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我们应当以“大文语观”为指导,打破只局限于课堂、课本的传统做法,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引导他们在沸腾的校园生活、温馨的家庭生活、丰富的社会生活中自主识字,建立一个识字教学的开放系统。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呢?

  一、激发学生随时主动识字的意识

  第斯多惠说:“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在识字教学中,如果让学生被动地记,机械地抄,学生会马上厌倦。教师只有调动学生的识字愿望,在识字过程中让学生逐步掌握识字的方法,形成独立识字的本领,去主动识字,体会成功的快乐,才能让学生的兴趣持之以恒,让单纯的兴趣变成学生的一种心里满足,形成学习的内驱力。例如,在识字教学中,我会让学生说说,这些字中哪些是你认识的。当学生说出后,我及时鼓励他说:“你真棒!”并问他是怎么认识的,或者问他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个字。学生会说:“我是在方便面袋上认识的。”或者说:“我是在广告牌上妈妈教我认识的。”“我是……”我对学生的识字方法和识字成果大加赞赏。学生听到老师真诚的鼓励,就会获得成功的愉悦,从而增强了自主识字的信心,自主识字的愿望也会更加强烈,自主阅读课外读物的积极性更加高涨,他们主动在家里、街上、商场等生活中识字,从而增加了自己的识字量。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识字兴趣,又培养了学生敢于当众表现的能力,以及收集资料的能力,其他学生也会因此受到鼓励。

  二、教给学生主动识字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汉字本身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识字教学要对其充分利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汉字音、形、义的联系,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及规律,使学生具有分析字形、主动识字的能力。

  (1)“比较”识字法。汉字中有许多字在字音、字形方面都很相象,字义却相差很远,对于这类型的汉字,在教学时,我不是让学生单独去识字,而是把相近的字一并出现,让学生在比较中识字,在联系中区别汉字。这样的识字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汉字形义的理解。如:“口、日、目”可以这样记住它的形,“口”像一个小方格;“日”是太阳,太阳只有一个,所以在口的中间加一横就是“日”;“目”是眼睛,每个人都有两只眼睛,所以口的中间加两横就是“目”。

  再如在教学同音字“坐、座、做、作”时,做“坐下”的动作,指着座位,让学生体会字义的不同。“坐下”的“坐”加上“广”字头组成“座”,用“座”字可以组成“一座山”、“一座房”、“一座桥”等。在分清音、形、义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进行组词或句式填空进行练习。例如:小红(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做)(作)业。通过练习,加深了学生对“坐、座、做、作”的理解,给学生烙下一个深刻的记忆。当然,在字音学习中,还可以进行同音、近音的比较,如“青、清、蜻(同音比较),请、情、晴、靖、睛、精(近音比较)”;在字形学习中,进行形近字的比较,如“晴”与“睛”、“人”与“入”、“休”与“体“、“蓝”与“篮”、“经”与“轻”、“诚”与“城”等;在字义学习中,进行近义、反义的比较,如“棵”与“颗”(近义比较)、“出”与“入”、“开”与“关”(反义比较)等。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比较中,学生自然能闻声,察形,知义,书正。通过“比较”识字,学生印象深刻,提高了识字的准确率。

  (2)“猜字谜”识字法。“猜字谜”识字法是学生最喜欢的,根据生字的结构或意思编成谜语,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他们学习和识记汉字的浓厚兴趣。我自去年教一年级语文来,着力进行了“猜字谜”识字方法的探究,编出了许许多多有趣活泼的字谜。如“告”字,编成“一口咬断牛尾巴”;“美”字,编成“羊字没尾巴,大字在底下“;“树”字,编成“又到村中来”;“金”字,编成“一个人他姓王,口袋里装着两块糖”;“鲜”字,编成“左边的动物会游泳,右边的动物会你爬山”;“碧”字,编成“王姑娘,白姑娘,两人背靠背,坐在石头上”等。“猜字谜”识字法激起了学生识记汉字的浓厚兴趣,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3)“编儿歌、顺口溜”识字法。“编儿歌、顺口溜”识字法是根据汉字的结构,分析部件和笔画的特点,然后编成儿歌或者顺口溜以帮助学生记忆的一种识记汉字的方法。它以其幽默风趣,琅琅上口的特殊魅力,深受学生的喜爱。如在区别“已、己”时编出了“出头已,没头己”;区分“左、右”时学生编出了“左下工,右下口”的顺口溜;学习“朋”时,学生编成了儿歌:“两个月亮并排走,一会就成好朋友”。

  (4)加一加,减一减识字法

  像这种类型的识字方法,学生很容易接受,也很喜欢;它既让学生把算术中学到的加减迁移到识字中来,又能对已学过的熟字进行加减得出要学的生字。如在第一册中的“人、大、太、天”,我将“人”作为字据,让学生用添加笔画的方法记住“大”、“太”和“天”。

  又如“十、木、禾”,我先让学生观察比较后,再总结出:在“十”的左边加一撇,右边加一捺,就是“木”,在“木”的上面加一撇就是“禾”。

  再如“巴、月、用、子、木”等字,可以引导学生用减部首的方法来识记字形:“爸”减去父就是“巴”,“朋”减去“月”就是“月”等,这样简单的加减识字法既能增强学生对汉字的识记效果,又能活跃课堂气氛。

  除了以上所述,识字方法还有“编小故事”、“加一笔,减一笔“等。以上识字方法,并不是孤立地,若能根据所学汉字的特点,结合起来运用,效果会更好。

  三、给学生提供在生活中识字的舞台

  当学生主动识字的意识被激发,并掌握了识字方法以后,教师就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充分表现、相互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要经常给学生展示生活识字的机会,提供在生活中识字的舞台,让学生不断地交流自主识字的成果,进行在生活中识字的实践。如新学年开学时,每个学生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一个漂亮的卡片上,放在桌子上,大家课间休息时,互相认识,互相介绍自己的名字,会记住不少字。前面的黑板上,老师每天根据所学的生字编写一两句儿歌,请学生自由练读。后面的板报上专门开辟一个专栏“我会认”,学生把自己在课外会认的字写在或者贴在上面,互相交流,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劲头很足。还有学校的标语牌等为学生创设了识字的良好环境。在校外也要引导学生养成随时随处识字的良好习惯。结合语文园地开展在生活中识字的比赛,食品包装袋、广告牌、街标、路标、单位名称牌、电视、等等都成了学生识字的教材,学生乐此不疲。再比如建立“识字墙”“识字门”“识字乐园”“识字擂台”“识字储蓄罐”等。激励学生不断地在生活中增加识字量,让学生逐步养成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习惯。坚持这样引导,学生不仅能识记许多汉字,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使学生养成在生活中识字的习惯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一定情景下自动地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它是学生在学习上的一种自动化过程。在生活中主动识字的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讲十分重要,新课程一年级语文教科书又加强了整合性,提前了学生的阅读时间,也使一年级的识字教学呈现了“早、多、杂”的特点。“早”是指学生在拼音学习中就要认识许多常用字;“多”指知识字量大,是以往的两倍多;“杂”是指在学生识字过程中,缺乏有序性,大量识字是随课文学习进行的,有不少生字学生要先学合体字,再学组成该字的独体字。这对于低年级学生讲不仅是压力而且也是对教师的挑战。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识字习惯势在必行。社会是一个广阔而充满活力的学习汉字的天地,让学生从身边的日常生活中去发现语文,随时随地在生活中主动识字。生活中处处都有汉字,大到门店标识,小到食品包装等,学习汉字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此,我们应当努力使识字写字植根于现实生活之中,打破只局限于课堂、课本的做法,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引导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主动识字,构建一个识字教学的多元化系统。使学生养成在生活中识字的习惯。

  总之,只要教师善于发现,注重引导,日常生活中的识字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不仅可以增加识字量,更重要的是把识字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之中,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生活活动融为一体,这样的学习活动有利于陶冶生活情操,培养生活才干和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习惯,从而使枯燥的识字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发现兴趣和热情探索的热土。

  王永丽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