心理状态,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对于改善患者结局、促使其满意转归有重要意义[2]。

  1、恢复期精神病患者心理特点

  1.1 悲观绝望感

  大部分精神病患者得知自身病情后,通常无法承受打击而产生前途毁灭和绝望感。患者对于精神病的恐惧更甚于癌症,其往往要在承受精神疾病的痛苦基础上,承受社会舆论所到来的精神创伤与社会压力。已婚患者会担忧配偶离异,忧虑子女处境,而未婚患者则担忧不能找到终身伴侣。大部分患者会忧虑自己往后能否继续正常生活与工作,并对周围人群抱有敌意和猜疑,逐渐脱离现实社会环境,无法适应正常生活。还有部分患者甚至丧失了对生活的追求,感觉人生无望,因此产生极度悲痛绝望的情绪[3]。

  1.2 麻木淡漠感

  精神病患者容易产生受命运愚弄、遭生活抛弃的心理,因而通常存在压抑沉闷、寂寞孤独、郁郁寡欢现象,久而久之,则对周围的一切人与物产生淡漠麻木感,仅有极少数患者会存在对抗情绪。

  1.3 羞耻悔恨感

  患者在疾病发作过程中,通常会有失态现象。而当患者步入恢复期后,一经回忆其失态行为,则倍感羞耻与悔恨。同时,因社会偏见等因素,会导致患者更加无地自容。因此,恢复期精神病患者对于周围人们的谈话极为敏感,担心自身遭受来自社会上的歧视,认为自己即便痊愈出院,同样会被别人另眼相看,在亲戚好友中丧失尊严。

  当精神病患者处于恢复期状态,则会出现上述心理特征。所以,此时要针对其心理特征进行恰当合理的心理护理,力求避免其发生意外。

  2、恢复精神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原则

  医护人员在对恢复期精神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时,要注意尊重患者的自尊心,预防其出现自怜自卑心理[4]。同时,护理人员要协助患者认清周围现实,学会有效掌握情绪,强化其对各种环境以及精神刺激适应能力,保持愉悦心情去熟悉、适应新生活。另外,医护人员可引导患者做一些陶冶性情的事情,实现心理护理的目标[5]。

  3、精神病患者恢复期的心理护理措施

  3.1 个体化心理护理干预

  护理人员要细心查阅患者的背景资料,明确其个人爱好和兴趣,评估患者的人格特征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方案[6]。比如:情绪暴躁者,可在病房中为其播放轻缓柔美的音乐,同时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锻炼,即将左手放置在腹部上,右手放在胸上,用力吸气后通过左手感受自己腹部上抬的最高点,缓缓呼气后经右手感受胸部上抬的最高点,呼气吸气时间比例为1:1,而呼吸频率控制为3~5次/min。对于情绪比较稳定的患者,可采用诱导发问方法进入患者内心世界,明白患者主观感受,联合患者好友和家属予以物质上帮助和精神上的支持。另外,告知家属注意倾听其心声,并给予情感关怀,增强其痊愈出院的信心。

  3.2 多样化的健康宣传教育

  护理人员可通过个性化金康教育和集体健康教育途径,让患者潜移默化的明白精神病产生、进展、预后以及转归情况,纠正其以前的错误认知。同时,护理人员要准确评估患者对于健康教育内容的了解与掌握程度,采取复述、提问等方式明确其知识漏洞和错误认知,从而给予个性化的健康宣教。另外,护理人员还可在健康教育中使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给予指导,避免其发生激烈心理冲突,让患者能够主动配合心理护理,实现恢复期精神病的良性转化。

  3.3 生活行为训练

  恢复期患者是社会人,因此护理人员要注意完善患者的社会功能,改善其身心预后。首先,护理人员可指导其掌握时间概念,如早上按时起床,按时就餐,按时读报,按时活动锻炼等。生活行为的训练可涉及患者食衣住行各个方面,包括:清晨7点钟起床并自主整理床铺以及生活用品,定期修剪自己的指甲、洗澡和理发,饭前便后洗手。护理人员可通过反复多次的、循序渐进手段提升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还可通过检查、评比等方式给予患者鼓励。另外,护理人员还可培养患者生活情趣。可通过观察患者倾向的文娱活动,引导患者学习舞剑、太极和羽毛球等,加强患者的社交适应能力,为其转归打好基础。

  4、结语

  恢复期精神病患者容易发生意外事件如自杀等,需在严加防范的同时,辅以有效心理护理。医护人员可根据患者此时期的心理特征,通过鼓励和支持、促使患者遵医嘱用药并实施保护与诱导性心理护理,缓解或者消除患者心中羞耻、悔恨、孤独等情绪,帮助其尽快适应现实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程琼.恢复期病人不能安心住院的原因及心理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24(2):907.

  [2]王玉琴,马杰,乔宇.精神病患者恢复期的心理分析及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3):198—199.

  [3]高玉.心理护理对恢复期精神病患者焦虑状态的影响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7):116—117.

  [4]菅彩霞,李翠萍.恢复期精神病患者焦虑状态采取心理护理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2):766—767.

  [5]徐丽锋.人性化护理服务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效果[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2,3(12):315—316.

  [6]刘彦平.人性化护理服务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8):2756.

  周翠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