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皮质激素不同给药方式对婴幼儿哮喘的治疗效果

  • 来源:今日健康
  • 关键字:糖皮质激素,婴幼儿,哮喘
  • 发布时间:2015-09-06 16:39

  【摘要】目的:研究糖皮质激素不同给药方式对婴幼儿哮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98例中重度哮喘急性发作的婴幼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与氧驱动雾化吸入布地奈德,对照组采用静脉滴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氧驱动雾化吸入和静脉滴注糖皮质激素的给药方式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108,p=0.6462),两组患儿的症状和体征消失时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氧驱动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的给药方式,治疗效果与静脉滴注方式没有差异,但是用药剂量少,方法比较简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哮喘、婴幼儿、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

  婴幼儿哮喘是一种呼吸道综合征,具有明显的喘息症状,包括非呼吸道疾病和多种呼吸道疾病,临床上以支气管哮喘和毛细支气管炎最多,可以分为暂时性的哮喘、过敏性哮喘、非过敏性哮喘等,不同类型哮喘的致病原因和发病机制也不同,但是都有哮喘相关的症状和体征。对于哮喘疾病的治疗,主要采用抗感染、抗炎、止咳、平喘等综合治疗,其中抗炎症治疗主要应用糖皮质激素,本文主要研究糖皮质激素不同给药方式对婴幼儿哮喘治疗效果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中重度婴幼儿哮喘急性发作98例,所有患儿都符合我国哮喘防治协作组制定的儿童哮喘防治常规或有关毛细支气管炎诊断标准。将98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其中观察组中男25例,女24例,平均年龄为(14±6)个月,平均体重为(10±5.3)公斤,对照组中男26例,女23例,平均年龄为(15±8)个月,平均体重为(11±4.8)公斤。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都给与常规的综合治疗,包括补液、抗感染、镇静、吸痰等,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儿用0.5毫克布地奈德进行氧驱动雾化吸入,吸入时间为10分钟,每天吸入两次。观察组患儿采用每千克1毫克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进行静脉滴注,每天滴注2次,配合吸氧治疗。

  1.3 观察指标

  治疗效果分为显效、好转、无效,显效为喘息、咳嗽、呼吸困难、肺内鸣音等症状完全消失,好转是临床症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但没有完全消失,而无效是患儿的临床症状没有明显的改善,甚至病情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结果采用平均值±方差表示,进行t检验或x2检验,p=0.05为检验的标准。

  2、结果

  经过1小时的治疗后,两组婴幼儿哮喘治疗效果如表1所示,氧驱动雾化吸入和静脉滴注糖皮质激素的给药方式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108,p=0.6462),两组患儿的症状和体征消失时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的数据统计如表2所示。

  表1 两组婴幼儿哮喘治疗效果比较

  表2 婴幼儿哮喘症状和体征消失时间比较

  3、讨论

  哮喘是临床上婴幼儿常见的呼吸道症状,哮喘的急性发作时,会有气促、咳嗽等明显的症状,容易引发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问题,严重时会直接导致婴幼儿死亡,目前的婴幼儿哮喘治疗中,主要是缩短哮喘的发作时间,糖皮质激素是有效的治疗药物。传统的糖皮质激素应用中,通常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全身性的使用糖皮质激素,容易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氧驱动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的方式,利用氧气作为动力,将糖皮质激素直接吹入到毛细支气管中,让药物抵达病变的部位,同时保证患者的氧气供应,产生的治疗效果更佳。由于婴幼儿的年龄较小,静脉滴注的给药方式,需要进行血管的穿刺,给婴幼儿带来较大的痛苦,滴注过程中无法自由的活动,好动的婴幼儿容易出现问题,而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的给药方式,在吸氧的过程中就完成了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可以明显的减轻患儿的不适感。本文选取布地奈德和甲泼尼龙琥珀酸钠两种糖皮质激素,分别采用氧驱动雾化吸入和静脉滴注的给药方式,结果显示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和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糖皮质激素不同给药方式对婴幼儿哮喘治疗效果没有影响。但是氧驱动雾化吸入治疗的药效发作更快,用药的计量较少,操作比较简单,不需要静脉穿刺,给婴幼儿带来的痛苦较少,临床应用的价值更高。

  参考文献

  [1]俞建峰.糖皮质激素不同给药方式治疗鼻炎并哮喘效果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2013,20(7):11-12.

  [2]刘贺临,陆敏.婴幼儿哮喘急性发作期加服糖皮质激素的疗效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7):4225-4227.

  [3]王晓丽.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哮喘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20):3137-3138.

  张毅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