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及转化措施

  摘要:素质教育的宗旨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但长期以来,学困生的问题一直是教育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它不仅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也给社会、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不能有效地解决好学困生的问题,素质教育也不能深入的发展和推广。因此深入探究学困生形成的原因,解决学困生问题,消灭学困生现象,是当前教育发展中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关键词:学困生;原因;措施

  从八五年参加工作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教学经历,在这漫长的三十多年中,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也从中积累了一些感悟。现在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措施。

  一、关于“学困生”

  关于“学困生”的界定,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界定方法,其中最简单的界定是:简单地说就是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哪学科成绩不合格既为哪科“学困生”。我认为,学困生不应当这样简单确定,尤其是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讲究的是人的全面发展,注重的是人的特长发展,因此,不能简单的以一次或几次考试成绩来确定“学困生”,更不能认为“学困生”什么都很差,不可救药,因而放弃(教育工作者也没有放弃学生的权利)。但俗话说得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基础不同,每个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学困生。学困生是班级的落伍者(这只是暂时的,因为每一个“学困生”都是可以转化的),常常屡教不改,所以做好他们的工作难度很大。但是。如果借此而放弃对他们的教育,岂不是有悖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称号吗?再说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核心之一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只有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才能使得全民族的素质得以提高,只有从实际上消除大量的学困生存在的事实,才谈得上面向全体学生。

  二、浅析“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中医讲求“对症下药”,就是首先要明确病因。教学亦然,只有知道每一位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各不相同,有学习上的,有心理上的,也有家庭上的。就我三十多年来的经验进行分析,“学困生”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一些:一是对学习没有兴趣,厌学;二是学习目标不明确,懒学;三是学习方法不对,不会表达、不会倾听、不会独立思考;四是教师关注度不够;五是缺少二次学习的机会;六是缺乏自信心,长期的不到肯定和鼓励;七是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缺乏监护人的监督管教;八是由于个别家庭父母之间的矛盾致使没人管孩子或是个别家庭太过溺爱孩子,过分将就其惰性;九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轨……当然,有的“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单一型的,有的则是复合型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做大量的走访调查其工作,详细了解班级学生情况,建立“学困生”档案,及时分析,找准原因,才能有效转化他们。

  三、“学困生”的转化

  老教育家陈鹤琴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随着洋思经验的推广,不少老师将这句话奉为座右铭,并为之奋斗终生。这句话带虽然给了老师巨大压力,还片面夸大老师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但他告诉我们:老师应学会欣赏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老师的任务就是去发现这些闪光点,让学生得到鼓励,变得自信。好学生的标准,应该不单只学习成绩好。那些自强自立、身心健康、积极向上、勇于担当的学生,都应该是好学生。湖南新闻报道:有一个让所有老师都头疼的学生,成绩差还不守纪律,差点被赶出校门。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问题学生,后来不仅成了湖南省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还被评为全国十佳军旅诗人。这一事实说明,“学困生”只是暂时的,是可以转化的,甚至还可能成为其他学生的楷模。那么,如何转化“学困生”呢?我认为以下做法值得借鉴:

  1.爱是开启心灵的钥匙。老师是学生在学校最信赖的人,因此,老师必须要关注每一个学生,要把它们当做自己的子女一样悉心呵护。我校省级骨干教师董明俊老师就遇到过这样一名女学生:穿着破烂,不讲卫生,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间、课余,她总是不开口讲话,什么时候都只会摇头或点头,在学校从不与同学交谈、交往,把自己全面封锁起来,成绩也是非常差。董老师细心地发现,这个孩子其实挺聪明的,于是她便下定决心改变她。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家访,当董老师跟着该生来到她们家后,这个学生竟然直接走进了自己的房间,而他的父母也各自忙着自己手里的活,没有一人招呼老师。看见这一情况,董老师只好叫这个学生给他端一个凳子,并主动叫该生的父母来进行交谈,通过谈话,董老师得知这个家庭里有三个孩子,父母整天忙着做活,根本没有时间管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对三个孩子放任自流。再说老大是女孩子,本不打算让其读书,但是年龄还小,又不能帮主大人干活,所以才把她送到学校去混几年,重点是想让小儿子好好读书。根据之一情况,董老师通过现实生活到“义务教育法”等,耐心细致的作家长的工作,终于说动父母:让孩子读读看看,如果有出息就同意她读书。第二天,董老师孩子带到家里,亲自教她梳洗打扮,为她做好吃的东西,并为该生买了新衣服。看见董老师那么关心子自己,这个女生当天下午放学后,久久没有离开学校,等董老师一出校门,她就羞涩的把老师叫到一旁,倾诉自己的想法。这一谈就像泄闸的洪水,一发不可收拾,虽然没有条理,甚至不知所云,但前后竟有足足三个多小时。在董老师的悉心关怀和个别辅导,这个孩子像变了一个人,变得活泼开朗,踊跃,爱说爱笑,对生活和未来学习成绩直线上升,最后考上了好的大学,如愿以偿的实现了他的人生梦想,直到现在,她还习惯经常与董老师交谈。这是爱心浇注的成功实例之一。我们还应特别关注那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和留守儿童。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活动强有力的动机之一,它能调动起人的生命力,使大家热衷于自己的事业而乐此不疲。知识的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人对自然产生兴趣,就能引发出对事物的体验,对问题的思索;人对生活产生兴趣,就能引发因好奇而实践,因验证而发现。学习也是如此,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自觉的花时间、花精力去探究。古往今来,许多成就辉煌的成功人士,他们的事业往往萌生于青少年时代的兴趣中,延着兴趣开拓的道路走下去,找到了自己事业成功的路径。“科学巨人”——牛顿在苹果树下看书时,从一个苹果成熟落下而引发了联想。正是对这个我们不在意的问题有了浓厚的兴趣,既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著名科学家达尔文,因一次考察,对某岛上动物外型的异样产生兴趣,进入更深一层的研究,用了22年时间写成了《物种起源》一书,提出进化论……这些都验证了孔老夫子的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更要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要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乡村少年宫和体育俱乐部的作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达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自信是通往成功的基石。爱迪生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瑞典科学家-阿仑尼乌斯在年轻时,他得出电离理论并把它告诉学校的老师,却遭到了无情的讽刺。但这并没有动摇阿仑尼乌斯的自信心。他把自己的理论写成学术论文,交学校学术委员会讨论,结果又被否决。他仍没有放弃。他又把它寄给欧洲四位有名的化学家,这些专家们肯定了他的结论。何仑尼乌斯继续丰富了自己电离理论,最终获得诺贝尔奖。这不正是自信为他打开了成功的大门吗?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人的成功之路必须踏着自信的石阶步步登高。当学生们迈进校园,走进知识的世界时,他们都充满了自信。然而伴随着学习时间的流逝,个别学生的自信心就会渐渐流失,沦为“学困生”。这时我们老师就要有计划的让他们拾回信心,重树自信:一是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和鼓励;而是在课堂教学时,针对他们的知识状况设计一些适合他们回答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再让同学们评价、鼓励;在小组合作学习时鼓励他们多说,在汇报阶段多让他们展示;在作业布置上实行分层设计,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

  4.近朱者赤。“环境决定人的发展”这句话虽然过分夸大了环境的作用,但也提示了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环境育人的重要性,“孟母三迁”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实例。什么样的环境有利于“学困生的转化呢?我认为:一是要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风,并积极引导每位同学融入其中;二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不懂就问,勤而好学的学习习惯;结对帮扶,形成互助学习的良好学风;四是评优选好,表彰进步,树立身边典范;五是发挥集体帮扶作用,合理创建互助学习小组;六是“学困生”座位靠前,方便辅导。

  5.家庭教育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是人生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第一位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学校教育是人生第二课堂,是家庭教育的延续。社会教育是人生第三课堂,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扩展。这三者的关系是: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关键、社会教育是人生教育的保证。成功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完美结合。因此,“学困生”的转化离不开家庭教育,老师就要利用手机、校讯通等媒体平台和家访、家长会、校访、学校开放日等传统途径加强家校联系,形成对学生教育的合力,这样对“学困生”转化极为有利。

  6.耐心是防止反复的良药。事情的发展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很多时候都会有波折,甚至是反复。“学困生”转化亦是如此。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们身上有那么多毛病,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一旦我们有所松懈,放任自流,之前所做的努力就前功尽弃了。因此,我们对“学困生”要有耐心,要有不厌其烦的“婆婆嘴”;要经常检查督促,耐心辅导;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有效防止其反复,才能最终达到转化“学困生”的目的。

  张荣洪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