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柴静的《穹顶之下》反思高等教学

  摘要:柴静的《穹顶之下》掀起环境保护问题思考的同时,也反映了当代高等教学的现状与问题:(1)课堂所讲所学不完全满足专业标准;(2)教授与学习的思维方式局限在各自专业与领域;(3)应用范围囿于自己熟悉的领域;(4)教学与生活的脱节。如果教师能够具有文理结合的思维方式、跨专业/行业的视野以及生活才是核心的教学理念,就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关键词:《穹顶之下》;高等教学;文理结合;跨专业/行业;以生活为核心

  柴静的《穹顶之下》掀起了对环境保护问题的激烈思考,这自然能够促进普通民众对环境保护的普遍关注与环保理念的逐渐推行。作为环境领域中的一名高等院校教师,我从中看到了一些当代高等教学的现状与问题,略作思考,总结如下。

  一、课堂所讲所学不完全满足专业标准

  一名记者需要将真实的现场与影响直接或还原给观众看,其中她/他需要保持中立的态度,让观众自己进行是非的判断。这个过程中,语言的逻辑关系就非常关键,因为逻辑关系的使用,将会导致观众错误地将事情的前后发展顺序理解为逻辑因果关系。在《穹顶之下》中,需要采用括号的形式进行主语或谓语等语句关键内容的注释,这说明语言表达存在明显的问题。与此同时,《穹顶之下》中部分幽默的设置削弱了对严肃内容的传达效果,演讲人的部分走动干扰了观众注意力的集中等细节,也表现出与专业标准的距离。这种毕业生不完全满足专业标准的现状,普遍存在于各专业中。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中有体制的因素,但是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应该从改善自身的不足做起。

  二、教授与学习的思维方式局限在各自专业与领域

  记者看不懂图表,犹如文科生看不懂仪器说明书,这说明当代教学的失败。教学的核心内容是思维方式,所谓文理科只是在不同的思维角度进行了拓展。如果一个记者以自己不是医生、不是环境工作者为理由,解释自己看不懂医学诊断书、看不明白环境监测图表,就说明这种思维方式局限在其自身的专业。图表的阐述,如同小学生的“看图说话”,例如:什么符号代表什么意思、数值大小代表什么程度、现在这个数值表明什么结果,这是很简单的思维方式与陈述逻辑。为什么一个大学毕业生反而不会进行小学生的“看图说话”了呢?这种能力的退化,说明现在高等院校教学中教授与学习的思维方式局限在各自专业与领域内部。虽然教学应该立足专业,但思维方式却是文理同宗。

  三、应用范围囿于自己熟悉的领域

  《穹顶之下》剖析了很多体制问题,但是捅娄子是一杆子的事情,解决问题是长久的过程。记者虽然能够把观众的视野带向现实,但问题的根源在于经济发展以及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的精神建设。以汽车为例,《穹顶之下》已经获得1km范围内开车比例这一数据,却没有进一步剖析这一数据背景下的中国人普遍存在的从众、攀比与不安的心理因素,以及这种心理动机在最先大量使用机动车的西方是否存在及其历史发展背景,这些内容都是一脉相承的比较关联。这个内容与雾霾有关系吗?有!既然伦敦烟雾事件等历史事件具有比较性,历史如何发展同样具有比较性。《穹顶之下》将现实带到了观众面前,这是记者所学知识的熟悉应用领域,但是却没有把这个现实如何来、将如何变的历史与趋向也带到观众面前。该问题表明现在高等教学的教授视野只局限在自己专业。而事实上,诸如哲学、方法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各个专业都会涉及的内容却没有进行有效拓展。

  四、教学与生活的脱节

  《穹顶之下》这一炮,的确表明了环保意识的逐渐普及。记者是站在公众平台上进行意识的宣导,但是这种意识的实施还要落实到家庭单位的日常生活中。从教学跨越到生活,还有很远的距离。任何专业的教授与学习,最终的目的都是促进生活的进步。环境类专业如此,物理、化学、医学、农学、生物学、经济学等等均如此。脱离了该目的,任何专业都可能成为冷门学科而被世代淘汰掉。高校教师如果能够在课堂上明确讲述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关联,不仅能够促进专业意识的深入,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对本专业与生活的热情,自然也就会主动、积极地学习,从而形成教学与学习的良性循环。

  综上,如果教师能够具有文理结合的思维方式、跨专业/行业的视野以及生活才是核心的教学理念,能够解决高等教学的诸多问题。

  张晶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