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情绪对心理弹性的影响:扩展-建构理论

  摘要:积极情绪由可以满足个体需求的事件所引起的并且伴随着喜悦情感体验的一种情绪状态。Fredrickson的扩展-建构理论表明积极情绪不仅可以充分反映个体的幸福,而且有利于个体的健康成长,它具备持久的适应价值功能。另外它拥有两大功能:一,它具有瞬时的拓展功能,可以拓展个体瞬时的思维-行动范畴;二,它具有长期的建构功能,可以为个体建构长久的社会资源。该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积极情绪对心理弹性的作用,培养个体的积极情绪,使其能够较快的从逆境和消极情绪中恢复,提高心理弹性并促进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积极情绪;心理弹性;扩展-建构理论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个体都会体验到积极情绪,积极情绪会影响个体的认知过程,促进个体对事物的建构过程,并且积极影响着我们对生活以及生命意义的评价过程。近几年各界学者对积极情绪的研究很多,探讨积极情绪与心理弹性的关系也很多,在本文中主要从Fredrickson提出的积极情绪的扩展—建构理论这一角度来对积极情绪与心理弹性的具体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做进一步的探讨和阐述。

  一、积极情绪的概念

  1.积极情绪的定义

  国内外学者对积极情绪的定义有不同的解释,Watson等人指出积极情绪是个体对感觉热心、积极活跃和警觉程度的反映[1]。Fredrickson则认为“积极情绪是个体对其自身有特别意义的事情的特别的即时的一种反应,它是一种瞬时的喜悦感”[2]。我国学者孟昭兰认为:“积极情绪与个体的一些需要的满足紧密关联,并且常常产生喜悦的主观情感体验,而且能使个体的积极性和能力得到有效提高。”[3]。任俊等指出积极情绪是一种能够激发个体产生接近性行为的情绪体验[4]。

  综合以上观点,在本文中将积极情绪定义为“由可以满足个体需求的事件所引起的并且伴随着喜悦情感体验的一种情绪状态”。

  2.积极情绪的分类

  关于积极情绪的类别,各位学者各执己见。王艳梅的文章中提到,弗瑞德认为愉快、兴趣、期望、惊奇这四种情绪构成了积极情绪;拉扎勒斯认为积极情绪包括愉快、自豪、希望和爱[5]。Eunjoon“Rachel”Um等的研究中提到根据情绪的效价和唤醒度这两个维度可以将情绪分为积极的高唤醒情绪(如兴奋),积极的低唤醒情绪(如满意,放松),消极的高唤醒情绪(如焦虑)以及消极的低唤醒情绪[6]。

  综上所述,不同学者对其分类持不同的见解,目前为止,关于积极情绪的分类依然存在争议。

  3.积极情绪的功能

  培养积极情绪,可使我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当中充满正能量,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应对挫折。王艳梅等人的研究中指出积极情绪有利于个体的认知,可以抵消消极情绪对个体所产生的消极作用,可以提高个体对压力情景的适应能力[5]。郭小燕的研究中指出积极情绪能够提高主观幸福感、促进心理健康和个体的组织功能[7]。

  4.积极情绪的测量

  针对情绪的测量,很多学者都是采用自我报告的方法进行测量的,用问卷测量被试的积极情绪,其中问卷里面大部分都是采用一些形容词来测量被试当时或者最近一段时间的情绪状态。在王艳梅等人的研究中揭示对积极情绪的测量可以通过三个方面进行,即情绪的主观体验方面,情绪的生理唤醒方面和情绪的外部表现方面。情绪的主观体验方面,主要是采用自我报告问卷的方法进行测量;情绪的生理唤醒方面,主要利用生理多导仪、脑电、脑功能神经成像技术进行测量;情绪的外部表现方面,主要是观察参与者的外部面部表情和有关肌肉活动等其他方面进行测量[5]。

  二、心理弹性的概念

  1.心理弹性的定义

  谭晟的研究中总结到心理弹性的定义大致有三种倾向:一,有些学者普遍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所具备的某些特质或能力,在个体处于逆境或压力环境时,能使个体产生积极的应对方式;二,有些学者把心理弹性看作是一种结果,即个体经过了很大的创伤体验,但是在这之后依然能形成非常积极的适应性的行为结果;三,还有些学者将心理弹性理解成是一种系统性的、动态性的适应过程,他们注重个体与环境两者的的相互作用过程。由此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的一种潜在的能力或特质,通过个体与环境两者的交互作用过程,使个体能够较好的适应环境[8]。

  2.心理弹性的有关研究

  在谭晟的研究中,他主要介绍了四种不同压力情境下儿童的心理弹性水平,即贫困家庭环境;留守儿童;丧亲儿童;受家庭暴力儿童。在贫困家庭研究中,家庭贫困儿童的心理弹性分数要显著低于非家庭贫困的儿童;在留守儿童研究中,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儿童心理弹性分数显著低于父母中只有一个外出打工的儿童,父母外出时间长短也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弹性水平;在丧亲儿童研究中,失去亲人的儿童心理弹性分数显著低于未失去亲人的儿童;在家庭暴力儿童研究中,发现夫妇暴力环境下成长的儿童在心理弹性上的得分是最低的,其次是受到虐待的儿童,而在正常环境下成长的儿童由于受到父母的保护,他们能够正常地表达自我的情绪,有良好的支持系统,最终能够形成良性的心理弹性系统[8]。

  李丹丹等人的研究中指出影响心理弹性的因素主要有个体特征;社会支持;积极情绪和应对方式[9]。良好的个性特征,优越的社会资源,积极乐观的心态和灵活的解决生活困难的应对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心理弹性水平,能在较短时间之内摆脱挫折或逆境,奔向新生活。

  三、积极情绪的扩展-建构理论

  情绪是个体在进化过程中不断对环境的适应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是个体面对威胁环境的时候进化而来的,它会使个体的瞬间思维范畴以及个体的认知范围变小,进而使个体在当时的情景之下对一些特定的行为作出迅速的反应(如由于愤怒而产生攻击,恐惧而产生逃离,厌恶而产生驱逐等),从而使个体内部的能量迅速应对外部的不利环境和威胁,这些对个体成功处理逆境以及威胁环境意义重大。个人资源建设假设理论指出积极情绪不但可以扩展个体的认知结果,还可以帮助个体构建较为持久的心理资源;有助于建构个体的人际资源以及个体的身体资源。所以,积极情绪可以帮助个体拓展资源并且建构有效资源,从而使个体的生活满意度以及健康生活得到提高和改善。

  Fredrickson通过比较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在不利环境中的适应能力,认为积极情绪拓展了个体的瞬间思维范畴,拥有持久的和比较间接的适应性价值结果,并且积极情绪的拓展性可以建构持久的个体有利资源,这就是所谓的积极情绪的扩展—建构理论。

  这些研究充分证明了积极情绪带给个体的积极作用,也进一步证明了积极情绪的扩展和建构功能,即扩展思维—行动范畴和建设有利心理资源。

  四、积极情绪与心理弹性的关系

  积极情绪可以给人带来良好的生活态度,可以提高个体的生活满意度,也可以使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得到提升。在近几年各界学者对积极情绪和心理弹性的研究也很重视,对两者的关系研究也同样注重,注重研究两者的相互影响,从而为我们的生活质量增加保障期。

  周妍,蔡明的研究中指出在面临毕业的压力下,具有较高心理弹性的大学生可以产生更多的积极情绪,他们可以适当运用这些积极情绪来对压力进行调节,进而产生良好的适应性行为,从而使其保持心理上的健康[10]。白景瑞等人针对心理弹性对个体的情绪、认知和生理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积极情绪是心理弹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得出积极情绪可以引起心理弹性[11]。

  兰伟彬,常经营两人的研究中也得出这样一结论:较高心理弹性的个体可以有效并且迅速从消极情绪体验当中恢复过来,而且个体在较高激活状态的情况下恢复的更快。扩展—建构理论认为快速恢复能力是由于积极情绪的作用[12]。

  Lyubomirsky(2005)等人的前瞻性研究表明积极情绪有效地帮助个体创建令人满意的结果。也正如扩展和建构理论预测的,频繁体验积极情绪的人变得更加满意,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感觉良好,更重要的是他们建立了帮助他们解决生活挑战的一些资源。日常积极情绪预测着心理弹性的增长,心理弹性的增加进而解释了日常积极情绪和总体生活满意度增加两者之间的关系[13]。

  综上所述,Fredrickson的扩展—建构理论解释了积极情绪不仅可以帮助个体拓展思维范畴,开阔视野范围,提高个体的独创性、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分析能力;还可以帮助个体建设有利心理资源,加强心理弹性水平,提高个体应对压力的适应能力。另外他还强调积极情绪是慢慢演变而来的,其最终目的是建立持久的资源。积极情绪与心理弹性的正相关作用也告诉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积极情绪,提高个体的生活满意度、在逆境中的抗压能力以及主观幸福感,使个体能够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憧憬未来。此外,国外学者指出积极情绪与学习有关的不同认知过程有重要影响,例如信息加工,交流,协商,决策,类别分类任务和创造性问题解决过程(Erez&Isen,2002)[14];情绪对记忆也有积极的影响,积极情绪可以提高记忆力,可以为长时记忆提供有效的检索线索(Isen,Daubman,&Nowicki,1987)[15]。因此,在对于积极情绪的研究中,我们不仅仅可以探讨它对心理弹性的影响,还可以探索积极情绪对学习,记忆等多方面的影响,充分发挥并体现积极情绪的积极作用,增加个体的幸福感和抗压水平。

  参考文献:

  [1]Watson,D.&Tellegen,A.Towar daconsensual structure of mood[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5,98(2):219-235.

  [2]B.L.Fredrickson.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218-226.

  [3]孟昭兰.人类情绪[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23-42.

  [4]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5]王艳梅,汪海龙,刘颖红.积极情绪的性质和功能[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19-122.

  [6]Eunjoon“Rachel”Um,JanL.Plass,Elizabeth O.Hayward,Bruce D.Homer.Emotional Designin Multimedia Learning[J].Educational Psychology,2012,104(2):485–498.

  [7]郭小艳,王振宏.积极情绪的概念、功能与意义[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5):810-815.

  [8]谭晟.考研大学生的积极情绪、心理弹性与压力适应的关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9]李丹丹,林芹兰,高玲.心理弹性的研究现状[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161-162.

  [10]周妍,蔡明.高校大学生积极情绪、心理弹性与挫折承受力的关系[J].学术探索,2013.

  [11]白景瑞,应湘,王少华.积极情绪的研究现状初探与展望[J].社会心理科学,2010,25(4):6-10.

  [12]兰伟彬,常经营.积极情绪相关研究综述[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24(10):26-29.

  [13]Lyubomirsky,S.L.,King,L,&Diener,E.The benefits off requent positive affect:Does happiness lead to success?[J].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5,14,803–855.

  [14]Erez,A.,&Isen,A.M..Thein fluence of positive affect on the components of expect ancy motivation[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2,87,1055–1067.

  [15]Isen,A.M.,Daubman,K.A.,& Nowicki,G.P.Positive affect facilitate screative problem solving[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7,52,1122–1131.

  张方方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