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观对中学教学的影响

  摘要:自80年代北京大学率先实施通识教育以来,高校师生对通识教育的理念、特点、课程规划及其实施等方面认识已趋于成熟,通识教育虽对中学教学的影响愈加深入,但对其研究却很少。本文首先简述通识教育的涵义和特点,其次重点从通识教育对高中课程改革、高考改革和中学化学教学三个方面来阐述通识教育对中学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通识教育;高中课程改革;高考改革;化学教学

  1829年,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首次提出“通识教育”,从而引发了国内外通识教育的研究热。其实中国自古以来重视“通识教育”:周朝官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春秋儒学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清朝末年“通才教育”旨在培养“德”和“智”;民国时期蔡元培教育家提出“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的教育理念,这些无不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重视“通识教育”。特别是80年代北京大学率先实施通识教育——淡化专业、加强基础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重视文理渗透,拓宽专业口径,重视能力培养,加强人文素质等方面教育,经过三十年的探索和实施,高校师生对通识教育的理念、特点、课程规划及其实施等方面认识已趋于成熟,通识教育对人才的培养越来越来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识教育对中学教学的影响也愈加深入、本文首先简述通识教育的涵义和特点,其次重点从通识教育对中学课程改革、高考改革和化学教学三个方面来阐述通识教育对中学教学的影响。

  一、通识教育的涵义和特点

  “通识教育”英译为General Education,在英语中,General有一般的、普通的、综合的、大体的等含义。从哲学角度理解,General包罗万象,是宇宙一切物质的本源、是万事万物存在的依据和发展变化的核心驱动力。因此General Education就是教导人对万事万物追根溯源、求真问因的活动。在古汉语中,“通”有通晓,通达等义。《现代汉语辞典》中释“通”作“没有堵塞,可以过去,有路达到,透彻了解,普通,一般,整体,全部”等,“识”作“了解,辨别,学问,见地,智慧”等义,是认识活动的过程以及结果。可见中英文化对“通识”的认识是相通的。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是面向所有人的教育,旨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启迪人的心智,发觉共同的人性;可以赋予人们在生活中必备的各种知识、能力、思考、信念、修养等,培养具有“三高一低(智商高、情商高、逆商高、笑点低)”的人。

  结合通识教育的涵义,认识通识教育的特点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通识教育的理念是培养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与马克思关于人全面发展的学说和中学及大学的办学理念都是一致的

  (1)全面发展应是智商、情商和逆商的共同发展,应是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2)全面发展是在发展中走向全面走向和谐。只有持续的发展,才为全面和谐发展奠定基础。

  (3)全面发展是全面而有个性的自由发展。全面发展并非齐头并进,扼杀每个学生不同的天资和个性,而是应该针对学生的特性,因材施教,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从而培养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人才,以满足个人、社会丰富多彩的需要。

  第二、通识教育要融基础性、发展性、专业性于一体

  第三、通识教育课程规划要注重选择性,实施要注重多样性

  第四、通识教育重视社会主流价值观,关注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碰撞。

  二、通识教育对中学教育的影响

  新一轮大学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推行通识教育,旨在拓宽学科基础,实行文理渗透、理工融合、教研结合的教学模式,扩大学生自主学习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创新人才。通识教育不仅对大学教育影响巨大,对中学教育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具体影响体现在对中学课程改革、高考改革和化学教学三个方面。

  1.通识教育对中学课程改革的影响

  推行通识教育是新一轮大学教学改革的核心,而中学承载着为大学输送优质生源,是大学教育的基础,也是为大学教育服务的,所以通识教育必然对中学教学产生影响。

  首先高中课程改革的制定者主要是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教授们,他们对通识教育的理念、特点、实施、对教育的影响等情况非常清晰,通识教育在中学势在必行。作为为大学教育输送优质生源的高中更应该重视通识教育,为大学打好坚实的基础。故这些专家在制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时受到通识教育的影响是不可避免。

  其次,通识教育的涵义和特点也对高中课程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如高中课程改革核心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位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让每位高中生都走向成功,让每位教师都走向成功,让每位学校都走向成功,这与通识教育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又如在高中课程设置中以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为基本框架,更好地反映了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有利于在学习领域的视野下研制各科课程标准,指导教师教学,防止陷入学科本位;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体现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要修得一定学分(必修、选修均可),既防止学生基本素养的结构性缺失,体现基础性;又避免学生过早偏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在内容的选择和编制上有“三性”: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这些都明显受到通识教育的基础性、发展性、专业性、选择性等特点的影响。

  2.通识教育对高考改革的影响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认为,就目前来讲,文理分开的高考制度是最坏的一个办法,我们现在之所以缺乏大师级的人物,就是因为文理分开,就是不够重视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的理念和特点必然影响着高考制度的改革。

  高考是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点和关节点,高考改革的举措将会对基础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的实施产生“指挥棒”式的影响,后则关联着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与质量。高考改革要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有利于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1)通识教育影响着高考考试科目的设置

  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2004年率先参加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个省区的高考实施方案:山东省的“3+X+1”方案、广东省的“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方案、海南省的“3+3+基础会考”方案、宁夏回族自治区的“3+小综合”方案,以及江苏省的“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方案,都重视语文、数学、外语基础科目的考查,体现了通识教育重视基础性的特点。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省的高考试题都设置了与新课程中的选修内容相对应的选做题,实现了试题的多样性和新课程的选择性,同时也体现了通识教育的选择性和多样性等特点。

  高考改革始终坚持与时俱进,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2014年)的高考改革最新方案:高考将不再分文理科,重视通识教育,高考总成绩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全国统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的成绩,150分的分值不变。其中,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可选其一计入总分。另一部分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这其中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14个科目,而每门都已经“学完即考”、“一门一清”,在高考中就不必重新再考。考生在报考时,只需根据报考高校提前发布的招生报考要求和自身特长,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科中自主选择3个科目的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2)通识教育影响着高考考试内容的考查

  通过分析近几年高考试卷我们得知,新课程高考主要考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注重通识通法的考查,始终以能力测试为主导。高考试题着重考查学科的核心知识,体现了通识教育的基础性特点。实验区新课标高考题中均“必考”与“选考”两部分,选考部分设置了与新课程中的选修内容相对应的选做题,“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多样性选择”、“以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体现了通识教育的选择性特点和“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理念。

  3.通识教育对中学化学教学的影响

  通识教育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理念要求我们中学化学的任务培养未来公民所需要的化学科学素养,为“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提供更具弹性的课程结构和更丰富的课程内容,“以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比如针对对化学特别感兴趣特别执着且学有余力的同学我们设置化学奥林匹克竞赛教程,积极辅导,耐心引导,实验探究,激发斗志,促其自学,学有成效,我们海南中学每年都有像黄镛同学一样因参加化学竞赛被北大或清华大学保送的同学;针对理科尖子生我们开设化学必修1、必修2、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和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使他们对化学有较系统全面的掌握,有较高水平的化学素养;针对理科生我们开设化学必修1、必修2、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和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学习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针对文科生我们开设化学必修1、必修2和选修1化学与生活,让文科生在轻松中学习化学,学有所用,掌握基本的化学素养。

  结合通识教育的涵义、理念和特点,以及中学化学特色,我们今后的化学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夯实基础,重视核心知识

  通识教育重基础的特点影响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化学思想,引导学生重在理解和灵活应用化学的核心知识。中学化学的核心和主干知识主要有:1.阿伏加德罗常数和物质的量;2.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3.弱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盐类的水解,离子浓度大小比较、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4.原电池、化学电源、电解池,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5.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化学平衡,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6.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燃烧热与能源,化学反应热的计算;7.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8.生产生活中的新知识,STSE热点问题;9.周期律、周期表,化学键,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分子结构与性质,晶体结构与性质;10.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有机官能团转化及性质、应用;有机物的合成与推断;11.重点实验(实验安全,操作、药品保存、物质检验、控制条件的方法);12.有关计算。

  (2)注重能力,重视实验探究

  探究学习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一种自主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需要出发,发挥化学的优势,把化学实验等方式的科学探究融入生活和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3)关注STSE,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STSE,就是科学-技术-社会-环境,这就要求我们的化学教学要注重以化学视角观察社会、科学、生活,关注化学学科最新发展,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质疑创新思想。如从2015年8月天津港爆炸事件,我们要学会处理化学火灾的科学方法;处理有毒如NaCN等化学药品泄露的有效方法;时刻关注化学污染,增强环保意识。

  (4)注重总结,培养化学思想

  化学思想方法是化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反映化学学科规律和特点的哲学思想,是在学习、研究和解决化学问题时所运用的特殊性思维方法。在中学教学中,我们要在化学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中渗透化学思想方法。常用的化学学科的基本思想包括:整体思想、联系思想、守恒思想、两点论和重点论,唯物辩证思想,共存思想、一般与特殊的思想、极限思想、动态平衡思想、构建模型的思想等。

  (5)注重信息,培养化学信息素养

  信息时代,信息素养至关重要。故中学化学教学中我们必须培养学生自主的提取信息、加工信息以及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能够通过对实际事物、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的观察,以及对自然界、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信息,并进行初步加工、吸收、有序存储的能力。

  中国自古以来都重视“通识教育”,近三十年更加重视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的理念和特点无论是对中国的高等教育还是对中小教育都产生巨大的影响。发掘和总结这些影响,对于我们的教学将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

  [2]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2003

  罗书昌 曾婷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