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推行《平面构成》课程“理实一体化”的几点思考

  摘要:平面构成是设计专业必修的基础课,它注重培养创造力、想象力和对视觉美的认知能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专业的细化,平面构成课程如何细化“理实一体化”,本文对这个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平面构成;理实一体化

  所谓“一体化教学”就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理论、实验、实训等教学内容一体化设置;讲授、听课与实验、操作等教学形式一体化实施;教室、实验室与实训场地等教学条件一体化配置;知识、技能与素质等职业要求一体化训练,由此形成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简单地说:就是教、学、练一体化。

  这种集理论传授、现场观摩、实践操作技能训练为一体,集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小组讨论协作为一体,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能够促进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训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特别适合在《平面构成》课程教学中进行应用。

  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并称为三大构成,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经由日本传入我国,在设计教育界备受重视和关注。平面构成培养的是在二维空间中根据作者的创作意图将设计元素进行组织、编排,它是三大构成的灵魂所在,是艺术设计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平面构成课注重各种设计形态的研究以及与设计实践的联系,是对学生设计表现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审美,对平面构成掌握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到设计作品质量的高低,正如一些优秀的设计师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平面构成的影子。

  对构成课程的教学如何加强“理实一体化”要做好以下两方面,一是运用多媒体技术直观性教学与课程整和为我们基础教学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二是实践出真知。理论教学教授更多的是专业理论,而实践则丰富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经验和学科的知识,培养了他们自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在近年来的一些平面构成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笔者感到现今的平面构成教学,除了注重教师对“理实一体化”的贯彻与执行,更应注重学生对“理实一体化”的理解和掌握、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及与设计实践的联系。以下是本人的两点思考:

  一、强化课程“理实一体化”——简化理论,将理论通俗化、生活化、实践化

  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直观性理论教学中,应减少文字理论的篇幅,同时增加图片的讲解,特别是有趣的、生动的,能够贴近生活,能够打动学生的题材进行讲解,能够让学生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印象更加深刻。以本人“构成形式”的系列课程为例,分为重复构成、近似构成、特异构成、对比构成、渐变构成和发射构成等等。每个课程的程序都设计为:1.“XX构成”定义——2.生活中的“XX构成”——3.课堂练习:寻找校园中的“XX构成”——4.“XX构成”在设计中的应用——5.学生作品——6.课后作业这几个步骤。课时设计为8课时,步骤1至步骤5占用4课时,步骤6占用4课时。如果按“理实一体化”,则可以转化为:1.理论——2.理论——3.实践——4.理论——5.理论——6.实践,所以,一个课程如果按6步来讲解的话,那么理论与实践的比例是4:2,而且其中的两个实践都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完成的。比如步骤3.课堂练习:寻找校园中的“XX构成”,具体设计如下:

  1.分组:按座位分组,4或6个人一组;

  2.选出小组长、计时员、汇报员(各自的职责),并为小组命名,时间:5分钟;

  3.工具要求:使用小组中最好的手机,有清晰的摄像功能,有数据线,能与电脑连接;

  4.小组集体行动,不允许单独行动,分散行动的小组将集体受罚或由组长代为受罚;

  5.超过规定时间(20分钟)完成或迟到的小组将受罚,形式由组员自行决定;

  6.评选细则;课堂练习完成质量优胜小组将获得一定的奖励。这个步骤的特点在于学生不用像往常一样填鸭式地接受教师自己的个人感受,而是给学生一个平台,一个参与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对理论知识有一个粗略的了解之后,走出教室,以校园为中心,寻找与本课程相关的图片资料。既能让学生立足生活、了解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美,从中感受艺术、设计与生活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分工细化,让学生培养团队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一举两得。

  二、通过实践巩固理论,形成良性循环,实现“理实一体化”

  本人认为在平面构成教学过程中的课后作业应以手绘为主,加强动手实践能力。通过手头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所学理论的指导性,理论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上好理论课是相当必要的,让学生了解到理论与实践的内在联系,理论掌握不好对实践有何影响,进而敦促学生对理论学习的重视,形成良性循环。而就学生完成作业的方式而言,可以用电脑辅助来完成,也可以通过手绘来完成。前者作业速度会加快,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完成较大的作业量,但是有一定的弊端,用电脑个性语言不强,容易抹杀人的性格与个性特点等等。我认为平面构成这门课的作业练习应以手工绘制为主,平面构成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往往在中职一年级开设,作业通过手绘来完成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帮助学生顺利的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活动,是一种思维运动的过程,是“理实一体化”的一个延伸,从而帮助学生打开设计思路,培养学生自己做实验的能力,从实验当中去发现美,创造美。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可以大大增强学生脑与手的协调能力,实现“理实一体化”的优势,进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为以后的专业设计铺平道路。

  总之,作为重要基础课程之一的平面构成课程教学实现“理实一体化”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学科的科学性与专业性,使现代设计的基本观点和教育方向在其教育体系、设计理论实践中更加成熟完善,实现“理实一体化”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平面构成课作为培养创新能力和设计思维的设计基础课程,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引导学生从更新更广的角度观察生活,挖掘创作灵感,激发创作兴趣,将理论学习与设计实践结合起来,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进程的推进,因材施教,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为将来设计专业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日]朝仓直已.艺术设计的平面构成[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2]马洁,崔志军.平面构成课的创意性教学[J].美术大观,2007,(10):141.

  [3]毛溪.平面构成[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4]杨冬梅.平面构成教学改革初探[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5]陈潇玮.浅谈构成设计课程教学创新[J].艺术与设计,2008年03期.

  吴桐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