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学习者的微课设计研究

  摘要:微课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热点。所谓微课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和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微课有助于提高有效利用率,注重微课的过程应用,使微课真正成为学习的助手。本文提出了面向学习者的微课设计模型,该模型由本能层、行为层和反思层构成。实践表明,面向学习者的微课设计模型触发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以达到微课的最佳应用效果。

  关键词:学习者角度;微课设计;三层设计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建设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微课”的适时出现,可以大大地改善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Web技术的应用,使微课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扩展空间。本文通过阐述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为当前教学模式提供一种新的尝试。

  一、微课设计现状分析

  微课又名微课程,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构建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胡铁生,2013)。从可汗学院等的做法看,简单地讲,微课就是指通过微视频及相关学习资料帮助学习者独立、完整地学会某一知识片段或方面的学习活动。

  目前国内学者对微课设计的普遍观点如下:

  (1)微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虽然微课可以采用其它媒体形式(如录音、图片、动画、PPT等)作为载体,但主要以视频为主。

  (2)围绕学科知识点(如重难点或教学环节)进行设计制作。

  (3)时间短:一般要求时间在10分钟以内,但根据微课的知识内容、授课对象、应用场景的不同,时间的长短可以适当调整。

  (4)内容精:精选微课的主题,精心设计微课的内容。

  (5)支持多种形式的自主学习:微课可以作为自主学习资源支持各种类型的教学模式,可运行于个人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多种形式的硬件平台。

  目前,国内微课基本上是以支撑“翻转课堂”为主要应用方向,相应的微课资源也按照这样的方向设计和开发的。主要支持的是课前完成知识预习,为课堂上交流讨论奠定基础。这种做法不太适合于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自主与协作方式完成知识的学习任务,对于课后的巩固和提高也不是很适合。此外,大多数教师所制作的微视频中,信息技术与内容讲解的深度融合还差的很远,微视频的讲解质量还不是很高,微课资源的建设和应用普遍存在着非常大的盲目性。

  二、面向学习者的微课设计理念

  在微课的设计、制作与应用等环节中设计能够激发学习者积极情感的方案的过程,目的是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提高微课的应用效果。

  面向学习者是指学生以自主、协作的方式学会知识,并能够做题或实践操作。教师更多的是组织、指导、引导和评价等。这种教学模型的好处是学生可以个性化学习,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培养独立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设计是“以促进学习者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教学系统设计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优化学习为目的的特殊的设计活动,既具有设计学科的一般性质,又必须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面向学习者的微课设计属于教学设计的子范畴,既有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同时由于以学习者为切入点,又使微课设计具有自己的独特性。面向学习者的微课设计遵循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指导,关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的设计,目标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三、面向学习者的微课设计的三层设计模型

  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主动性是微课情感化设计的主要目标。人脑在处理外部信息时存在“本能的”“行为的”和“反思的”三个层次的加工水平。面向学习者的微课设计所关注的,就是学习者的大脑在加工学习信息时所获得的能动体验。

  根据人脑信息加工的特点,学习者的学习可以分成三个层次:被动学习层次、主动思考次和反思层次。因此,微课设计可以分成知识点讲授的设计、问题的设计和学习者反思的设计。

  1.知识点讲授的设计

  微课一般采用将知识点“融合”、“整理”后以视频模式表示出来。不过,不能简单地认为微课只是这样的模式,其实微课是根据实际的课程内容来进行不同形式的呈现。微课主要有三种模式:PPT式微课、讲解式微课和情景剧式微课。

  PPT式微课是属于最简单的一种模式,以图集和文字为主体,加入背景音乐播放,让学生们在一个比较放松的状态下进行学习。本人认为,文科类的知识内容选择这种方式比较好。讲解式微课属于比较常见的模式,它以主讲人为主,录制授课视频、讲述学习内容,类似于视频授课,只是时间上要短,且加入一些特效。情景剧式微课是最复杂的模式,它以设计一个情景来呈现知识内容,设计生动、有趣。大多数的课程当中都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本人特别推荐这种微课。当然,这种模式较难设计,需要课前做大量的设计工作。

  2.问题的设计

  问题的设计,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问题的设计分为课内问题、和课后问题。课内问题围绕着该微课的知识点,通过情景、人物对话等方式进行提出,并详细讲解或解答;课后问题有一定的延续发展空间,可以是一个论点,或者一个加深难度的技能操作等。一般遵循的原则是即围绕中心,又适当拓展。

  3.学习者反思的设计

  学习者反思层的设计目标是通过激发学习者的思考活动,促使思考过程产生积极的情感,从而使微课给学习者留下好印象。虽然人脑信息加工的三个层次有明显的分工,但是这三个层次往往是同时发生,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不可割裂的。本能层是情感加工的起点,会受到行为层的加强或抑制。反思层也会加强或抑制行为层,使行为层有某种偏向。三个层次还有时间上的区别。本能水平和行为水平是关于“现在”的情感体验和感受,而反思水平可以回想过去,思考未来,是“长期”的情感体验和感受。

  四、结束语

  从前面的讨论中我们不难看出,对于学生来讲,通过微课主要是实现个性化听讲、观摩活动过程和学习活动完成方法等。对于教师来讲,通过微课主要是学习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优质讲解和观摩资源等。教师教学水平是微课资源优劣的关键,但是,如果仅将教师在传统教学条件下的讲解录制下来,教学效果也不是最佳的,最好是录制教师利用信息化手段的讲解视频。应首先研究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模型如何创新,根据教学模型设计教学过程,在此基础上设计、制作和应用微课。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

  [2]梁乐明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

  [3]钟绍春等.关于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法创新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3.

  王咏梅 刘春娣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