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与日常生活的相关性

  摘要:思想品德的培养与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我们要抓好这门课的教学,就要从日常生活出发,使我们的课堂生活化,密切关注生活中的某些相关现象,贴近生活,体验生活。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生活相关性

  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指在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教师恰当的指点与引导,使学生对某件事的认知、态度、观念等方面发生合乎社会要求的变化。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的是引导作用。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与日常生活的相关性

  随着当今孩子的早熟和社会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传媒的日益发展,这些都对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这是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从正面反映了: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与日常生活具有极大的相关性。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圣地,教书固然重要,育人是不可或缺的,小学品德课的教育更是洗涤孩子心灵的天堂。小学思想品德的教育也许没有什么可以改变世界的知识,但是,品德教育足以改变一个人,只有先成人,才能成材。

  二、如何使小学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

  1.在思想品德课中设置生活情境

  要想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靠单一的口传心授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通过在思想品德课上设置生活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体会、学习思想品德的过程把优秀的品德内化成自己的行为,最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比如,在学习《我的一家人》时,我们可以把学生家长请到班级来,并在课堂上播放一些有关于家人的视频,或者播放一些关于亲情的歌曲来渲染气氛,让学生与自己的父母组成一个小组,进行一些小游戏来融洽彼此的关系,活跃课堂气氛。在条件允许下,可以把思想品德课转移到室外进行,组织一些趣味性活动,最终达到增进父母与孩子感情,使学生体会家庭温暖、懂得感恩父母的目的。教师在设置生活情境的同时也要改变教学手段,把传统的“填鸭式”转化“启发式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变“讲解”为“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问题。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单向传授知识的方式,变成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沟通交流,努力改变自己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变“管理者”为“辅助者”。努力构建出一个“和谐型”“互动型”的新式课堂,把课堂变成能够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特点与个性的舞台。比如课堂上可以引用小品和相声,使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学习、体会知识。

  2、.丰富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内容

  教师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之上,应该逐渐由课堂转向学生的生活之中,使他们在大的环境中逐渐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要把思想品德课紧密地与学校的集体活动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受到感化。小学生好奇心强,对集体活动充满兴趣,教师要抓住机会,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奉献精神,进行积极的思想品德渗透,使思想品德的学习与集体活动相结合,大范围地开展有利于学生正确思想道德形成的活动,使小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形成积极的思想观念。努力培养学生对社会上善恶丑美的辨别判断能力,使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增加彼此之间的感情,在多姿多彩的课外集体活动中,使学生懂得相互帮助、相互尊重,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思想观念。

  3.要使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思想品德

  在生活中感受思想品德,可以增强学生的感观和心理感受,从而加深对思想品德的学习与认识。使思想品德的教学与生活相结合,让它成为指导学生日常行为的指南,以利于帮助学生把优良的思想品德内化为其具备的优秀素质。例如:思想品德课里的一篇文章——《诚实的列宁》一文中讲的是列宁打烂杯子,最后勇于承认错误的故事。老师在教学时,可以选择让同学们以演小品的形式来完成这次教学。这样一来,不仅老师教得轻松,孩子们也学得愉快,在观看小品的时候,学生们也会联想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诚实或不诚实的事情,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4.与学生生活世界对话

  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材内容本身就是从学生们较为熟悉的生活中提炼出的。因为小学生的年龄较小,生活阅历也很少,如果教材内容不是源自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教学工作将很难继续下去。只有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达成了同步,才能更好地实现学生道德素质与学习同步成长的最终目的。每当学生们学习思想品德课时,就相当于在重温自己的道德生活,在鲜活生动、贴近生活的案例中,学生们不再仅仅是学习的局外人和旁观者,而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更是生活的主人。而教师在备课与授课的过程中,也不再局限于教教材内容,而是一个走进学生世界、了解学生内心的过程。教师通过了解学生之后,也会为学生考虑,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例如,在学习《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我的成长与家庭》一课时,很多学生都会觉得自己有一个幸福快乐的家,有家人的关爱与呵护。当然教科书中的内容主要也是以健全的家庭关系作为基础内容的。但是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不如意,还有一小部分的学生生活在单亲的家庭中,可能这部分学生对于家庭和成长的记忆并不是那么美好。这时候教师面对他们的生活经历,教给他们的不是自卑、辛酸与痛苦,而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曾经有过的美好,唤起学生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这些经历过苦难的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坚强,有一个正确的、乐观的人生态度。

  5.改变评价方式,促进其与生活更好的融合

  要改变传统的对教育成果的评价方式,就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把学习的思想品德知识运用在日常生活中,也就是使思想品德生活化,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掌握思想品德课的程度,还可以促使学生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中强化优秀品质。“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师应当以积极的方式引导学生,多一些鼓励、表扬,尽量避免批评与讽刺,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经常进行学生间的互评、互相鼓励、互相帮助等活动,在学生中间树立一些榜样、典型,促进学生优秀品德的形成。

  综上所述,思想品德本身应该充满日常性、趣味性,而回归生活的思想品德课,是成为学生乐于学习课程的有效途径。构成思想品德教育改革的动力源,这种改造可以用“从压迫到解放”加以概括。追求解放的思想品德教育改革具体体现在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这已经成为德育理论界和实践领域的共识。那么,回归生活的德育课堂是如何构建的、思想品德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它与一般学科知识的学习相比有哪些差异、如何开展有效的思想品德学习等一系列问题,有待进一步实践与探索。

  参考文献:

  [1]方翠美.让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J].考试周刊,2012,(07).

  [2]杨生贵.如何上好思想品德课[J].新课程(小学),2014,(01).

  杨菊英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