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当前钢琴教学中的心理训练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心理训练,钢琴教学,心理素质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09 14:48
摘要:加强心理训练是提高心理素质、训练演奏技能以及稳定水平发挥的必要手段。然而,当前的钢琴教学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心理训练缺失问题。为了改观这一状况,应从对学生因材施教、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心态等方面对心理训练予以加强。
关键词:当前;钢琴教学;心理训练
作为“乐器之王”,钢琴所演奏的乐章无疑是世上最美妙的音乐之一。然而,钢琴学习却是一个极其枯燥的过程,在其学习过程中,不免会出现种种消极心理,这就使得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成为必需。
一、钢琴教学中加强心理训练的必要性
人的心理素质不仅是通过遗传获得的,而且在更大程度上是依靠后天训练习得的,这就是所谓的心理训练,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
1.是提高心理素质的必然要求。钢琴学习本质上是一个内在心理素质的提高过程,不仅需要演奏技巧的学习和训练,而且尤其需要对心理诸因素进行训练。只有摈弃片面强调技巧训练的教学模式,实施包括心理训练在内的综合性,才有望实现钢琴学习的根本目的,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以及对美的欣赏能力,
2.是提高演奏技能的必要手段。在钢琴技能练习过程中,不仅需要奏技能练习的肢体动作重复,而且还需要心理因素的积极参与,需要练习者各感官之间相互协调与合作,需要集中精力、融入思想并倾注感情去练习。而只有加强心理训练,才能使学习者达到内在心理与外在感知相互交融、互为依托的良好状态。
3.加强心理训练是稳定水平发挥的有效举措。在钢琴比赛或表演中,发挥的好与坏并不完全取决于平时的演奏技能训练水平的高低,而且还深受心理因素的制约。只有借由心理训练使得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才能在钢琴考级和钢琴比赛中发挥出自己的应有水平。
二、当前钢琴教学中心理训练缺失的状况
当前的钢琴教学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心理训练缺失现象。主要在于:
1.忽视对学生内在心理素质的培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一名教授钢琴课程这样一项高雅艺术的钢琴教师更是如此,更应该注重对学生内在心灵与素质的塑造。然而,与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在心理素质相比,钢琴弹奏技艺是可以量化为教师教学水平与学生学习成绩的显性指标。鉴于此,一些老师倾向于仅注重对学生钢琴演奏技巧的练习与培养,并有意无意地将心理训练置于可有可无的“副科”地位,致使心理训练在钢琴教学中被不恰当地漠视了。
2.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个性差异关注不够。目前,我国普遍采用的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的教学效果被量化为学生的演奏水平,而每一个教师的教学方式又是相对固定的,对他所教的所有学生都采用一套固定的教育策略、方式和方法,不能针对学生心理的个体状况来设置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从而不仅不能收到很好的演奏技巧训练效果,而且尤其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对学生心理问题疏导乏力。钢琴学习不仅是一件非常枯燥乏味的事情,而且是一个需要一定技艺才能完成的事情,因而初学者大都不能一次顺利弹完整首曲子。一些老师或是出于“恨铁不成钢”的急切心理,往往不是采取正面的心理疏导,而是采取语言讽刺甚至体罚的不当方式对表现不好的学生予以惩戒,致使学生逐渐形成厌倦学习、缺乏自信、逆反等消极心理反应和状态。
三、在钢琴教育教学中加强心理训练的有效举措
基于以上分析,要在钢琴教育教学中加强心理训练,应着力于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学生心理状态个体发展因材施教。不同钢琴学习者有着不同的秉性、脾气和心理特征等心理因素,必然要求钢琴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这些心理因素做出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并据以做出针对每位学生的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尤其是有的放矢地加强心理训练。比如:一些天资聪颖且领悟能力强的学生,通常不下力气、不求甚解;针对这类学生,应该比一般学生要求更加严格,选择选择一些较为庄重而有深度的曲子,使其认识到自己缺陷和不足,从而改掉浮躁心理。相反,针对学习努力但效果不佳的学生,应以鼓励为主,帮其树立自信心为重。简而论之,钢琴教师在钢琴教学中应该对学生多观察,以便因地制宜地予以心理训练。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基本动力之所在。钢琴学习者大都是青少年,初学时凭借着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可能会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但通过一段时间枯燥的学习之后,往往会产生厌学心理。面对这一状况,就需要钢琴教师重新激发并培养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为此,教师应采取形式多样的个性化方法培养其学习兴趣。比如,在教授年龄较小的学生时,要注意使技能操作示范和练习更具动态感和立体感,要善用生动的肢体语言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和理解。
3.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老师要注重学生良好而稳定的心态的培养。首先,老师要在充分良好心态重要性的基础上,向学生讲明这种心态对稳定发挥应有水平的重大作用,从而培养他们进行自我心态控制的内在意识。其次,老师应更多地设置模拟考场,使学生在这些模拟考试中培养临考的感觉,以使其在真正的考试中缓解恐惧感,并能尽快地进入考试状态。再次,开展形式多样的具有一定紧张度的竞赛活动,在培养他们竞争意识的同时,使他们更多地感受紧张的气氛,以使他们在临考时能从容应对。
四、结论
心理训练是钢琴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必须将心理训练有机地融入教学全过程。惟其如此,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水平更高的钢琴人才。
参考文献
[1]卫昕,刘宇红.浅谈国内外钢琴教育[J].大众文艺,2011(15):228-229.
[2]周为民.中国钢琴教育的历史与发展[J].中国音乐,2010(02):144-150.
[3]肖鸣.论艺术审美特征在钢琴教育中的体现浅论[J].中国教育学刊,2013(12):31-33
[4]杨雪.浅谈审美特征在钢琴教育中的表现[J].大众文艺,2012(01):43-46.
李梦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