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导学——谈低学段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摘要:好问是低年级学生的特性,这是非常难得的教育契机。在教学中如何保护孩子的好问兴致,并进行积极引导,提升学生问题意识,提高提问能力是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好好思考的问题。下面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些做法。

  关键词:低年级;提问;能力;培养

  一、营造气氛,让学生“敢”问

  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要亲切自然,尊重学生的意见,热情鼓励、积极启发引导学生,防止学生产生紧张、局促不安的心态,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使学生能在轻松愉悦,充满成就感的氛围中学习。

  如教《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有学生问:“为什么大家都不把尾巴借给小壁虎?”这时我就鼓励学生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自己解决。还有学生提出“蝇子是什么?是不是苍蝇?”对此,我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如通过查阅词典等工具书来解决问题。教师和风细雨般的鼓励,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为他们的提问能力的提升打开了成功之门。

  二、积极评价,使学生“乐”问

  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

  教师对于学生提问的积极评价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也最容易产生积极效果的,当数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真诚赞扬。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在课堂上的一颦一笑,一个动作,一个手势,往往都能对学生产生作用。

  拿平时作业评价来说吧。我平时在对学生作业评价采用本子上画上五角星,最多五颗。有一次下课我听到有几个学生在翻看作业本,比谁的五角星多。我听到一个兴奋的声音:“我的六颗星最多。耶!我第一名!”原来他把我在他回答问题精彩处多奖励给他的另一颗星也加了进去。这是一名思维活跃,有个性,有见解的孩子,我想他在以后的作业中也会更加认真地对待类似的问题,争取那另外奖励的一颗红星吧。

  另外,在作业评价中我还采用了等级红星制与真诚赞扬的结合。如除了给学生的作业打上红星之外,对于特别好的或很失望的给予真诚的笑脸或无奈的哭脸。很多次作业本发下之后,我都观察到,学生们急于翻看作业本,当看到老师真诚的笑脸时,我看到几个内向学生脸上露出的兴奋与骄傲,也听到几个外向学生抑制不住的胜利的欢呼,更看到几个看到作业本上的哭脸时不好意思的低头和悄悄的修改。我想这已经起到了我们暗示教育的成功。我觉得这时的我,站在学生面前看似不露声色的我,其实心底里洋溢的是看到学生进步和成长的满心的幸福。

  此外,教师还可在家长面前表扬他的孩子敢问、会问,这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三、指导预习,使学生“会”问

  要让学生会提问,教师就应保证学生的提问空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到了一年级下学期,在学生对课堂提问有了一定的兴趣之后,我把提问这一环节延伸到布置课外预习工作中。

  首先,注意预习方法的指导。小学生刚开始学习预习,要在课堂上进行,为此我单独上了一堂课内预习指导课:从内容、方法、形式三个方面指导,然后逐步从课内预习往课外家庭作业预习转移。

  其次,预习环节中体现重要的内容是教会学生提问。预习工作应该根据不同的文章分成几块布置,我在低段语文教学中习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预习:1、读三遍,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通句子,第三遍读顺课文。2、划两画,划出生字词,读一读,再勾划出课文自然段,分段读课文。3、查一查,把“我会写”的字(一类字)查字典,把组的词语写到书上生字条旁。这是对课文字词的预习,在此环节要求学生尽量能在词典、字典中理解的字、词的意思自己独立解决。再认真读课文,仔细想问题,鼓励、引导学生逐步“会问”,提有价值的问题。鼓励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让学生在预习时把问题直接写在书的空白处或是对词语或句子不理解的直接在后面打问号。即使学生提出十分幼稚的问题,但看到他书上写满了字也给予鼓励和引导。也经常采用竞赛的方法,比如“看谁提的问题最多”“看谁提的问题最有价值”用这些激励性的评价语言鼓励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最后,注重对预习效果的检查和评价。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可以采取这样的形式:(1)、小组讨论——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上课前,我就让学生用分组进行交流,其实也是对他们预习情况进行一个小结,这样,同学们对课文和字词就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习起来也就不觉困难了。(2)集体交流——发挥集体的智慧。小组交流教师巡视过程中对学生的预习情况有了大概的了解后,可以直接把学生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整合,节省了时间,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筛选整合,使学生“精”问

  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提出问题的筛选和整合,避免为提问而提问的现象。教育学生要实事求是,有疑而问,尤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尝试解决而不能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对于问题的筛选,学生提出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有些问题是明知故问,即为提问而提问,而不是因疑问而提问;二是提出了一些极其肤浅的问题;三是有些问题与教学目的毫无关系。教师完全没有必要逐一解答。

  整合过程我认为可以采取“教师主导,分类处理“的原则。一般来说,学生提出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能借助身边的工具书自己解决的问题(这类问题应该大力提倡并逐步实现学生自行解决,例如生字意思、字形辨析等),这类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自己解决。比如《春雨的色彩》一课“降在池塘,唤醒青蛙”可联系《春风吹》中“吹醒了青蛙”理解。二是必须联系语言环境才能解决的问题,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在阅读教学中解决。三是学生现有知识还无法解决的问题,老师自己暂时不能解决的采用以下方法:推——如果是老师不懂的问题,可以实话实说,明确告诉学生,自己也不懂,老师需要查阅资料,但不能常用。延——将解决问题的时间推延到下节课,以便老师查阅资料;引——肯定提问的价值,将问题作为课外作业,引导学生去探究。弃——与内容或教学无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探究。总之,教师不能让学生牵着鼻子走,起到教师主导问题的作用。

  王纪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