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蒙养正与儿童品德教育

  摘要:本文从中华传统文化关于童蒙养正的教育理念入手,在培养儿童优良品德方面,结合当代教育现状,比较传统启蒙教育与现代儿童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探索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教育方法。

  关键词:教育;学前教育;习惯;培养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至老”,0-6岁儿童时期是个体认知发展、性格养成、社会适应和人格品质形成的重要关键时期,学前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最基础的一环,是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幼儿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我国自古以来非常重视童蒙养正,五千年来,老祖宗为我们留下《三字经》、《弟子规》、《孝经》等训蒙学典籍,在现阶段,对开启儿童懵懂的世界观、人生观,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人格品质仍具重要的指导意义,与现代儿童教育方法有机结合会取得显著的效果。

  一、传统教育的启蒙作用

  中国传统教育内容丰富,但其核心内容是:做事先做人。实质上是一种养成教育。古代养成教育的任务是使幼儿成人又成才,先成人后成才。古人认为,“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人的本性是自然生成的,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则是要经过人的努力。具体体现在培养受教育者的知、情、意、性上,即培养人的道德情操。启蒙教育是传统教育重要的一环,必须从小培养孩子勤俭、礼让、诚实、孝亲等优秀品质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幼儿时期是儿童个体发展中的起始阶段,儿童个体处在一种最积极的准备和接受状态,自我意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可接受性强,正是人的潜能开发和社会性行为发展的最好阶段,这一时期若能给予恰当的带有启蒙性、准备性、基础性的引导和帮助,儿童的行为能力就会迅速发展起来,并产生长久的影响,乃至影响其一生。因此,我们要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把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教育放在幼儿的启蒙教育的首位,常抓不懈。

  二、传统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仁义礼智信”作为儒家文化的精髓,五千年来,贯穿中华传统美德的整个发展历程,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它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成就事业的道德根基,是民族进步、社会发展、国家稳定的精神支柱。儒家文化重视个人道德品质的锤炼,重视社会道德规范的践行,重视整体利益价值的追求。它陶冶出一代代仁人志士,推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文明。中国传统儿童养成教育在教育方法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保存着优秀的文化遗产。在教学方法上,强调道德修养过程中的学、问、思、辩、行并重的修养方法,强调道德教育应因材施教、启发诱导,重视蒙学家教、传承家风,和现代教育方法相比,古代的教育是以主内为主的,对人格培养的方法途径进行了科学的探索,强调幼儿的内省、自求、自觉、制止。提出道德教育首先必须使受教育者了解和懂得社会的行为规范,从蒙学开始就发展其道德认知能力,包括建立基本的道德理念、发展道德判断能力和培养道德选择能力;当感性与理性、利益与道德发生冲突时,需要有强烈的道德理念和坚强的意志力通过“强恕而行”来调解个体的心理矛盾;培养和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是道德教育的实质所在。

  三、传统教育在现代儿童品德教育中的运用

  现代儿童教育本着“古代存在,现代需要”,以批判继承、整体优化、针对实效、知行合一等系列原则,从丰厚的中国传统儿童养成教育资源中挖掘、选择积极的内容,确定儿童养成教育的方向。比如在儿童德育教育中做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一是传统儿童养成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爱国历来被看做是一种“大节”。传统儿童教育与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相结合。古人所讲的“仁爱孝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华。“仁”的核心是“爱人”、即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同情人。在家庭生活中,“仁爱”以”“孝悌”为根本、崇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从而形成一种浓厚的家庭亲情,进而有利于形成“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如果幼儿对养育自己的父母和教育自己的师长都不尊敬,又怎么能够爱他人、爱社会、爱人民、爱祖国呢?因此,我们必须以此来教育幼儿,在家庭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在幼儿园要尊敬老师;在社会,要尊老爱幼、助人为乐。

  二是传统美德教育与文明礼仪教育相结合。中华民族历来注重文明和礼貌。要求以善良、谦让、诚恳、宽容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理清长幼、夫妻、父子、兄弟、亲友、主宾等多方面的具体礼貌原则。教师必须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原则,突出文明行为的训练和养成,如语言文明、礼貌待人、尊敬师长、遵守社会公德等。

  四、调动教育资源为儿童品德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要加强与校外教育机构的联系,拓宽教育的外部条件、主动争取居委会、教育基地以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调动一切有利教育资源,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如利用幼儿园图书室资源、家庭图书资源、社区阅览室资源等开展读书活动,让社区、幼儿园、家庭联动,丰富孩子的知识,养成爱读书的习惯,陶冶情操,孩子们将终身受益。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等,锻炼幼儿社会实践,可带领幼儿走进社区,与社区居民一道开展多种活动,如“大手拉小手,公民道德共遵守”、“我为小区出谋划策”、“社区绿色行动”等。就会增强幼儿的社会责任意识、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培养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幼儿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仅从交往对象身上汲取了思想营养,而且还学会了各种知识,开阔了眼界,增长了才干,获得了幼儿应该具有而独生子女缺乏的孝敬父母的品德和自主自立的意识。

  参考文献

  一、传统经典:《弟子规》、《朱子家训》、《论语》

  二、赵振杰:《习惯教育论》:

  三、李兰芬、马维杰:《论未成年人习惯养成的道德价值与心智历程》

  雷红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