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手足口病的流行概况及预防保健措施

  • 来源:今日健康
  • 关键字:手足口病,肠道病毒
  • 发布时间:2015-09-10 07:23

  【摘要】分析我国手足口病的流行概况及其特征,探讨其预防保健措施,为手足口病的防控提供科学合理性依据。加强手足口病的健康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控制手足口病的保健预防意识。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概况、预防保健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及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在个别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或肺出血、急性软瘫、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目前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主要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Cox)、埃可病毒和新肠道病毒,CoxA组的16、4、5、7、9、10型,CoxB组的2、5、13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最常见的为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l6)及肠道病毒71型(EV71),有报道称埃可病毒及CoxB组的某些型也可引起手足口病,但仍没有获得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一、我国手足口病的流行概况

  手足口病(HFMD)属于全球性传染性疾病,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均曾有关于手足口病(HFMD)流行的报道。近年来,我国手足口病(HFMD)的发病率成逐年上升的趋势,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成长造成了很大的威胁。近年来,EV71病毒的流行在亚太地区呈上升趋势,2008年4月,安徽省阜阳市发生手足口病的流行,之后在中国大陆广泛传播,我国于2008年5月2日将手足口病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并规定此病为丙类传染性疾病。

  手足口病(HFMD)的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主要是咽分泌物通过咳嗽、喷嚏等产生飞沫经口或呼吸道直接传播,亦可经接触患儿粪便,疱疹液及其污染的玩具和日常用品等通过消化道间接传播,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也可造成手足口病的传播。患者在发病后第1周内的传染性最强,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3~5周从粪便中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部分痊愈患者粪便内病毒可存在数个月。人群HFMD病毒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数之比约为100∶1,大多数成人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的抗体,因此,HFMD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和婴幼儿。

  有些幼托机构晨检制度落实不到位,也未严格对玩具、日常用具等进行规范性消毒,幼儿总数多、教室面积小又不经常开窗透气,幼儿园消毒措施不到位等因素造成手足口病迅速传播,发病率大幅度上升。不良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吸吮手指、使用奶嘴或玩具前不消毒、家长抱孩子前不洗手等也可能为手足口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手足口病(HFMD)主要多发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分布极为广泛,流行无明显、严格的地区性差异。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节多见,主要发病在5~7月,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常出现间隔2~3年的周期性流行。此病常呈爆发型流行后散发,在该病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爆发,家庭也有发病集聚现象。因本病发病急、潜伏期短、传播途径广泛、传播速度快,故易引起暴发且无有效的预防措施。通过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分析,手足口病患者症状轻重不等,经及时隔离、对症治疗,可全部治愈。

  二、手足口病的保健预防措施

  手足口病作为丙类传染性疾病,准确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还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和相关疫苗,所以需要高度重视和加强保健预防措施,尤其要加强高发季节和易感人群的防护。

  (一)、患病儿童的处置措施

  发现感染手足口病的儿童,应立即动员家长将患儿隔离,以免引起流行蔓延,直至热度、皮疹消退及水疱结痂,一般需隔离2W左右,患儿居室应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室内温度要适宜,患儿用过的物品应彻底消毒处理,一般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置于日光下曝晒。

  (二)、易感人群的预防措施

  预防首先做好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儿。

  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特别是有小孩的家庭,不带儿童到人群聚集及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去。应注意家庭成员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个人卫生应注意勤洗手、勤洗澡,勤换洗衣物,勤晾晒被褥。家庭地面和桌、椅、床、柜、门把手等各种物体表面应做好卫生清洁干净,室内要经常通风,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min为佳。婴儿奶嘴、奶瓶煮沸消毒后使用,儿童玩具定期清洗、消毒。

  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做好对手足口病的预防宣传工作,幼儿活动室、教室和宿舍等要保持良好的通风。做好环境卫生及粪便的无害化处理。保育员、教师要保持手部清洁,并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活动室、教室、宿舍等地面每天湿式拖扫,每周末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拖地一次,门把手、桌、椅等各种物体表面每天用清水擦拭,每周末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擦拭消毒一次。玩具保持清洁。搞好餐饮具消毒和食品卫生。每日晨检,发现可疑患儿及时送诊,患儿增多时,及时了解疫情,并主动报告疫情。

  医疗机构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应按照《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做好常规消毒工作。儿科门诊、发热门诊、儿科病房等还要注意做到对诊疗用品、环境表面、医护陪护人员的手等的定期消毒处理。

  三、展望

  对手足口病及其致病病毒进行全方位的深入研究,查清手足口病的流行概况,建立手足口病病原谱。开展危重和死亡病例临床特点分析,对已实施的治疗方案进行评价和探讨,根据病原学研究资料,研发可用于儿童的特异性预防性疫苗,从根本处预防手足口病的传播或爆发。从而提高我国乃至全球婴、幼、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生长发育。

  参考文献

  [1]赵成松,赵顺英。手足口病的流行概况和应对策略[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年6月,第24卷,第6期。

  [2]王宇明,实用传染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41-443。

  [3]刘灿兰,赵淋娜,秦元安。手足口病及医院感染控制[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5,4(4):331-335。

  [4]史建国,吴春燕。一起手足口病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5,13(11):1498。

  苏广宏 陈永诚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