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让超常孩子也有春天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心理学,超常儿童,幼儿园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09 09:46
摘要:智力超常儿童是国家的一笔宝贵财富,当前,由于人们的误区所在,很多超常儿童的教育状况并不理想,因材施教的理念要求社会为智力超常儿童发展提供适合其需要的环境。树立正确的超常儿童成才观,重视人才富矿,为超常儿童提供适合其身心特征的个别化教育服务,并给予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促进超常教育新理念。
关键词:超常儿童;因材施教;新理念
孔子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庄子也告诉我们“各适其性,各逐其生”的道理。让每个孩子都享受良好的教育环境和资源的同时,也要“因材施教”,让孩子享受适合他的教育。这是教育界的共识”,在孩子们中间,有这样的一群孩子,他们是人们熟称的”超常儿童”。
按照心理学的定义,IQ(智商)高于130的儿童被看作超常儿童,在同龄人中的比例大约为1%~3%。国务院教育参事,人民教育家,原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从事了三十多年的超常孩子教育,她指出,如果包括体育、音乐、绘画等所有的领域潜能超常的儿童加上,那么超常儿童在同龄人中的比例将达到15%左右,100个里面就有15个是超常儿童,一个中等规模约三百个孩子的幼儿园,就会有45名左右的不凡儿童.从来自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看到:全国超常儿童约1000万人!这样的数字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尽管当下对如何培养超常儿童存在争议,国内外的超常儿童教育依然在探索中行进。尤其在我国,“钱学森之问”引发的社会反思使得基础教育界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语境下,重新审视超常儿童培养问题——怎样培养杰出人才?
一、探索超常儿童有效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超常教育的重要价值是促进教育公平:“平等的教育机会并不意味着平庸,并不意味着所有儿童均在同一组织管理下,在同样时间,用同样方法,以同样的速度,学习同样的教材,超常儿童应有获得适宜教育的权利。
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有受优质教育的机会;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得到适合他们个性发展的教育。超常教育是对超常儿童的公平。从某种意义上讲,超常教育就是因材施教的一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不仅必要,而且必需。
目前,在众多研究中,探索正常儿童的教育或特殊儿童(主要指有缺陷的孩子)的研究相对较多。而聚焦于超常儿童,尤其是幼儿园里的超常儿童教育研究少之又少,本文尝试探讨幼儿园的超常儿童教育,希望能给同行带来一些思考和启发。
二、当前超常儿童培养的现状
国外:在超常儿童的研究与培养中,美国、加拿大、以色列、俄罗斯等国走在了前面,他们都有专门的机构以及一系列的法律制度与规章,超常儿童早期培养经验丰富。美国国会颁布了《天才儿童教育法》,政府建议为有数学及科学天赋的儿童设立特别的教育计划与特殊的学校,增拨专项经费;英国设立了9岁、13岁和18岁3个等级的“超常生国际水平测试”;1965年建立了国家天才儿童协会,属于国家级天才儿童协会,属于国家级教育领导机构,并在全国设有34个地方分会,印度设有专门的“天才儿童学校”,遍布全国。韩国—1999年颁布了超常教育法,以色列儿童7岁以后会经常定期测定智商,学校根据不同的智商和孩子特点来进行定向的培养。
国内:目前还在探索阶段,1985年经北京市教育局批准,在北京八中创办了超常教育实验班,至今已有三十年,有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合办的超常儿幼儿园,目前北京的研究体系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已经形成。
三、幼儿园开展超常教育的现状
1.国家没有超常儿童教育法规和专门的超常教育师资培养机构,致使超常教育缺乏创造性教师和法制保障,由此导致大多数超常儿童没有机会获得与其自身相适宜的特殊教育服务。在我国有《特殊教育法》,但对象多是残智儿童,超常教育活动主要在民间组织进行。
2.幼儿教师对此领域的教育知识和重视程度不高,没有相对应的课程
教师们都能清楚班上的几个特别突出的孩子,让老师们谈突出孩子的表现,都能侃侃而谈,但是往往仅仅限于知道,在集体教学中,学校和教师都忽略了超常儿童对学习的特殊需要,忽视了他们对待学习和知识的强烈渴望,用一种统一的模式和手段规范孩子们的行为,打击了他们主动学习的权力和欲望。
四、对当前超常儿童的培养策略的探索和思考
1.教育法规方面的保证
《指南》中指出:“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要充分尊重幼儿发展连续性进程上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每个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这一要求为在普通学校中开展智力超常儿童教育提供了基本依据,但尚未进一步明确智力超常儿童教育的合理地位。
2.树立正确的儿童成才观,提供适合超常儿童身心特征的个别化教育服务
教育部门应当同意超常教育与普通教育、残障教育并进,超常教育课程可以做到弹性化,强调超常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学习发展应协调,为超常教育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家长、教师、媒体都有责任避免各种形式对超常儿童的“扼杀“和”捧杀“,实现其身体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社会化与学业成绩同步发展。
3.教师应有相应的培训,帮助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我们面对异常聪明的孩子,常常对他们教育感到困惑,不知如何进行,虽然是小众的孩子,但是每年都能碰见。
如果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网络合作,开设多样灵活的超常教育项目,满足具有不同能力儿童的需求,专业的教育机构——特别是设立在一线城市的教科研机构可以建立远程教育体系,对于专业能力不强的学校有方便的学习和指导机会。那该多好啊!
4.可实行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对超常儿童的教育,国外已有多种模式,如跳级、个别指导、课外充实和特殊学校等,这些模式在我国也应该多样化地存在。
5.不能忽视超常儿童的人格及情商培养:
超常儿童在智能上超常.却并不在其他方面样样超常,因此,需要给超常儿童智能发展提供思维、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上的必要准备。尤其是当他们的智能发展远远超越其非智能因素的发展时。更容易出现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所以在这些方面需要更多心理疏导与教育促进。以形成他们健全的人格品质。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衡,于出头处谋自由。”让我们每个人都铭记陶行知先生这句话,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把爱的雨露洒向每一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使他们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为培养拔尖人才打基础,真正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材!
黄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