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学分制下培养方案存在问题分析

  摘要:学分制是现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有利于实现专业人才的个性化培养和满足社会对多元化专业人才的需求,但现行学分制由于教育资源的短缺和培养方案制定存在的问题,影响了学分制教育模式的发展和有效作用的发挥,为此,分析了现有学分制下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提出现行学分制下选修课程的设置意见和核心专业模块课程的开课意见,提高现行学分制下学生的自身修养,使学生了解传统人文、人物和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应大学的学习特点,了解专业发展方向、掌握必要专业技能,对现行学分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关键词:学分制;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主动性

  一、引言

  学分制是近年大学教育不断发展和探索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培养模式,学分制培养模式的初衷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开设课程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从而在人的培养方面不再是传统的统一培养模式和强制式教学[1-3],在学分制模式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学习需求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和教学模块进行学习,这种模式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从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和培养效果[4]。

  然而,在学分制培养模式下,如果由于资源的不足导致所开课程和学习模块不能很好的满足选课需求,或者培养计划中的课程模块设置缺乏系统性,都会导致学分制不能落到实处或者起到反面效应,从而影响到对学生的培养质量。因此结合现行学分制培养方案的实际情况,研究和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制定改进措施,对现行学分制下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和培养质量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现行学分制培养方案常见问题

  1.大学课程的分类

  如果将大学的课程进行分类,实际上大学课程包含了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其中基础课程只根据工科和文科等大的学科类别不同有所区别,但与具体的专业关系不太紧密,比如工科类所有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学习英语、大学物理、数学、政治等课程;技术基础课是学习相关专业之前需要具备的共性专门课程,这些课程具有一定的通用性,但与基础课程不同,根据专业的不同存在差异;专业课是根据每个专业的特色和对人才的技术需求而开设的专门课程。

  三者都是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而确定的课程,每门课程应该对培养目标有明显的支撑作用,因此课程的设置不同或者学分制下学生选择的课程不同最终体现在培养目标的不同上。正因为此,三类课程之间应该具有紧密的联系性,尤其是工科类的数学、大学物理、试验等基础课程应该充分考虑他们与技术基础课程之间关联性,避免技术基础课程学习时由于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而难以理解或者达不到应有的学习效果,专业课程与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之间的联系更应该注意。

  2.现行学分制培养方案存在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制造业的高速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趋于多元化,这也正是学分制提出的初衷,希望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发展需求去选择课程,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一方面在同一个大专业框架下又因为课程选择的差异而达到不同人才培养效果,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达到共赢效果。

  但由于当前学分制发展还没有完全成熟,导致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到人才培养的效果,也影响到学分制的进一步发展。分析现行学分制的执行效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资源匮乏,课程设置太少

  一些实行学分制的高校资源相对较为短缺,无法满足学生对开课的选择性需求,导致实际执行时与传统的专业教学模式没有区别,甚至还带了一些负面效应。比如在师资不足的情况下不但各个专业的基础课没有差异,而且技术基础课程也几乎相同,与传统教学模式下有所区别的是不再是按照专业分班教学,而是让学生自己选择上课的教师(同一课程有多个教师开课),由于选课人数的限制,实际上只有先选课的学生才能保证,后选的学生只能第二次选择还没有选满的教师。作为学生来说在这种模式下既不能如愿选择到自己喜欢的教师,也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使学分制下的培养目标不能较好的实现。而且选课打散之后又可能失去了原来专业教学的集体感,学生之间相对较为陌生,学习交流减少,不利于健康学风的建设,从而使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积极性过低,最后无法正常毕业。

  2)选修课程缺乏规划

  学分制下的选修课程是为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但在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选修课程的开设大多缺乏规划,只是硬性的规定学生必须修完多少个学分的选修可能,但选修课程的开设是否经过了调研,是否是学生需求的课程?在没有经过规划的情况下,学生只有按照硬性规定,为了“凑”够学分而选择较容易通过的课程,而且课程出勤率很低,给学校的学风建设带来负面效应和不良影响。

  3)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内容分布缺乏合理规划

  四年制大学生一共要完成45至60门课程的学习,甚至更多,如何合理规划课程的开课学期对学习和培养效果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多数实行学分制的学校都规定学生完成一定的固定性全校选修课程,但是多数又限制这些选修课程的选修时间,一般大一基本没有选修课,而这个时候是最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感受大学自由学习环境的时间段。对于大四的学生,多数学分制学校将各个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放在大四进行,然而由于大四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和毕业设计任务,无法很好的完成这些专业课程的学习,这些专业课程又直接与将来的工作直接相关,导致学生没有学好,用人单位无从判断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效果。

  三、现行学分制下培养方案的改进方法

  针对目前学分制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些问题是由于教学资源不足造成的,有些是由于培养方案的制定不合理导致的,前者可能一时之间无法改变,但针对后者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优化和完善培养方案得到改善,因此这里针对现有教学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探讨培养方案的改进办法。

  (1)选修课程的设置

  大学生刚进入大学校门往往对大学充满了好奇和探索激情,因此,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一实际情况,除了设置必须学习外语、数学、政治等必修课程之外,可以调动有限的教学资源,根据各个专业特点的不同开设一些适合青年人特点和有助于培养学习方法和学习兴趣的选修课程。比如,可以在全校开设文学和诗词欣赏课程,这些课程的特点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热情和人文修养,课堂的特点要突出“欣赏”,让学生彻底放松,讲解和欣赏古今中外的名著、中国古典诗词、代表性人物等文化内蕴和人物。还可以开设基本乐理和音乐欣赏选修课,同样要让学生完全放松,学习基本的乐理,欣赏古典和现代音乐的特点和魅力,陶冶学生情操。也可以开设中国或西方历史和人物欣赏课,重在让学生通过历史人物和典故了解重要历史文化和人物。这些课程可以开设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己选取,这些课程的开设可以不重视考核,重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人修养,以提升学生自我学习兴趣和建立学习目标,但同样根据课时设置一定的学分,这样可以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容易获得一定的学分,与较难的基础课程形成互补,避免由于个别基础门次的不及格导致大学第一学期就被学业警告的结果,从而在提升学生个人修养的同时也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形成良性发展。为了达到预期效果,在这些课程的上课期间可以鼓励教师邀请相关文化人物、音乐人物、历史人物等进入课堂交流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进入大学的第二年是学生学习的过渡期,也是学生的心里迷茫时期,他们度过了大学的第一个学年生活,但是仍然不知道自己的专业究竟要学些什么,究竟啥时候才能学习到专业知识,专业知识都是些什么内容。为此,应该在本阶段的培养方案中穿插专业发展方向和学习特点以及培养方案制定脉络的专业课程讲座,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充分自由的听讲座的时间,调动他们听讲座的积极性,讲座的时间既要安排在课内,又不要与其它课程冲突,并且设置一定的学分。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进行个性化专业技能培养,但现有的通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由于教材更新较慢,大课堂教学很难实行个性化培养,因此要估计青年教学开设专业技术选修课,比如文艺作品或者机械产品造型等选修课,多个老师开设,限制选课人数,模仿竞赛组队教学,让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充分与专业教师交流,培养个人能力和专业素养,学习专业前沿技能。

  (2)核心专业模块课程的设置

  面对当前就业压力十分严峻的形势,每年9月底就提前进入招聘和找工作的紧张阶段,而许多专业的培养方案此时正值核心专业课程的学期时期,几乎天天都举办的个性化专场宣讲会,学生为了争取到好的就业机会都前往应聘,不但严重影响到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且同时由于学生此时的专业课程正在学习之中,没法也不能给招聘单位展示自己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也给应聘单位选择优秀的人才带来了无从。故此,可以在培养方案制定中对核心模块专业课程进行调整,将核心专业模块课程的开课学期尽量前移到大三进行学习,将与其专业课程衔接不太紧密或者较为独立的专业选修课程移到大四进行开课,并且门次尽可能少一些。

  四、小结

  学分制的有效实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对人才的个性化培养,充分体现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为国家科技和工业发展培养后备专业技术人才,但如何避免现有学分制实行中存在的问题,是每个高教从教人员应该重视和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现有学分制实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期对学分制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具有较好的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院

  [1]薛成龙,邬大光.论学分制的本质与功能要要兼论学分制与教学资源配置的相关性.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3

  [2]张洪珍袁颜冰袁毕开颖.我国高校学分制实施现状与改革策略研究.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3]严燕.理性认识学分制要要基于中美两国学分制发展的比较研究.阅江学刊,2009,1

  [4]马赛袁郝智秀.学分制在哈佛大学创立和发展的历史轨迹要要兼论美国学分制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高教探索,2009,1

  张延超 崔亚辉 白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