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情感和认识是人的心理发展和教育的两个不可分割和相互作用的方面。课堂是教与学活动的综合体,情感在学习活动中具有动力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课堂教学;情感教育;实施策略

  一、情感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

  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一种需要和形式,而要真正地搞好教学,却是一种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特殊工作。在实际教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情感教育,在我们这种特殊工作环境中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能够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宗旨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能力的训练,而且也是情感的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作用,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使课堂成为传递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培养情感,培养智慧,情智协调发展、互相促进提高过程。例如,我讲初中生物《病毒》一节时,引用资料──2003年春夏之交,非典型性肺炎在我国流行爆发,部分城市出现了学校停课、工厂停产、商场停业的现象,很多与非典患者共同工作和生活的人被隔离在家。设疑:为什么人们对非典型肺炎这么恐惧呢?通过设疑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只有在设疑适度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得到提高,学习积极性才会得到调动。经过交流讨论,考查学生初中知识的掌握和从社会生活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也是理解病毒的生活和繁殖离不开活细胞这一基本事实。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去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促使他们在认识能力获得发展的同时,认知、道德等得到同步发展,以情促教,发挥情感对认知的驱动、巩固作用。使他们能在学习氛围下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并持之以恒。

  2.能够提升学生的认知目标

  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直接影响着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学生情感的稳定性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内部激发力量。只有健康的情感,乐观的态度,才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不仅包括认知方面的信息传递,还包括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之间应形成一个情感、认知信息交流的回路,而积极的情感交流,将有效地促进认知信息的传递。如讲到《蛋白质》内容的一节时,引用以下事例:2003年,安徽某农村发生的一件怪事,那里的100多名婴儿,陆续患上了一种怪病,当地人称这些孩子为“大头娃娃”,有些婴儿因这种怪病而夭折。合作讨论:根据大家所了解,谈谈这些婴儿到底得了什么病?病因是什么?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把自己所了解到的关于“大头娃娃”的信息或结合材料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分析,教师参与,但引而不露,指而不明,启发学生思维,最终让同学们都知道劣质奶粉中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全面低下是造成婴儿患病的重要原因,懂得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成分,也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组织更新的主要原料,它是生命的主要承担者。同时唤醒同学爱护自己,热爱生命。一堂生物课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更要让这个过程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有激发起学生良好学习情感的教学,才是成功的一堂课,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健康发展。

  二、情感教育在课堂中的实施策略

  1.设置学习的情感氛围,激发学生求知欲

  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课堂教学的优化,归根到底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而核心就是怎样看待每个学生,是否相信他们的学习潜能,是否尊重他们的人格,是否能真正调动他们认知的动力和积极性,帮助他们发挥潜能和发展个性特长。例如,我在上《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一节时,通过议论,学生对资料进行分析。他们会得出相对一致的结论,亦可能是众说纷纭,各执一词。那么到底哪个结论是正确的?我采用小组代表解答,亦可点名解答,亦可自由竟答。教学实践表明,自由竟答最能激励学生的学习情感。或许竟答时不那么井然有序,但这种竟答最能满足学生,学生的学习情绪进入高潮,对知识的吸收和掌握达到最佳状态。在学生的竟答中会有正确的结论,教师最好以肯定某个答案的形式来答疑,这样,正确答题的学生就会尝试到成功的体验,这时他们的情感就会受到充分的激励,情感的发展进入了高潮。这时教师应恰到好处地将正确的答案用精练的语言给予重复肯定并用语言给予奖励。课堂教育过程的情感化,可以使师生之间形成一个真诚的、理解的人际关系和情感氛围,让学生不断的主观认可、教师认可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发展智慧。

  2.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强化自我体验

  新课程标准指出:“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与公众事物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在此理念下的生物学课堂,应该是创造与学生特征相关的生活化情景,激发学生探究,主动学习构建。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形象生动的场景,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的一种教学方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意思是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究的欲望和目标。因此,教师应在问题探索上下功夫,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恰当选择素材,用新颖方式和生动语言创设问题。如讲“细胞呼吸”,可联系生活经验提问:“长跑后稍做休息腿会酸痛,为什么?”讲“化学元素”,可结合广告:“补铁补血效果好!朴血口服液!健康体魄,来源‘碘碘’滴滴!万丈高楼拔地起,层层都是‘钙’起来!用心妈妈会用‘锌’!”创设问题:“广告中提了哪些元素?能否用生物学知识来解释其科学道理?”讲“诱变育种”,可展示飞船与生物的图片资料,提问:“太空育种原理是什么?”恰当的问题情境能让学生乐于思考,积极探索。

  3.结合生活经验,培养实践能力

  例如:在“观察叶的结构”的试验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对叶进行观察。然后提出这样两个问题:(1)叶的正反两面的颜色是否一致?为什么上面比下面深些?(2)许多叶子在落地时为什么往往是腹面朝下?学生平时对司空见惯的叶子不怎么注意,经这一问,学生的兴趣马上被激发出来。然后,组织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叶的结构,通过观察,分析思考,最终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问题情境持续的激发着学生探索热情,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是密不可分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是作为一个有感情的人存在于我们的周围,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对于学习效果的能动作用,灵活机智地组织教学,让我们的生物教学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感到生物课的学习是阳光、是鲜花。

  范树山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