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良好的品德与社会课的课堂教学模式

  摘要: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课外活动

  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基于这种理念,我们教学工作者,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品德与社会课的特殊性。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学生行为与习惯的形成;学生是学习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还是获取知识的主动参与者。都取决于我们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模式。特别是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怎样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教育教学全过程,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打造良好的教学模式非常重要。那么怎样才能打造良好的教学模式呢?根据多年的摸索与实践,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打造课堂舞台,扮演好课堂角色

  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活动化、表演化、角色化是课堂的基本特点。一片课文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剧本,如果把教师当做导演的话,学生就是演员。品德与社会课的每一个故事、每一段语言、每一篇表象鲜明的短文都有很强的针对性、警示性。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在这里就要把课堂当做一个舞台,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角色,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一个生动的表演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当矛盾发生时》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爸爸和妈妈;或者奶奶和妈妈。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领悟到每一个家庭角色在家庭中的重要性。这是一种以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学生在生活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为学生今后在社会和家庭中怎样化解调解矛盾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创设辩论课堂,达成课堂共识

  课堂上组织学生辩论,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知识认识,还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的良好习惯,更主要的是提高了学生思维辩论能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取向,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这一课堂模式,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例如,我在教《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收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组辩论。学生们在课堂上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唇枪舌战,激烈交锋,互不相让。通过辩论,使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伤害,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深刻认识,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我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常常创设这样的情景,找准辩论的切入点,让学生在道德认知冲突和自身年龄认知冲突中辩论,通过辩论的方式达到共识。课堂辩论的开展,有利于增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使学生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三、创设实践课堂,促进全面发展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那么怎样获取社会知识呢?我认为就是要打造实践课堂。实践课堂为学生现在乃至今后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打下了基础。例如,我们在学习《人们为地球母亲过生日》这一课时,我就组织了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宣传保护地球的标语。学生们兴趣很高,有的用各种颜色的美术字体设计标语,有的画图、有的剪纸,各式各样,同学们无不把自己的动手能力发挥到极致。这样的动手课堂,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加深了学生热爱地球、保护地球的情感,还充分突显了课堂的效率,也为学生今后一生的行为打下了烙印。再如,在学习《和平寄语》一课中,课堂上组织学生给战乱中的儿童写信、写和平寄语,不仅对学生来说是一次能力的提高,更是一次思想上的震撼。学生既感知了自己的幸福生活,同时也对战乱中儿童的悲惨生活深表同情。

  四、搭建品德与社会课的课外活动平台

  有人认为品德与社会课的课外活动不重要,对此持否定态度,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品德与社会课的课外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因为我们的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明理,更要注重学生的导行,达到知行统一。基于这样的理念,打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非常重要。我在教学中就有意的设置课外活动。当然,教师在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时,要注意与课堂知识的有效结合,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达到最佳效益的知行统一,形成良好的道德评价的能力,从而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在教学《保护地球母亲—儿女的责任》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收集宣传资料,另一方面我和学校领导联系,让学校制作了一些宣传牌,组织学生到社区搞宣传活动。这样的活动,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再如,在学习《当矛盾发生时》这一课时,在学生中组织调解小组到某个学生家里进行现场调解,不仅促进了学生家庭和解,而且对调解者来说,确实起到了锻炼作用。

  另外,教师和学生共建QQ群,在网上与学生进行沟通,解答学生生活和学习上的一些疑难问题,学生对生活和社会的认识还处于启蒙阶段,他们的一些烦恼正是基于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阴暗面,所以,教师在解答他们的一些问题时,一定要小心。例如,一个学生向我诉苦,他们家附近有一个工厂,经常排除的污水和难闻的气味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他爸爸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却石沉大海,问我怎么办?我当然也知道我们当地的政府为了经济发展是怎么做的,但我不敢给学生说怎么办,我只能劝他,可我的心在滴血。不管怎么说,我们为学生解答问题必定对学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课外和学生建QQ讨论群,也正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新课程标准理念所在。

  总之,每一个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自己的一整套教学模式。但是,不管哪一种教学模式都离不开品德与社会课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基础。而课堂中的角色扮演、课堂中的有效辩论和课内外实践活动确实能够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课堂效率。

  徐光志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