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热播烂剧看当前社会“审丑”心理

  摘要:如今,大众已经把示丑、露丑、窥丑当成嗜好,扭曲了正常的审美观,一味追求怪异,寻求刺激,这个社会已经“审丑”泛滥。然而,“吸收丑是为了美而不是为了丑”。丑只能代表人性的负面,是与美相比较、相对立而存在的生活样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扭曲与异化。只有当丑与恶成为被人掌握的积极力量,即通过对丑恶事物的厌恶,唤起对美与善的渴望与追求的时候,丑才能有审美价值。因此,大众需要有一种识别丑、批判丑、远离丑、追求美的境界和能力。这样才可以在和“审丑”对象的对比中获得对美的肯定和追求,体现美的价值和地位,通过“审丑”而“存美”。

  关键词:“审丑”泛滥;“审美”疲劳;扬恶抑善;金钱的奴隶

  作为金庸的武侠经典之作,《神雕侠侣》最新的影视改编版本近日在湖南卫视钻石剧场首播,成为湖南卫视2015年首部跨年大戏。无论是微博还是各大娱乐版块,对此次部新剧的关注和热议一直居高不下,网友和观众们一边大骂这部戏烂到刷新三观,一边却又仔细品味戏里槽点,热切讨论并加以娱乐化以供大家消遣。然而,这种现象已不偶见,不知从何时起,中国电视剧就涌起了一股“雷剧”、“神剧”的恶俗之风,这些槽点满满,恶评如潮的烂剧不仅“高烧”不退,而且在收视率上一路力压一些精良之作,被戏称“最有市场“的电视剧类型。可令人诧异的是,面对这些狂轰乱炸般污染大众眼球的烂片雷剧,大多数观众并没有抵制和拒绝,反而在乐此不疲地吐槽中边骂边看,越骂越看,这是一种什么奇特的心理呢?

  那么,我们就从当下社会的“审丑”主义来探析一下为何烂片当道却风生水起的缘故。

  一、何为“审丑”?

  丑,从美学含义的角度是这样界定的:与美相比较而存在,事物的否定性审美价值。古希腊美学家认为不和谐、不合比例、呆板无变化即为丑;中世纪美学家认为,不受上帝统辖的感性世界是丑;经验派美学家认为不合目的、不完善是丑;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家认为畸形生活是丑;直觉主义美学家认为不成功即是丑;马克思主义美学从社会发展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否定和敌视人的本质的、阻碍人类创造美好生活的东西即是丑。

  “审丑”,是对应审美而出现新词汇。有人把审丑看作是“审美疲劳”的产物,也有人认为审丑本身就是审美的一种表现形式。以一部《丑的美学》而被奉为现代丑学开创人的罗森克兰兹说,“吸收丑是为了美而不是为了丑”。丑只能代表人性的负面,是与美相比较、相对立而存在的生活样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扭曲与异化。作家应当具有“精神的明辨力”,要担负起义务与责任,以审美态度去审视、选择、提炼“丑”。只有当丑与恶成为被人掌握的积极力量,即通过对丑恶事物的厌恶,唤起对美与善的渴望与追求的时候,丑才能有审美价值。

  “审丑”不一定是欣赏丑、表现丑,也可以是审视丑、审问丑。审丑原本是人类心智成熟时期对自身活动进行审美的有益补充,但如今,审丑的大众已经把示丑、露丑、窥丑当成嗜好,扭曲了正常的审美观,一味追求怪异,寻求刺激,这个社会已经“审丑”泛滥。

  二、为何“审丑”?

  1.在“审美疲劳”的借口下忽视美,宣扬丑

  见美不美,常态不美的审美效应就是审美疲劳。雨果曾经说过:“古老庄严地散布在一切之上的普遍的美,不无单调之感,同样的印象总是重复,时间一久也会使人厌倦。崇高和崇高很难产生对照,于是人们就需要对一切都休息一下,甚至对美也如此。相反,滑稽丑怪却似乎是一段稍息时间,一种比较的对象,一个出发点,从这里我们带着更新鲜、更敏锐的感觉朝着美上升。”诚然,丑可以衬托美、折射美、反思美。在对丑的内在本质揭示的过程中,艺术家可以不断将自己的审美评价传递给欣赏者,从而使欣赏者也能获得相应的正确的审美评价,激发起憎丑爱美的情感体验。

  2.丑恶现象屡禁不止,大众失望麻木

  人类社会的形成是个复杂曲折的过程,从低等到高等需要经历漫长时间来使之文明开化,当前社会存在的种种弊病也是如此,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问题逐渐增多,新型与传统社会问题互为交织,其中社会丑恶现象也大有愈演愈烈之势。面对社会上出现的丑恶现象,人们起初的感觉是敏锐的,批判也是犀利的。但由于各种社会丑恶现象的存在是物质以及精神多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很难在短期内消除,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有变本加厉的趋势。这样一来,社会成员的揭露批判和整治矫正,就难以看到抑恶扬善的即时效应,容易使得人们陷入痛击痼疾却又感觉无济于事的身心疲乏。所以,丑恶现象的屡禁不止造成的一大后果就是社会成员从希望到失望,从深痛恶绝到习以为常的转变,最终造成了面对社会丑恶现象的麻木不仁,并在麻木不仁中逐渐失去对真善美的追求。

  3.利益驱使,成为金钱的奴隶

  “有些作品,观众一边看一边骂,创作者一边挨骂一边还挣着大钱。”日前在京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演员李雪健说到了影视圈的怪现象。一边是铜元盆满钵满,一边是骂声不绝于耳。但闻铜臭,不见操守;只管捞钱,不顾嘴脸;惟瞻票房,不扪良心。种种之怪相、乱象,不只影视圈,在其他文艺领域也有所见。的确,“唯票房与市场论”是文艺圈追逐的常态了,利字当头,什么火爆来什么,什么有卖点就宣传什么,至于道德、崇高、美早已抛之脑后。虽然这些文艺作品获得了大众的目光,但是,当“狂人”成为焦点,低劣受人关注,猥琐变成有趣,恶搞代替创新,那我们真为这个社会完全沦陷为“审丑主义”的殖民地而感到悲哀了。

  总结:

  毛泽东曾说过:“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本来由于美的大量存在能够很好地映衬出丑,人们自然也能够很好地区分美丑。但是,当大众把丑作为追求的对象,“审丑”越来越成为人们追捧的热点,那么接踵而来的就是各式各样的丑在冲击着传统、解构着崇高、愚昧着大众。在全民审丑的热闹乃至狂热背后,我们社会内在的价值已经被完全掏空,甚至可以说,每一个人挟裹在这样的娱乐文化潮流中不可自拔,剩下的只有苍白和空虚。赫拉克利特也曾说:最美的猴子比起人来还是丑。对正常人性需求的异化满足并不能给人们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快感,而只能是人性的退化和萎缩。因此,我们审美的终极目标追求的是真善美,审丑的最后目的同样也应该是为了惩恶和扬善。正确的审丑是帮助我们以一种否定的形式,或逆向思维去审视当今大众文化的负效应和负面价值。丑是不和谐,审丑就是要使人们看到这种不和谐,在厌恶与批判中从而洗涤净化心灵,培养高尚道德情操,最终使我们的审美境界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卜力《审丑心理是深层次的精神丑陋》2011

  [2]徐喜春《当代社会审丑疲劳成因探析》2010

  方菲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