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抽象艺术的若干思考

  摘要:由于笔者在本科阶段主修美术学(国画方向),一直认为中国画中的写意画,特别是大写意画与西方的抽象画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两者在绘画理论方面也有很多的共同之处。所以,之前就有对两者进行探讨的想法。现在作为一名在读研究生,借着学科教学(美术)油画课程的开设,根据自己在创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再通过查阅的相关资料,来简单谈谈对于抽象画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抽象画;中国抽象艺术;美术教育

  现在人们对抽象艺术越来越关注。通常抽象艺术的概念指的就是抽象画,又多指架上抽象画。长久以来,在整个中国的美学和艺术教育过程中,都没有抽象艺术的教育。我们的艺术教育和艺术观念,都还局限在造型艺术的范围内。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抽象艺术进行全面的认识。

  一、抽象画的起源和概念

  塞尚是第一个把现代艺术从具象带往抽象形式的画家。他的“把自然还原为圆柱、圆锥和球体的三种基本形状”的认识。世界上第一幅架上抽象画诞生在俄国著名画家康定斯基画室一次偶然的“颠覆”。他于1910年创作的一幅取名为“即兴”的抽象画,被视为人类有史以来第一幅纯粹抽象的作品。

  抽象画的定义有多种表述,总结起来就是非具象、非理性的纯粹视觉形式。它包括三个内涵:1.抽象画不描绘、不表现现实世界的客观形象,也不反映现实生活。2.没有绘画主题,无逻辑故事和理性诠释,既不表达思想也不传递个人情绪。3.纯粹由颜色、点、线、面、机理、构成组合的视觉形式。

  二、中国抽象符号和元素的诞生和发展历史

  中国抽象艺术就是中国人创作的,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符号、元素、意味传承的抽象艺术。中国抽象文化开始于彩陶上的纹饰、图案。青铜时代,主要表现在青铜器血的图案和纹饰上,最常见花纹之一,是饕餮纹,它既有浓厚的神秘色彩,也有形式感、抽象美。到了中国文字、书法、篆刻领域,抽象符号、元素和抽象意识更是俯首皆是。

  除了在实物“作品”的表现上,在审美理念上,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强调“直觉”和“顿悟”,强调“气韵”和“意境”,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征就是“大写意”的抽象文化,尽管中国的写意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抽象”,但是却是世界艺术史上审美意识中离抽象最近的。

  三、抽象艺术和中国大写意

  客观地说,中国画对形式主义的认识,对绘画意境的理解和审美比西方要早得多。中国画讲究意境的理论在宋代就有画家专门阐述,其最经典的理论就是“似与不似之间”,那是明代画家王绂提出的,比西方最早提出相同理论的罗丹早了近五百年。而西方现代绘画从塞尚开始,距今才不过一百多年。从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到表现主义,现代绘画的理论和实践与中国画中的写意是非常相似的,都是重视神似而轻于形式。即使抽象画的起源,也确实是从“似与不似”中发展的,抽象画的鼻祖康定斯基很多早期的抽象水彩画,都能看到这种“似与不似”的图式,他的抒情抽象基本上就是中国画大写意的西方翻版。直到后来他的几何抽象,才真正地摆脱了现实的影子,进入形式主义抽象。

  由此可见,中国画的大写意绘画理念确实早于西方早期抽象绘画的理念。遗憾的是,中国大写意的绘画理论到了“似与不似”之时,就停住了,这一停就是六百年,而到了当代绘画,不仅没有进步,而且还把朝前走的路给堵死了。由康定斯基为首的抽象画家们,在短短十年里,就完成了抽象绘画由“大写意”到“纯形式”的过渡。抽象艺术从现实的印象中彻底地摆脱出来,从形象中逃离,而真正成为纯粹的视觉形式。

  四、尝试抽象绘画创作遇到的问题

  对于抽象画,我们常常有很多的误解,像是看不懂、太简单、画不好写实画,才去画抽象画等。坦白地说,虽说自己经过了大学四年的美术教育,但直到现在我都从未对抽象艺术理论和实践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在之前的美术教育中,一直都强调“基础”。到处言曰:“只有打好坚实的基础才可以搞艺术!”约定俗成的一种现象:素描要画成“丢勒、赫尔拜因”样,才可以进入“罗丹”式的速写,然后进行毕加索式的自由绘画,没有“丢勒”式的“高度”就不可能有“罗丹”式的“放松”,更不能达到“毕加索”式的“自由”,几乎要把西方美术史走一遍。更有甚者认为,没有这些“基础”根本就不能做现代艺术,我们基本囊括了诸位大师们的“经典”,不管艺术现在是什么样,言曰:这就是规律!我得承认在不久之前,我依然是信奉这样的一个“规律”的,再加上我们对抽象艺术的陌生确实是有历史原因的,使得自己在创作中遇到很多困难。

  自己在创作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思路”,说实话在过去的美术学习中,太过重视“手头”的基础,很少考虑“头脑”的基础训练。而在学习过程中思想的开启,对于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头脑”学生就可以带着想法灵活运用各种专业技术,自学各种技能,为自己的想法服务。

  而长期以来,我一直都跟随学校的教学计划,尽力根据老师的要求去完成作业。说实话完成作业对于我有时也是比较困难的,加上师范院校的培养方案要求我们的学习的内容面面俱到。因此虽然对不同形式的美术都有接触,但大都浅尝辄止,正所谓:样样通,可每样都不精。在某一方面来说,自己其实没有精力去开拓思维,进行创新。不会创新,也没有胆量创新,不敢打破自己形成的“规律”定势,一心想着把基础打好,一直信奉“艺高人胆大”,在技艺还不够“精湛”前,是不敢“妄想”创新的。可是,殊不知苦练“技术”也许是在“作茧自缚”。我们知道儿童是天才的艺术家,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原本的天赋也会随之减弱,这是由于接受到的信息越来越多,一些观念和来自外界的声音会左右他们的思想,使得他们不能像以前一样自由发挥了,天马行空了。所以,并不是学习到的东西越多,基础打得越牢实,艺术就做的越好,何况现代艺术更加强调自由。这是我接触抽象画遇到的最强大的“对手”,很难去打破自己脑海中原有的东西,常常把思想集中到具体形象之上,觉得失去形象之后,就不知所措,难以下笔。并且在绘画的过程之中也一直在彷徨、忧郁。

  参考文献

  [1]许德民.中国抽象艺术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张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