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小学音乐进课堂难的浅析

  摘要:当前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一些课程的合理开展和开设,严重制约着学校的整体工作稳步推进,与此同时也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作为过去曾经认为是副课的音乐,今天在农村小学的生存状况依旧不容乐观,造成农村小学音乐难进课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作为一线教师对这一现象进行浅析,力争使教育均衡发展这一主题得到切实落实。

  关键词:音乐;和谐课堂;均衡发展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力度不断加强,学生的全面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再也没有主副课之分。然则,农村小学音乐课的现状怎么样呢?

  许多人总是说,现在的学校怎么没有歌声,学生仿佛一个个不会开口唱歌一样。看着活泼可爱的,怎么就不会唱歌呢?一些领导每每走进校园,皱起眉头很像挑刺似的抛下一半句“校园里缺少歌曲!”诸如此类的的语言总是从不匮乏,而校园中为什么就这么缺乏歌声,为什么一些活蹦乱跳的孩子就不唱歌呢?针对这些疑虑,笔者也想略谈自己的看法,以回答诸多的困惑。

  一、行政干预使校园里“鸦雀无声”

  我们知道,在当下许多行政手段的介入,总是干预教育内部的事务,一拨检查刚过另一伙人马又要深入检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根据同一问题,各人有自己的不同看法,这样留给学校的空间看似很大,很广泛,活动的余地也很多,所以各个学校就有自己的别出心裁的方法来应对。导致学生没有学习唱歌的机会,即使唱起来也不是校园歌曲,而是一些很难让人听懂的,甚至根本就无法听懂的歌曲。

  二、教材的编排是校园里“缄口不言”

  我们的语文教学教材为了统一选取的是人教版的,这一点无可厚非,也是为了集中体现国语的优秀一面。但把音乐教材也统一起来,就让人匪夷所思了,是怕“百家争鸣”吗?还是顾虑“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吗?如: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下册是经教育部2013年审定通过的,精美的纸张,优美的画面而且是国家免费提供的,拿在手中的感觉沉甸甸的,而且心里暖暖的。但我们讲的是实用价值,打开课本我们不难发现,除了广为流传的成人名曲外,就是和学生八竿子也打不着的欣赏曲目,即使安排了几首儿歌,对于不同区域的小学生就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大概是排斥和拒绝吧?

  三、影视作品的出现使校园歌曲“饱受冲击”

  一种事物要想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过高的认同感除了自身的根基外恐怕就是其亲和力以及在现实中的广泛应用吧!音乐也是一样的,如:《小苹果》能风靡一时,能在大街小巷广为传唱,肯定有以上效果和能力吧。《喜羊羊与灰太狼》的主题曲相信没有孩子会陌生,作品抓住了大众的嗜好,抓住了孩子的天性,尤其后者更具特色。学生的校园歌曲积累本来就少的可怜,再加上一些新生代的影视作品的融入以及他们对新时代的要求及个人的需求,我们的校园歌曲的生存空间又在哪里?授课教师在捕捉到一些新的适合在孩子中间传唱的歌曲时,其自身往往要思前想后,唯恐哪里出现差错,教材中的歌曲学生又不胜喜欢,造成的结果是一节节音乐课,屡屡给其他课让路,学生的课业负担加重了,音乐教师的压力减轻了。然而,学生的音乐课就这样在自生自灭中消失殆尽。我们在荧屏上看到的和听到的好歌曲,有几许来自校园又回归校园呢?这些歌曲的特点往往是词曲简单容易识记,即使唱错其很少变换的曲调也让人欣然接受。

  四、城乡教育的不均衡使校园歌曲凸显“闭口立”。

  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各级各类政府多次提上议事日程的话题,也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然则,现实确实如此吗?在学生集中涌入城市学校的今天,乡村学校看似师资力量比值是均衡的,甚至说农村学校的教师是满员或超编的。但只要稍懂教育的人,不难发现,农村学校的事务并不比城市学校的少,学生的课业负担也并不轻,农村教师是班主任、语文、数学、美术、音乐、体育、科学一肩挑,每天的课程安排的是满满的。国家和政府部门经常进行的会考也是让人“焦头烂额”的去应付,亦或是应付不过来,那么给学生上音乐课的时间又在哪里?即使有,在一次次会考碰壁后,家长找上门来,质问学生的课业为什么落后了,此时,谁买单呢?还是教师——农村教师。于是,这样的音乐课就一拖再拖,上级检查,在工作安排表中该科目是“出席”的,而现实生活中是“缺席”的,这是谁之过呢?

  城乡教师的年龄差异又是音乐课无法开设的又一原因。农村教师偶尔给学生上音乐课也是带着VCD来唱一句,关掉机子,学生重复一句,或者一节课进行反复播放同一首歌,直到学生会唱为止,这样不仅让学生厌学,而且伤及了他们的好奇心。城市学校是这样吗?非也。他们即使没有专门的音乐室,也有专职教师,从小学低年级就教会了学生识谱、学谱、定调。有些学校的专任教师是臃肿不堪的,而乡下的生活无人去体验,这些多余的“脂肪”没有人可以安排到乡下,也没有有效的政策来制约这种臃肿的局面。我们只看到城市孩子能歌善舞,就说环境不同所以结果也不同,可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这样吗?我们去分析过吗?

  一个学校没有歌声是危险的,尤其是一所小学没有歌声是令人无法接受的,但现实就是这样的,小学生正在长身体的时候,也是正在接受新生事物的最佳时期,如果我们这样不闻不问,到头来抛下一句“校园无歌声”转身离去,那我们乡村音乐课要开设起来恐怕比登天还难。

  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理念还不完全,当他们面对一个“无声的世界”时,留给他们的或许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吧!音乐课所表达的真善美是其他课程所无法替代的,音乐也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良好的音乐教学可以是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热爱生活打下较好的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不能把小孩的精神世界变为单纯的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当然包括音乐),要求和愿望的人。

  参考文献:

  叶海葵:《音乐与兴趣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

  敬文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