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策略研究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数学课堂,小学,公开课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09 10:26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的导入作为学习过程之中的第一个环节,可以起到就是使目标定向的作用。本文研究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现状和策略的研究。
关键词:数学;小学课堂;导入策略;研究
一、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现状
1.偏离教学内容
经常听课的人都知道,很多教师在做公开课的时候准备的非常充分、认真。经常把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设计得惟妙惟肖。有的教师比较倾向于热闹活跃的课堂气氛、在设计课堂教学导入的过程中,增加了许许多多看似花哨的东西。孩子们无疑是非常喜欢的,上完一节课以后会觉得特别开心,特别有趣。教学思路多也大多贴近生活。在我实习的过程中遇到过很多次类似的现象,激烈的课堂讨论、学生的积极性、无比热闹的课堂氛围都吸引着在座的学生和听课者。但我们不得不思考是不是所有热闹的课堂都是对的,是不是越热闹的课堂越好。显然是错的,一节课的好坏不能仅仅用热闹不热闹去评判。为了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使数学贴近生活,一部分教师忘记了导入内容不能走得太远太偏,而这类现象的出现大多出现在比较年轻教师的公开课上。
2.顾此失彼
数学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都离不开枯燥和乏味。是理科的典型代表,没有一丝感情色彩。但现在的教育工作越来越能意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是新课标的要求。当然每一次的新课程改革都会为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提出很多新要求。我们很容易犯的错误也在于此,常常为了呼应一些新的提法和建议而忽略了意外的一些东西。比如说在《数学课程标准(2001版)》中提出一个思想就是数学要生活化,与生活相联系。此后,很多教师都不断地努力设计新的数学课堂和教学课堂环节,力求贴近这一新提法、新思想。
3.灵活性差,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课堂教学导入如果没有生命没有活力的话,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百害而无一利。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主题,是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教师,而是会有意识地根据自己的好恶去选择性的接受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东西。实质上,在一节效率较高的数学课上也是如此,就像建构主义学派所讲的一样,学生是主动地去建构自己的知识。所以在课堂中教师应该去帮助学生积极的掌握数学知识,使小学生对数学有一个新的理解和学习态度。“一切教学应以学生为本。”这是在新一轮数学课程标准中所讲到的。所以,导入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打开思路,最大化地开阔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要注重小学生在数学这一领域中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主动地探索新的知识,尽最大努力去寻找教学素材和教学情境,对学生今后的思维发展提供最大的帮助,帮助学生充分积极地参与和探索数学的奥秘,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不断地提升。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个别老师习惯于比较守旧的课堂教学导入,按部就班。在导入过程中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发展。
二、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对策研究
1.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在新课程标准中有这么一个观点:“让学生和生活中的环境紧密的联系起来教学,通过学生的已经拥有的知识和经验,建立出一个可以帮助学生自己主动地学习,通过合作与交流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好坏在于是否能够吸引到学生,让学生们去自觉并且主动的去了解和关注与之相关的内容,这样才能提高学生们主动学习的经验,并且可以为学生们学习新的知识做到一个引导效果,激发学生们对学习兴趣,让学生们能够做到自己动脑思考。随着课程改革不断的深入,在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新的变化,老师们开始尝试着去创建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同时也给课堂教学带来新鲜的血液。但是相应的问题也开始出现,比如一些情境的导入创设的比较复杂,有些也会显得比较牵强,这样学生就不能很好的得到比较有效的信息,让课堂教学流程不够紧凑和充实,这样也就起不到良好的效果。所以说,老师们在做问题情境的时候,应该去创建一些更有效地问题情境。如何才能更好地去创造问题情境那?
(1)问题要有趣味性。将问题放入比较生动的情境之中,使之更加有趣,使学生们参与到这个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这样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能变得更加轻松。我们所要提出的问题需要根据学生们的特点而做出一定的选择。小学低年级和小学中年级的学生,他们往往对一些有趣、好玩、并且新奇的事物话题比较关注,然而到了小学中年级和小学高年级的时候,他们则更加关注一些有用并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一是通过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或者有趣的现象,结合教学的内用来引伸出问题;二是从有趣的通过童话故事情节为引,来引伸出问题;三是通过游戏也可以做到引出问题;四是知识的合理应用可以引出问题;五是新与旧之间所产生的矛盾也可以引出问题,让学生在生动具体而且有趣的情境中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比方说在“分数的认识”这一教学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每分钟能写25个字,已经写完了11个,这样我们该怎样去表示?”学生很感兴趣,我利用这个做引导,引出我的教学内容。
(2)问题要有真实性。数学的学习需要遵循“生活化”的原则,建立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这样的话有助于学生们发现这是真实的挑战,这样能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比较小的学生对问题的抽象思维不是很好,因此我们所要提出的问题就要真实或者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想象得到,这个样子才能让学生们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真实的问题”是指要与学生的生活所相关的问题。
(3)问题要有思考性。激活学生的思维是创设问题情境的最主要的问题,学生在进行创造性的思考时老师们应该做好引导。我们所设计问题一定要先做思考,只有这个样子,学生们才能为自己的学习提供足够的空间思考。
2.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
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和集体教学课堂的环境中我们可以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学生们要做到的是自我探索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方式,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理念。探究性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但是也需要在有效的时间和空间里开展探究性的学习,教师的组织相当的重要。我们要在这个过程之中做到“合作交流、自主学习、有效训练、精讲点拨”这四个重要的环节。下面就是具体的做法。
(1)创设良好的探究情境。学生们只有拥有了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去探究一些新颖的问题情境或材料,所以在学生们的学习之中,老师们应该将探究情景更贴近生活,这样就更有利于学生们在真实的情境里来解决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来进行学习。比如说,五年级下册中“图形变换”,学生们通过与坐转转椅情境相结合,学生们感觉到座椅在做旋转,从而能在这里看出旋转的三个比较重要因素和实质,这样的学习就会使在课堂中的效率有着很大的提高。
(2)灵活采用探究的形式。学生个人独立进行探究、小组式合作探究和集体探究等一般有这几种探究形式,学生们可以以自由组合的方法进行探究。课堂之上我们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来进行一种或多种的形式来进行探究,这样的话可以让探究活动更加充分。不同的探究形式能让学生们做到自主学习,发现和应用数学知识,学会自主思考,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3)热情地参与学生的探究。教师对学生的支持与鼓励就是能一起进行参与,教师们可以用自己的热情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样就能激发学生们对探究热情和动机,让学生们主动去探究。
3.建立有效的合作方式
素质教育正在进步与发展,学生们相互合作的交流还有分组式的讨论的学习方式也被引入到课堂中来。分组合作式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们互相合作,同时也可以和其他人进行一系列交流,这样不但可以体现现代教育的的民主性,同时也让学生们可以有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互相交谈的机会,让学生们可以吸取他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展现出自己独有的个性。新课程之中,不少的课堂上都会看到同学们通过小组讨论式来相互学习。但也会有一些教师认为这是课堂教学中可有可无的东西,让这种合作形式成为一种走过场似的讨论。所以说怎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这种合作方式呢?
(1)教师要知道提出的问题是否有合作的必要。如果说学生们可以自己单独完成那些问题,就不需要为学生们去进行合作学习。如果学生们不能够自己去解决问题,并且如果学生之间能互相补充问题,这样才称得上有价值的合作,发挥出学生们相互合作帮助的精神。
(2)老师们应注意操作的形式。一是做到分工明确,让学生们在自己的学习中都会有事情做,通过这个可以让每个在小组中学习的学生都可以让自己有一个表现的机会,这样的话每一个学生都会成为这个小组的主人。二是建立一个体系,让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要拥有集体荣誉感,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够去聆听周围人的意见,尊重其他人的想法,这样也能让他们感到自己的行为也会对周围人的学习产生影响,让小组内的学生出现互助、互动互相勉励和互相进步。三是对学生们做一些引导。在很多活动范围相对分散的合作过程中,在外界有很多的干扰因素,在这里老师就要融入到这个小组中,成为他们的一员,主动的去参与他们之间的学习和互动,并且用一些其他的方法,做到能够提高课堂效率的服务和合作。
参考文献
[1]谈雅琴.谈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设计[J].数字通讯,2012(7).
[2]李如密.试论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新课[J].课程教材教法,1993(1).
[3]教育部.2003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李青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