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杜甫诗歌的来源

  摘要:尝试从现实来源、继承借鉴和思想来源三个方面论述杜甫诗歌的来源,重点分析杜甫是如何在这一大起大落的时代、颠沛流离的人生命运中,写出流传千古的伟大诗歌。

  关键词:沉郁顿挫;现实来源;继承借鉴;思想来源

  一、现实来源

  1.家庭渊源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父亲杜闲,做过朝议大夫、奉天令。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官修文馆学士。其远祖是西晋大将、著名学者杜预。自十三世祖杜预以下,几乎每一代家族中都有人出任不同的官职,“立功立言”是其家族的传统,祖父杜审言是武后朝中最著名的诗人,“文章四友”之一,这无疑从家学渊源上加深了杜甫对诗歌的兴趣,再加上唐朝是一个从上到下普遍重视诗歌的朝代,所以世风家学都使得杜甫备受熏陶,这些早期的家学熏陶和习诗,为杜甫成长为伟大的诗人奠定了必不可少的文化基础。

  2.自身经历

  大多数文学史将杜甫的一生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壮游时期。20岁以后到35岁的十余年里,杜甫过着漫游的生活,一则为了开阔视野,增长阅历;二则也是为了交结名流、张扬声名,为日后的进仕作好准备。这一时期,从诗歌角度来说,最值得一提的是,三十三岁时他与李白结识于洛阳,然后跟随李白作豪侠之游。李白当时已是名满天下的诗人,而杜甫却大器未成,仍处于涵养和积累的阶段,所以这两颗双子星座的碰撞,当时实在是不对称的,更多的带有杜甫向李白学习的成分,而且李白独特的风采和出众的才华,深深地吸引了杜甫,这一时期,可说是诗人杜甫开阔视野、壮大身心、认识自然,然而又刚开始遭受命运打击的时期。这时他的诗艺积累长进而又未能得心应手。

  (2)长安求仕与困居十年的时期(746-755)。这一时期杜甫35—44岁,是伟大杜甫慢慢形成的时期,是由政治求仕失意转入诗艺突飞猛进时期。杜甫在长安困居了十年,他的生活、思想和创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杜甫到长安求仕,目的是企图有所建树,然而命运却和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于自身,种种努力和机会毫无结果,几乎白费;他投身和进取的是仕途,热望的是报国济世,结果收获的却是“无所用世”的诗歌。可以说,这一时期是诗人杜甫睁开眼睛真正认识社会,认识权贵和朝廷的时期,是他政治理想进取失败、生活艰难与困顿并存的时期。

  总之,杜甫由此开始认清了现实,虽然尚没有完全失望,但思想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时期,他开始用诗歌反映严酷的现实和世情,代表作有《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等不朽的名篇,给当时的诗歌增添了新的内容和新的表达方式。

  (3)战乱流亡时期,也是陷贼与为官时期。前后四年之多。此时杜甫44—48岁。公元755年发生安史之乱,次年长安陷落,玄宗奔蜀。杜甫亲身经历了这一巨大的历史转折,这一段的经历可以说是大起大落,大悲大喜,性命攸关之际,倍睹社会广大人民家破人亡的悲惨现实。这样的生活经历比长安时期要丰富得多,也艰苦得多,因此产生的诗歌千古之下,犹闻其悲、其叹、其哭!至今流传下来的有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诗中的杰作。著名的“三吏”“三别”,真切反映了唐王朝战乱年代抽丁抓夫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成了唐代由盛转衰的一面镜子,后世称杜甫的诗歌为“诗史”,多是由此而来。

  (4)漂泊西南时期(760—770)。这一时期是杜甫从48岁到59岁逝世前的十一年间的一段稍微安稳、但终又飘泊不定的时期,既是伤心回顾,也是乱世求安的时期,既是诗人晚年诗作大增也是体弱多病的时期。杜甫在西南漂泊期间,写诗1000余首,占全部杜诗的百分之七十三,大部分是近体诗——绝句和律诗,还有长篇排律。这一时期是他的诗作成熟时期。其中又以夔州两年诗作四百余首数量惊人,而此时他体弱多病,诗人仿佛已感知命运多厄、时日无多,他能抓住的只有诗歌,只有写诗才能安慰他的孤独困苦的心灵,只有诗作才是慰藉和生命的寄托,因此杜甫留下了他晚年的绝唱。

  3.感时伤世

  杜甫的诗歌,最突出的特点,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现实主义的特色极其强烈。由于深受儒家忠义用世思想的影响,杜甫的目光始终关注着天下苍生、社会国家。不论是“三吏”、“三别”,还是《丽人行》、《兵车行》,也不论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还是《登岳阳楼》,他所写的无不是那一个时代的民情世态,发的无不是深沉恳挚的家国之慨。[1]也就是说,社会现实、世情民态、个人际遇、悲欢离合都成了他诗歌的重要来源。

  综而观之,杜诗最显著的特点是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的密切结合,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他一生所走过的路程,在艺术方面也达到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他的诗能使读者“知其人”、“论其世”,起着“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作用。[2]

  4.终身为诗

  杜甫把诗看作是他终生的事业,认为“诗是吾家事”。他7岁学诗,直到死亡前夕,没有停止过写诗。从安史之乱起,至抵达成都前,在最艰苦的岁月里,写出的诗歌思想内容最为深刻;在夔州体弱多病,写作的数量最为众多。他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充满爱国爱人民的政治热情,在艺术技巧上也狠下功夫,创作态度十分严谨。杜甫终身为诗,不断求新求变,求最合适表现身世与国难、民生与世乱、心象和物象形神兼备的诗歌形式与惊人之句,于五言、五律、七言、七律、绝句众体无所不备,并在艰难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有所突破和新的发展。

  二、继承借鉴——“转益多师”

  杜甫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深刻的社会体验和广阔的观察视野,“不薄今人爱古人”,“转益多师是汝师”,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广收博取的开明态度,加之“诗是吾家事”的家学传统,使杜甫对中国诗歌有着一种超人的执著精神,“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简直是视诗为生命的。正因如此,杜甫不仅使诗的题材和体裁范围空前的扩大,达到了无事不可言、无意不可入的程度;而且使诗歌艺术达到了出神入化、登峰造极的境地。

  后世公认,杜诗众体皆有,诸体兼擅,诸法俱备,从诗歌的表现对象到艺术方法,从体裁到修辞,杜甫都对前人遗产进行了全面的继承和发展,是古典诗歌史上承前启后的集大成者。同时,他以富有开创性的创作不仅标志了唐诗内容与风格的重大转折,也对中唐以后直至宋代诗歌的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并为后世开了无数法门。

  三、思想来源——儒家思想

  从思想来源上说,儒家忠君爱民的思想是杜甫诗歌思想的主要源泉。儒家的入世精神和仁政学说铸就了杜诗中的忧国忧民的主旋律。“奉儒守官”的儒家教育也给他带来不少的影响,但决定他思想的,还是十载长安的“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和辛酸,还是“三年饥走荒山道”和人民共同饱尝的战乱、饥饿之苦,还是“田父要皆去,邻家问不违”和人民亲密无间的生活。儒家所倡导的忠、孝等伦理观念在杜甫的诗歌中有生动的反映,体现了丰富的感情内涵,这主要体现在他的“沉郁顿挫”上。这种精神深入其骨髓、融化到其血液。它使得杜甫对孔孟所倡导的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有深刻的理解,并用感情强烈的诗篇淋漓尽致表达出来,打动与感染读者。

  总的说来,杜甫是以饥寒之身永怀济世之志,处穷困之境而无厌世思想;在诗歌艺术方面,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给后代诗人以广泛的影响。杜诗的影响所及,不局限于文艺范围,更重要的是诗中爱国爱人民的精神感召着千百年来的广大读者,直到今天还有教育意义。杜甫的诗歌艺术成就沾溉了后世无数的诗人,甚至影响了社会普遍大众,深入渗透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的潜意识里,杜甫因此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巨人。

  注释:

  [1]李华章.《中国两个顶尖诗人的气质与诗歌风格之比较》。

  [2]参见《杜甫小介》,引自“中学语文网中网”。

  参考文献

  [1]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7)

  [2]杜甫.研究论文集(三辑),中华书局,1963(9)

  [3]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

  李咏梅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