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学习环境,亲和力,教学情景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10 11:10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强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创设情景;动手操作;数学;提高效率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学习的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那我们的情境创设也应以现实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以有趣的情境激起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让学生远离枯燥与乏味,以富有挑战性的情境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体验成功后的喜悦。创设具有生活气息的现实情境.从而营造出数学探究氛围,可以使学生对数学严生一种亲和力,缩短与数学的心理距离.从而将生活与数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了教学效率。然而在新课程实验过程中许多教师还存在着教学情境创设形式单一、内容单调、情境功能狭窄的问题。创设情境的形式不是讲故事就是主题图。刚开始学生觉得很新鲜,可时间一长这样的教学情境对他们来说就失去了新异性,自然也就无法再激起学习的兴趣了。
一、创设思考性情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教师若希望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并打开思维的闸门,就需要创设有思考性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从而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
如在教学“9+2”时,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的起始知识。首先指导学生用凑十法,然后用语言描述使用凑十法的过程,最后同桌交流探讨“9+2”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8+3”、“7+4”、“6+5”等同类题目。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创新思维得到开拓。
二、创设故事化情境
大部分的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同学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并百听不厌,因此,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创设情境,会让学生更好的更快的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教学时教师要及时地创设有针对性的情境,运用精心设计的教学语言及解题悬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在需要、动机、目标的召唤下,主动地用自己的知识有针对性地去钻研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真正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例如一年级(上册)“0”的认识,例题创设了这样一个童话故事情境,周末小猫的一家人去钓鱼,其中猫爸爸、猫妈妈以及猫姐姐都认真的钓鱼,钓到到了数量不等的小鱼,可是小猫弟弟呢,他一会追蝴蝶,一会看白云,到最后只有猫弟弟空手而归,从猫弟弟懊恼的表情中,“0”也呼之欲出了。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到,猫弟弟一条也没有钓到,“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一段生动的故事,创设最佳数学情境,使得学生对0有了形象的认识。
三、创设动手性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数学是做出来的,学生只有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数学知识本身是枯燥的、抽象的,要使学生更主动轻松地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让课堂符合儿童自身的特点。在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的墙壁上写着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由此可见,动手操作,实践探索,亲自参与是何等的重要。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为他们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让他们动手摆一摆,摸一摸,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学生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使他们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让学生一起搭积木,在游戏中感知物体是有不同形状的;再引导学生把其中一些物体进行分类,依次观察每类物体,然后分别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图形,初步认识这些形状;再让学生依次摸一摸,再次感知每类物体的主要特征,并在小组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类物体的特点,形成不同物体形状的表象。这种情境在学生头脑里留下的不仅有表象、概念,而且有思想、情感和内心的感受,那么这一切必将促使学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
四、创设情境画面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可以让学生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与背景中,亲身体验情境中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创设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嘴,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让他们尽情地展示自己。又如我在教学《平均数》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今天老师特意给你们带来了大家喜欢吃的各种糖果,分给四个组,请每个组的组长来拿,每组8人,老师给你们的分别是7、8、9块。请同学们告诉老师每人分得几块?这样分你们满意吗?为什么?学生回答不满意,因为每组人数相等而糖数不相等。要让每组的糖同样多该怎么办?这样很自然的引入课题。这个素材的选取来源于生活,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充分体验到了研究平均数的必要性。通过学生熟悉的活动和游戏,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周围到处有数学,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新知。也达到了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价值和魅力。
总之,我们要充分利用我们生活中丰富的教育资源,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且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可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从而真正在数学教学中发挥作用。
徐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