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生化分析的前质量保证探析

  • 来源:今日健康
  • 关键字:临床检验,生化分析
  • 发布时间:2015-09-09 16:12

  【摘要】目的:分析影响临床检验生化分析前质量的因素,制定质量保证的措施和方法。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2014年5月的生化检验标本进行不合格标本统计,对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合计不合格标本167份,其中为分析前因素的139份,占83.23%。不合格原因为标本溶血、服用大量药物、标本量少、餐后采血、输液管带出血、同侧、患者准备不足、标本放置时间较长等。结论:加强医护人员、检验科人员、护工的宣传、培训,提高其责任感和业务水平,加强沟通协调是做好临床检验生化分析前质量控制工作的保证。

  【关键词】检验、生化分析、前质量、保证

  生化检验其结果可以反映机体各系统的相关状态,从而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因此是临床最重要的检验项目之一。生化分析结果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分析前程序,包括检验方法的选择、采样方法、患者的准备、样本的保存、运输等,涉及人员多、环节多,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结果出现偏差。笔者对我院近年来生化检验结果与临床不符的标本、不合格标本进行分析,以探讨临床检验生化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4年5月的生化检验标本6324份。

  1.2 方法

  统计所有标本中的不合格标本,并对不合格标本的不合格原因进行统计分析。检验者在检验前接收标本时,对接受标本进行核对并记录不合格标本。包括溶血、凝血、标本污染、量少、保存不当、抗凝剂选择不当等。

  2、结果

  6324份标本中,不合格标本167例。167份不合格标本中,不合格原因为分析前因素的139份,占83.23%。139份中,不合格原因为标本溶血35份(占25.18%),服用大量药物时27份(占19.42%),标本量少采血24例(占17.27%),餐后采血19例(占13.67%),输液管带出血、同侧采血13例(占9.35%),患者准备不足11例(占7.91%),标本放置时间较长6例(占4.32%),标本与申请单姓名不符4例(占2.88%)。

  3、讨论

  3.1 影响临床检验生化分析前质量的因素

  (1)溶血。本资料结果显示,溶血是标本不合格的首要原因,占25.18%。标本发生溶血,容易对很多生化指标产生影响。如可以引起K+、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等物质的增高,这是由于溶血后血细胞中的上述物质可以逸出,而Na+、Ca2+、Cl-等则降低。另外,溶血后血细胞中的某些成分进入血清发生化学反应而引起其他物质的浓度改变,造成相应物质的增高。标本发生溶血多是由于采血技术不熟练操作不当或步骤不规范引起,如穿刺不顺利,血液与抗凝剂混匀时动作幅度太大,太过用力;采血时混入气泡等。(2)药物的影响。药物会通过参与化学反应对某些指标产生影响,如服用大量维生素C可以引起氧化还原法测定的血糖、胆固醇等的降低。许多药物的不良反应,引起相关指标的变化,如利福平、链霉素等可引起碱性磷酸酶的水平增加,磺胺类药物可升高尿素氮等。(3)饮食因素。进食后会引起血液中某些化学成分的变化,如脂肪含量高的饮食会增加甘油三酯的水平,高蛋白饮食可使尿酸、血氨浓度升高等。空腹时间过长(如超过16h)会降低葡萄糖、血清蛋白的含量,但可以升高血胆红素。另外,食物中的成分可能影响测定的吸光度,也会使相关指标发生变化。本组资料中19例患者在餐后采血,造成了标本不合格。(4)输液的影响。临床多采用手部输液,输液时同侧肘静脉采血,会造成血液稀释,从而造成输入相同成分的增加、其他指标的降低。所以采血时应在输液完毕1h后采血,或者在对侧手静脉采血。(5)患者准备不足。部分患者在运动后采血相关指标的变化。运动可以增加血液中K+、尿酸、肌酐等物质的变化,许多与肌肉有关的酶也会增加。且许多生化项目都有昼夜节律的变化。(6)抗凝剂的影响。抗凝剂对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有重要作用,如果使用不当,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很大影响。有些抗凝剂K+、Na+等离子成分,如果在测定相关项目时使用,会引起相应成分浓度的增加。

  3.2 保证临床检验生化分析前质量的措施

  (1)加强对医护人员宣传、培训。生化质量控制不仅与检验科有关,也是全院的工作,直接影响全院的医疗质量。因此,全体医护人员都要转变观念,增强对质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其责任感,使其认识到保证质控结果的准确性是每个医护人员的义不容辞的义务,了解影响检验结果误差的各种因素,不正确的实验结果带来的危害,从而能积极主动参与到质控工作。同时相关人员之间要互相配合,互相协调。临床科室要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选择合适、正确的检测项目,采血前要根据检测项目要求协助患者做好准备,告知其需要空腹检测的项目,并耐心做好解释。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操作技能。采集标本时要准确把握标本采集时间,要在患者安静时采血,选择正确的体位,尽量避免输液时采血,不能避免时选择对侧手臂采血。采血时要一针见血,动作要规范。尽量避免饮食习惯、生理状态、运动、情绪、药物等对检测结果带来的影响。(2)加强实验室管理。建立规范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包括标本有签收制度,简化工作流程。落实岗位责任制,工作质量与奖惩制度挂钩,增强检验人员的责任感。标本有护士采集后,分装到统一标识号的各种样本管,核对后专人送至检验科,检验科人员签收确认。检验科人员接收标本前进行核对,不合格标本及时给申请科室反馈,对不能使用的标本重新采集。检验科定期统计不合格标本,反馈给各临床科室,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总之,影响临床检验生化分析前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患者因素、医护人员因素等。各临床科室、检验科相关人员都要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相互沟通协调,提高业务水平,以共同做好质量控制工作。

  参考文献

  [1]何丽杰.影响医学检验分析前质量的因素[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21):1748-1749.

  [2]金春明,刘广勤,黄永存.临床生化质量控制要点及对策[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7):1310-1311.

  [3]陈健康,肖敏敏,曹进平.临床实验室分析前质量管理思考[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0,26(1):74-75.

  陈芝龙 王美蓉 王玉荣 魏丽敏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