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随文小练笔 优化三年级习作起步教学

  摘要:阅读教学,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其重点是基于学生需要研究和处理好教材。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文本资源,合理开发文本资源,巧妙设计小练笔,为习作教学提供有效途径。小练笔设计应遵循读写结合、尝试运用,进行仿写;也应拓展情节、填补空白,进行扩写;更应创设情境、展开想象,进行续写。阅读教学中的小练笔源于课堂,但又高于课堂。阅读课中的小练笔能够进行确实有效的小练笔训练,既能激发学生习作兴趣,能促进学生更深入理解文本,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随文小练笔设计;习作起步教学;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将学生的作文学习分成三个阶段,即写话、习作与作文。从三年级起,学生就要学写作文了。三年级学生在第一学段练习写话,面对第二学段习作的突然转变感到害怕,认为习作长篇大论、单调枯燥,没内容可写。而教师则认为《课标》中对习作教学要求只是提到了“不拘形式、自由表达”,没有具体可操作性的建议,教材本身没有明确的单元写作目标,没有明显地以写作体系去安排单元课文,也没有明示的“习作例文”安排。面对宽泛的习作要求,不知道该从何处入手指导?指导学生写些什么?怎么写?

  笔者认为,写作离不开阅读,应该读写结合。其实,我们的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习作最好的范本,应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习作训练。小练笔,就是把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结合起来,以课文某个点为写作素材,引导学生随机地学写一些小片断、小段落的写作训练方式。下面针对具体事例谈谈小练笔开展的几种基本训练方式。

  一、读写结合、尝试运用——仿写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典,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挖掘文本中经典、精彩语段,除了让学生反复朗读、理解、感悟外,还可以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练点”进行仿写。这样的仿写是依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同时达到训练作文的目的。

  1.仿经典句式,学会遣词造句

  一篇好的文章中,往往包含许多精彩的语句。这些精炼的句式就是三年级学生仿写的最好例子。

  [案例一]

  例如《荷花》(三年级下册)这一课中描写荷花不同姿态的句子写得非常精炼,根据句式,笔者进行小练笔设计,先让学生找出文中“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句式,再让学生进行赏读,体会不同姿态下荷花的美感,最后笔者问学生:“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写出花的美呢?”学生讲到颜色、情态等,笔者就让学生根据句式进行仿写。

  有学生这样写到:

  “有的玫瑰是红色,好像害羞的小姑娘涨红了的脸。有的玫瑰是白色,好像一位骄傲的公主。有的玫瑰呈蓝色的,低着头,好像在欣赏自己独一无二的外衣。”

  “有的桃花躲在枝头,调皮地像是在跟其他小伙伴儿捉迷藏,有的露出了粉红色的笑脸,好像害羞的小姑娘,有的正舒展开自己的花瓣晒着太阳呢!”

  2.仿精美语段,学会精巧构思

  三年级的课文篇幅逐渐长起来,许多课文的构段、语言各不相同。教师要充当有心人,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各类文章的构段和表达方法,找出规律,进行形式多样的写段训练。把教落实到“写”上,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安排、材料的取舍,借此训练学生构思成文。

  [案例二]

  《赵州桥》一文,当中一段是按总分的结构构段的,总起句同时也是过渡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有的……还有的……”笔者在教学总分结构后,挖掘素材,让学生写一写总分结构的段落。笔者让学生观察教师,围绕“我们的教师不仅美观,而且十分有特色。”这一总起句,抓住“美观”与“特色”介绍自己的教室。

  有学生这样写到:

  “我们的教室不仅美观,而且十分有特色。后面的黑板上画着精美的图画,旁边布置着我们的作品:有的是国画,有的是书法,还有的是我们的照片。”

  3.仿精彩篇章,学会布局谋篇

  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这样说:“当学生读出了文章的妙处,小到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大到篇章结构,文章的立意,当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才算真正的语文课堂。”习作的最终目的是要谋篇立意。那么要怎样谋篇呢?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挖掘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素材,向生活实践延伸找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相似版块,通过学习将,课文的内容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激发学生回忆生活、依照文本的表述方式记录生活、描绘生活。《小兴安岭》(三年级上册)一文,是按照一年四季介绍美丽、富饶的小兴安岭的。笔者让孩子们仿造这样的结构介绍自己的家乡,这样的仿写,是将学生从文本中获取的布局谋篇方法加以迁移内化、灵活运用。这既训练了学生谋篇的能力、语言运用能力,也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同时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堂上有意识的、长期的培养,学生得到了良好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二、拓展情节、填补空白——扩写

  在教材中,有的课文常常在某些地方留下空白,给了学生无穷遐想和无尽感悟的空间。教师要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悟性挖掘教材中的训练点,让学生植根于课文,想象于书外。

  1.抓特殊符号扩写

  三年级很多课文的内容新颖,故事性强,语言整齐。在教学中抓住儿童富有幻想的特点和最喜欢童话故事的心理倾向,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特殊符号发挥想象力填补文中留白,既巩固了课文所学的知识,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案例三]

  《荷花》这一课中“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笔者在此处追问学生,省略号代表什么意思呢?如果你就是一朵荷花,会看到、听到、想到些什么呢?

  有学生这样写到:

  “小蜜蜂闻到花香飞过来,“嗡嗡”地叫着,好像在说:“好香!好香!”蝴蝶飞过来,赞美道:“好美!好美!”小青蛙跳到荷叶上,“呱呱”地为我歌唱。

  这样的小练笔虽然短小,但是生动有趣,学生写起来不费力,很乐意写。

  2.抓提示语扩写

  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有语言精彩的地方,也是学生理解文本的关键之处。在这些关键处,编者往往会安排一些小泡泡。这些小泡泡有些是提醒学生,有些是向学生提问。在这些小泡泡能帮助学生解读文本,但如果细心观察,钻研教材,它们也能成为学生进行练笔的“小良方”。《南辕北辙》(三年级下册)一文末尾,出现了这样一个小泡泡:“我想对那个去楚国的人说……”针对这个寓言故事,笔者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然后把想对去楚国的人说的话写下来。这不就是一个很好的练笔机会吗?

  3.抓插图的内涵扩写

  中年级教材配有许多形象生动、色彩明艳的插图,这些插图贴近学生生活,趣味性强,蕴含着深刻的含义,是三年级学生从看图写话向习作转变的良好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课文插图,结合阅读教学进行想象小练笔训练。教学《刻舟求剑》这个成语故事时,在理解的基础上,凭借课文内容,观察插图,展开想象,说说插图上其他人有什么表情,心里是怎样想的,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再让学生写下来。

  当他得信心满满地比划着,讲得头头是道,周围的人,有的捂着嘴巴偷偷地笑着,有的在心里冷笑到:还有这么傻的人,还有的人想去解释却也忍不住笑。而有些插图,故事性很强,在新授课结束后,可让学生看图讲故事,启发学生想象以补充课文教学内容,达到口语训练目的。如在学习《乞巧》这首古诗后,笔者让学生结合诗意,配合插图,展开想象写一写牛郎织女和他们的孩子见面时的情景。

  三、创设情境、展开想象——续写

  其实在语文课本中,几乎每篇课文都洋溢着浓浓的情感,如果只是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感悟、积蓄情感,没有将其凝结成文字,过不了多久,会消解,会淡忘。捕捉这种情感的蓄积点,及时练笔,能把这种情感、感悟沉淀下来,久而久之凝结成学生的思想。那么就应该在阅读教学中,营造浓郁的情感氛围,让情感的纽带将学生、文本紧密相连,让学生在感动中“潜心会文”,与文本对话,实现文本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在交流中使感动升级,并通过文字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情,一吐为快。

  1.续写词语,激活形象

  词语有温度,字字总关情。课文中有些重点词语,是语言形象、语言技巧、语言情感的聚集点,通过练笔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如《孔子拜师》一课中,“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这句中描写孔子在路上艰辛的生活,用了“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两个词语来概括,比较抽象,学生很难从字面上读懂文字背后隐藏的内涵。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想象“几个月赶路生活中,孔子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呢?他是怎么做的呢”让学生动笔写一写。

  这一练笔,使原本静止的词语立体成鲜活的画面,形象地理解了词语的意思,深刻地感受到孔子为了拜师不顾艰辛,鲜明地体现了孔子好学的品质,又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2.续写情节,升华体验

  教材中的课文,在谋篇布局上往往有祥有略。详细的地方是我们教学的重点,但略的地方是不是可以省略呢?其实,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练笔挖掘省略的含义,让情节更细致,让体验更升华。

  [案例四]

  学习《燕子专列》这篇课文时,我曾设计了“我想对贝蒂说”的练笔。有学生展开了与贝蒂情真意切的对话,学生这样写:

  “贝蒂,我想对你说:你冒着料峭的春寒,在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里,寻找冻僵的燕子,一天下来救护了十几只燕子。你的小脸冻得通红,小手冻得僵硬,可你一点都不在乎,不顾一切地抢救它们这些不起眼的弱小的生命,你真的好伟大!我以后也要像你一样去关心他人,关心小动物。你的手还冷吗?需要我来给你取暖吗?你是一个善良、懂事的好女孩,我想: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孩子们在情真意切的诉说中,传递着对爱的感受和感动。在文本的动情点,设计让孩子投入地写,动情地说,常常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这个片断中,创设了写话情境,让孩子们在抒发情感的过程中获得精神与语言的同构。孩子们用语言表达着自己的感悟,此刻他们已经完全与文本融为一体,写的过程,孩子们不再觉得是在练习写作的基本能力,而是在倾诉自己的阅读体验;交流的时候,他们不再是在读自己所写的话语,而是在与瑞士的人民进行着一场心灵的对话。

  3.续写结尾,放飞思绪

  有些文章写至高潮时,便急锋收笔,看似结尾,却隽永无穷。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放飞思绪,根据文本续编故事,进行课堂练笔,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使他们放飞思绪,释放灵性!

  [案例五]

  《妈妈的账单》(三年级下册)一文,把母爱的无声、无私和无价表现得极为细腻动人。主要讲述妈妈按照儿子的要求,把儿子索要的报酬如数放在他的餐桌房,同时给儿子留下一份总额为零却满载母爱的账单。这母爱的账单,让小彼得羞愧万分,也正是此文的高潮处。

  笔者先让学生细细研读这两份账单,通过两相对比,体会到妈妈一直关爱着彼得。再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深入体会母爱的无声、无私、无价。然后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想象小彼得把帐单展开读了起来,他读着读着,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每一天,妈妈总是准时送上香浓的牛奶,妈妈做的饭菜是那么香甜可口。妈妈的怀抱永远是自己温暖的港湾。

  有学生这样写道:

  “他读着读着,想起了每一年的圣诞节,妈妈总会给他一份意想不到的礼物,让他惊喜万分。妈妈还会带着他去逛街、看电影,然后坐在肯德基里喝可乐吃薯条。”

  “他读着读着,想起了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深更半夜,寒风呼啸,自己突然发起了高烧,妈妈不停地用冰袋为他降温,一口一口地喂他吃药,妈妈一晚没有合眼,到了六点多钟就抱着他去找医生。”

  情动而辞发,要抓住课文的情感点,首先要求教师深入细读文本,钻研文本,自己先走进文本去产生情的感动,再以“情”来关照文本,从中找出能深化文本的“情感点”,精心设计写的话题,学生才会有话可写,有情可抒。

  阅读教学中的小练笔源于课堂,但又高于课堂,它开辟了语文教学另一片蔚蓝的天空,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为基础的。阅读教学中,安排小练笔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在三年级习作教学初,能够进行确实有效的小练笔训练,既能激发学生习作兴趣,能促进学生更深入理解文本,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

  [2]王本华.张志公论语文?集外集[M].语文出版社,1998.5

  [3]叶圣陶.作文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3

  [4]唐弢.文章修养[M].三联书店,1998.8

  沈晓萍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