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英语改革的“是”与“非”——基于平等与效率关系的思考

  摘要:从2013年3月1日,教育部发布的2013年教育改革意见就有关于“研究高考英语科目一年多次考试办法”的内容开始起,关于高考英语改革的争论就一直盛行,那高考英语改革究竟是“是”还是“非”,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思考验证,平等与效率关系下指导的高考英语改革也面临着众多的质疑和挑战,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改革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如何更好的去完善我们的改革措施才是重中之重。

  关键词:高考英语;改革;平等;效率

  2013年10月21日,北京市发布高考改革方案,准备将英语从150分下调到100分,并逐步向一年两次社会化考试过渡。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明确提出:“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决定》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这句话:它将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探索实行社会化考试”的设想具体化,明确到外语科目。弗里德曼认为,平等是“自由”和“机会均等”,而不是意味着结果必须平等。我们现行的学科考试体系,不仅仅是英语,所有的学科都明显性的做到了这一点,因为它们体现了价值取向方面的“应为”—公平,即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而高考英语政策的改革更“突出性”的体现了这一点。但我们不可能把机会的平等简单地理解为一切人都具有同样的机会,或每个人都有一切机会,把机会给予那些有能力承担义务的人才能提高效率,才是公平的。因此,高考英语政策也体现了价值取向方面的“实为”—效率。即政策中降低英语分数所占比例,给予成绩好的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其他科目,而部分高校也设置了分数的最低门槛,这给予了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这些都是高考英语改革为我们带来的眼前切实利益,那从长远方向来看呢?我从对学生的影响和学科本身的影响做了几点思考:

  首先从学生方面来讲,高考英语政策改革,从眼前利益来看,确实更加注重了效率问题,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来说,一次性就可以通过考试,节省时间,提高学习其他学科的效率。但如果所谓优秀的学生在高一阶段就将英语考试考完,那学校的英语课程该如何开设?相应的,英语学科注重积累,如果学生在通过以后全部扔掉,大学英语如何能够学习好,是否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复习?这样从长远利益来看,改革对优秀的学生是不是也存在隐性的不平等?

  对于成绩差的学生来说,为了获得好的成绩,将精力持续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而影响了其他科目的学习,这样是效益的优化配置么?显然不是,而导致这些学生群体成绩差的原因有很多种,如果存在先天性的差异,花再多的时间也没有得到理想的效果,这样的做法显然是一种“低效益”的做法。再比如,一些高校设置了英语最低提档线,原本学生A可以通过其他学科的高分来弥补自己英语学科的缺陷,现在有了这种“门槛”而被高校拒之门外,这样做是否是“有效”的呢?

  其次从学科本身来讲,将一个重要学科边缘化甚至取消,是一种不明智的做法。改革并不是简单的加减法,将英语学习的性质更加社会化,学科的责任主体也相应会发生改变,需要社会承担更多的责任,这样会使社会盈利性的辅导机构更加的增多,而学校承担的责任相对变少,“牵一发而动全身”学校的资源配置,教师的教授日程,讲课积极性都会有相应的有一个差别度。

  所以,在考虑到效率与公平和谐统一的前提下,英语分量的轻重不应该采取以往的“一刀切”模式,而应交由招生高校根据其培养目标和各专业要求自主决定,可以采取“达标式”报考模式.而无论是英语教育还是英语考试,都应在提高应用性、语言能力、情景性上多下功夫。而在马克思?韦伯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上做思考,理性指导下的效率追求譬如提高考试资源的优化配置,学校课程设置方面要顾及到成绩优异基础好的学生提早完成英语学习,实行分班教学,而在价值理性指导下的平等追求则更要注意山区学生及农民工子弟等弱势群体学习英语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郝文武.教育哲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53-160.

  [2]郝文武.平等与效率相互促进的教育公平量化指标和关系状态[J].高等教育研究,2010(08).

  [3]郝文武.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相互促进的关系状态和基本意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4]郝文武.高等教育公平的本质特征和量化测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

  [5][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6]李俊和.反对高考英语改革的九点理由[J].华人时刊,2014(z1).

  张雅雯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