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摘要:历史课程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严重脱节,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不重视;教学与兴趣和需要脱节;改变教法;激发兴趣

  激发兴趣

  目前,学生不重视历史、不喜欢上历史课的现象普遍存生,历史课程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严重脱节,如何在历史教学中使枯燥的知识生动化,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

  教育家季米良捷夫说过:“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的东西传达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写下来,而是艺术家和创造者。”要成为艺术家和创造者,我认为历史教师应具备以下基本功。

  一、要博学,加强历练,成为有历史兴趣的人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明确规定:使学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研究历史课程究竟该怎么去上。初中的学生人格正处于逐渐形成时期,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环境,特别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其意识形态的形成及人生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还要更加重视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变化,有意识地加以引导,用历史名人教导学生,用自己的高尚人格感染学生,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行为及心理素质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

  二、要善思,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寻求教学规律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所需要的是学生以整个的身体和整个的心灵来到学校,并以更圆满发展的心灵和甚至更健全的身体离开学校。”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就要想方设法的让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在取得学习成功的同时也养成良好的心理、行为品质。

  三、要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增加课堂教学魅力

  在当今以分数取胜的教育体制下,尤其是初中历史在中考中只有50分的比例,拿有些学生的话来说:要背好几本书才能得四五十分,还不如我把作文写好一点,多做起两道数学题,分数就起来了。你那个历史学起又没劲……面对如此种种,如果你老师还墨守成规,不想方设法在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善于科学、艺术地驾驭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成为打开学生心灵之窗、开启智慧之门之匙,成为我求知、我快乐的真切体验之殿堂,那你的历史课就真的OUT了。下面就我在这方面的做法谈一点我的感受。

  第一:用优美的语言、声情并茂的演讲,形成强大的气场,以感染学生,增加课堂教学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真正的教育者是一种情感丰富的人,他同样强烈感受着喜悦、忧愁、激动和愤怒。”因此,作为教师就必须要刻苦钻研教学方法,把长期积累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运用优雅的语言艺术,把简单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场面,创造一种宽泛的学习环境,实现课堂互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在愉快喜悦中学到知识的目的。

  第二:时刻关注国家大事和社会生活“热点”问题,找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激发兴趣

  徐特立说:“教学最好是从实地实物的观察入手,这就要把乡土和学校周围的事物补充到一般教科书里去,……”。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继续。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现实。如在学习“美国的诞生”时可以这样导入:出示星条旗图片后提问这是哪国国旗?星条旗下的人们肤色跟我们一样吗?有哪几种肤色?其中很多人都会哪种语言?在学生轻松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问为什么很多美国人以英语为母语?美国多种族局面是如何形成的?星条旗有什么含义?在学生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全的情况下告诉学生“美国的诞生”会向我们揭示这些日常现象背后的历史,让学生初步感知美国人今天的生活是有历史烙印的。在学完本课内容后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说出以上问题的答案,认识美国正是生活在深厚的历史积淀上,英国的殖民活动、三角贸易、美国独立战争影响了美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然后启发学生思考这段历史对我们是否有影响,提示今天英语课本中的很多单词都是美式发音,美国英语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逐步形成的,美国诞生的历史也影响到了我们的生活。又如:在讲英国工业革命时可与当今的经济发展相联系;讲变法与当今世界金融危机相联系。

  第三: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活课堂

  多媒体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件,它的生动性、趣味性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例如,在讲《隋朝大运河》时,可以播放《话说运河》片段。看前,要求学生注意片中的提法。看后,要求思考:片中提到“有人说京杭大运河是隋汤帝开通的,这种说法是片面的”,为什么这样说?学生就会踊跃发言,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就得到了培养。这样,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好学、乐学,积极参与,既开发学生智力,又使教学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让学生参与表演,激发情绪,激活课堂

  第斯多惠说得好:“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动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历史课堂是一个很好的情感教育的舞台,教给学生的远不是历史,更是历史之中要渗透理性、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历史是一门“人学”,历史教育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理解人的内在精神和外在行为是如何作用于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养成责任心、产生社会归属感,是历史教学要实现的情感功效。如在讲《戊戌变法》这一课时,可以组织学生编演《戊戌变法》历史剧,让同学分别扮演各种历史人物。把当时那场惊心动魄的历史变革表演出来。学生在活动中潜能被挖掘,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也有了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再现“历史文物”和“历史场景”,使他们对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和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斗争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增强了学好历史的信心,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第五:创设故事情境、对话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

  历史包括一定时间、一定地点、一定条件下人物的动态和事件的发展。因此,它是有情节有过程的,是有善恶是非和喜怒哀乐的,历史本身就含有构成故事的各种因素。中学历史教材中涉及的史实往往只是梗概,如果教师照本宣科,一堂历史课尽是一、二、三,只有条条框框,不见情节和过程,那么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的。例如在讲授《春秋五霸》时,可以插入“老马识途”、“退避三舍”和“卧薪尝胆”等成语故事。讲《戊戌变法》时,可以穿插“康有为如何摆脱慈喜太后追捕的那段惊险刺激的历史,学生兴趣就会相当浓厚,从而轻松地掌握这些内容。

  总之,任何一门学科的教法都是多种多样、精彩纷呈的。教,无定法。正如历史教育论专家赵恒烈先生在谈及课堂教学时,提出了三种境界:“第一境界是把你所想的东西如实表达出来,使学生听了,也如你所想的那样,想的清楚,说的明白,能完整地表达思想。第二种境界是声情并茂,是语言、表情、动作配合起来,表达得活灵活现,使之传神而动听。第三境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教师的引领,如同带领学生到历史现场,入其境、见其人、闻其声。选词有方,文有限而意无穷;点拨着力,思路清晰而受益不尽。”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教学要在寻规律中有所创新,在乐施善教中求升华,在教书与育人并行中达到思想境界的提升。只有与时俱进,我们的课堂才会从“有效课堂”到“高效课堂”再到“魅力课堂”不断的升华。

  喻金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