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教多学”策略下“诵读法”在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

  古诗文是语文的渊源,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源泉。目前,古诗文教学的耗时低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传统的“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串讲模式,先让学生读通,逐字逐句逐篇翻译,分析主题和写法,虽有可取性,但篇篇如是,单调重复,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压抑,缺乏生机活力,久而久之,学生生厌,教师压抑,大部分学生不喜欢学习古诗文,读不懂古诗文。

  基于这一现状,我们力图寻求一条既可以解决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困难又可以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可行性策略,那就是在“少教多学”策略下,诵读法在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

  “少教多学”策略中的“少教”并不是不教,而是要“精细化”地教,高质量地教;“多学”并不是无序地学,无限制地延长时间学,而是主动地学,有兴趣地学,高效率地学。古诗文中的“少教多学”就是当学习者具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后,尽可能地用学生自己的阅读学习与交流展示在一定程度上取代“听讲”,在他们诵读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就他们在诵读中提出的问题,去讲解、答疑、讨论、实验、调查、探究,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这就是模式的基本内涵。

  一、诵读的作用:

  1.唤起美感,引发兴趣

  巴班斯基曾指出:“有的教师上课非常努力,但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另一些教师好像并没有特别努力,但得到了预期的效果。这是因为后者的教学和教育活动都符合学生心理,很协调,一切活动都考虑学生的长处和短处,考虑到他们的兴趣。”这就是“少教多学”的真谛,它告诉我们,这一教法能激起学生美感而引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潜心学习,定会有较好的收获。古诗文采用朗读法教学也正是符合学生心理,激起美感从而引发学习兴趣。

  2.锻造想象,激发创造

  朗读是言志传神,负载思想的一种语言表达艺术,是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古诗文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文章中绘声绘色的人物描写、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都对学生有很大的感染力,都熔铸着作者十分丰富的想象。

  3.增强语感,提高表达

  古诗文的语言习惯虽然离我们现代语言习惯远,但它必竟是那个时代凝练的概括性强的语言,何况现代汉语语言是对古汉语语言的继承和发展,它们之间有不可割断的血缘关系,甚至现代汉语语言还有直接保留的古代语言,可以说古诗文是培养语感、进行语感训练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材料。

  4.体会内容,把握感情

  古诗文的语言很讲究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如果不朗读,很难把握作品中应有的感情、特色。因此对文言作品必须通过朗读将无声的语言变成有感情的音响,使它充满活力,跳跃着生命,从而使学生从内容、感情、特色全面地体会作品。

  二、诵读的要求: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求学生读准,读顺,读出情感

  1.读准:诵读首先要读音正确,这是最起码的要求。特别是文中出现的生僻字、通假字、古音字等,要求学生通过查工具书,明确读音,练习朗读,直到读的顺口为止,只有这样,才能把句子读的流畅。

  诵读要读音正确、要正确划分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要正确读出语气,要读出语势。

  2.读顺:就是要求学生读的流畅,做到这一点,要求学生把握句读,注重轻重顿挫、高低起伏,使学生在体会古诗文音乐美的同时,因声入情,体会文章的意境美,进而读出个人的感悟。

  3.读出情感:就是在诵读时注意情与节奏的和谐统一,情与全文韵律和谐统一。情要用不同的语调来表现,才能勾起读者与诗文中体现的情感和作者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

  三、诵读的技巧:

  吟诵艺术可简单归纳为抑扬顿挫、轻重有致、缓急得体。

  1.抑扬顿挫:是指读古诗文时高低起伏的曲折的变化,它使文章有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它表现了文章思想感情的变化。

  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通过朗读逐步理解内容,体会文章感情,并根据内容的变化、情感的起伏,科学地运用抑扬的有关知识吟诵文章,传达出文章思想、情感的变化。

  2.轻重有致:是指声音的强弱,是力度问题,“高低”是音调的问题,二者不同,轻重指吟诵时关键地方,表意强烈的词句要重读,反之,则轻读。

  3.缓急得体:是就吟诵的快慢而言,它要求疾徐有致,即语速安排巧妙,声音富有韵味。诵读要“读出轻重、读出抑扬、读出舒缓、读出雅俗、读出凝重、读出情感、读出境界”

  四、诵读的方法:

  对学生诵读指导要科学、有针对性,要根据作品的特定要求,在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作好指导。

  1.预读法:就是在学习古诗文时,通过诵读,可以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把握节奏;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从整体上大体了解文章内容。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借助工具书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结合预习提示和语文工具书从整体上了解课文以及作家作品、背景常识;给一些较长、难懂的句子试着划朗读节奏线,清楚准确地朗读课文多次,从而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文体特征。

  2.抄读法:就是在学习古诗文时,通过诵读,读懂文本内容,自主学习,大胆质疑,初步明确学习的重点,提出自己的难点。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标出生字难词、名言警句;勾画并抄写课文中难以理解的词句;记录在阅读时产生的疑难问题;阅读并摘抄与课文相关的一些材料;结合课后的“理解?探究”确立自己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3.解读法:就是在学习古诗文时,通过诵读,对文中的关键语句进行分析,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表现出来的观点、态度、思想情感等。结合语境以及上下文去理解疑难词句的意思;利用古汉语知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词类活用等)去具体分析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口头或书面翻译精要片段,以便深入理解文章;思考解答课后的“理解?探究”题和相关教辅资料题,强化能力训练。

  4.品读法:就是在学习古诗文时,通过诵读,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结构、表现技法、语言艺术等方面作鉴赏性阅读、感悟和评价。要从文体特征出发,整体把握文章的类型特征;领会、感悟文章内容所蕴含的东西,理清作者写作思路,揣摩赏析作者的写作技法和语言艺术;与同类型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找出其异同点,从而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把文章放在具体时代和历史发展中去宏观分析,运用辩证的、历史的观点对文章进行客观评价;指导学生写文艺评论,以加深对课文的审美理解,从而培养学生艺术鉴赏和艺术创造的能力。

  5.记读法:就是在学习古诗文时,通过反复诵读,加深理解,强化记忆,丰富语言,积累材料,训练语感,提高语文素养。反复朗读,其义自现,力求熟读成诵;用心品味,背诵名篇、名句,形成记忆;扩展阅读与文章相关材料,扩大知识面;整理读书笔记,梳理已学知识,做出小结;练笔写读后感或者小评论。

  总之,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要求赋予学习者学习的权力和责任,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人,改变以往外在性、被动性、依赖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因此,古诗文教学必须相信学生的潜能,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现“少教多学”的目标,也就成为了一种必需。

  杨晓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