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 “五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高职院校,实践教学,顶岗实习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10 14:47
摘要:金融专业在设置实践课程体系时宜采用“递进式”方式,将实践课程分为认知实习、基础技能实训、单项型实训、综合型实训、校外顶岗实习五个层次。
关键词:金融类专业;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一、高职金融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意义
(一)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金融类专业教学的基石。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实用型、技术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构建适用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二)高职金融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决定着高职教育特色。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备较宽的理论知识、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其中人才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是高职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鲜明特征,(三)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在实践教学中,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在行动中树立学习的信心。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实现“乐学”“学会”和“会学”不同层次的目标。“乐学”即对学习感兴趣,实践教学强调学生行动与思维的参与,与理论教学相比更能使学生投入其中;通过动手、实践和体验,各类复杂的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掌握,即“学会”;同时触类旁通的学习方法也在实践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在“授之以鱼”的同时“授之以渔”,“会学”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目前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一)很多高院校的教学理念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还停留在只注重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实践教学重要性的阶段。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中其实践教学远远达不到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甚至仅有的一些还只是形式主义,实践效果自然很不理想,导致学生缺乏专业技能的训练,影响教学质量,从而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二)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突破。当前的高职教学模式,都只是简单地在理论教学中嵌入案例教学、能力训练等实践教学方式和内容,并不能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多数情况下也是教师讲授,学生吸收,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只是学生单方面的接受,学生普遍缺乏实践动手的机会,难以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不到强化。(三)有的学校理论与实践教学分割交替安排不科学,实践教学单元太小、太零碎。为了突出能力培养,应采用按能力层次划分的“分层一体化”构建教学模式。具体说,就是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技能训练、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通过合理配置,构建成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等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
三、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目标性原则。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紧紧围绕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二)实践性原则。高职教育需要直接贴近社会需求,最快适应金融行业的需求。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反映企业的生产和实际管理,所有的模拟实训都应来自企业的真实运作。(三)层次性原则。实践教学体系不仅要做到实践教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统一,还要从人才的全面素质和能力发展的要求出发,注意实践各环节的相互配合,注意实践教学难易的层次性。(四)校企共建原则。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信息不畅,实习缺少设备和“双师型”教师等问题。校企共建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双赢”的合作机制,是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最佳模式和有效途径。
四、“五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架构
应根据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要求,建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一)基于就业岗位的人才培养职业标准。依据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将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熟悉银行柜台业务操作,以及懂得营销、精于理财、善于管理并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基层应用型技能人才。基层应用性技能人才需具备的职业能力有:熟练掌握商业银行柜台交易、理财规划、客户服务和营销业务等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全面、系统、规范地处理个人储蓄业务、现金出纳业务、会计结算业务、银行卡和客户经理业务;
(二)金融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基于上述就业岗位标准,对于按培养计划所确定的最终的技术应用能力目标,并不是一蹴而成的,特别是应用性、实践性强的技能培养,需要进行连续不间断的训练。实践教学体系要从内容到目标,体现出阶段性和层次性,要体现从感性认知到理性应用的逐步深化。
金融专业在设置实践课程体系时宜采用“递进式”方式,将实践课程分为认知实习、基础技能实训、单项型实训、综合型实训、校外顶岗实习五个层次。
1.认知性实习。认知性实习目的是使学生产生对金融行业感性认识,并接受金融企业自身文化与氛围的熏陶,这种实习适宜安排在大学第一或第二学年。可以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一是走出去。实习内容主要是到金融企事业单位感知金融职场环境和参观金融业务流程。可以通过假期学生深入到金融企业开展社会调查。通过在大堂熟悉一些金融产品,了解金融服务流程,熟悉金融场所的工作环境。通过社会调查不仅是学生深入实际了解社会并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认识和观察社会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提高学生对金融职场的感性认识。二是引进来,请银行一线优秀员工进校园用自己成功经历给学生现身说法,让学生了解自己今后努力方向,对自己的职业前景有个尽早规划。
2.基础技能实训着重让学生掌握必需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基础实训模块包括Word文档、Excel表格、数字小键盘、电脑传票技术、点钞与反假币技术、会计基础核算等子模块。
3.课程单项实训。是指结合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中某一章节的教学内容而组织的实训活动,其主要目的是验证理论教学的相关知识,实训项目间的关联度较弱,通常穿插在理论教学中进行,不单独设置课程,实训成绩作为课程成绩的一个组成部分,按一定比重计入总评成绩。单项实训可通过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来实施,教学中主张理论知识应以实用、够用为度,把注意力集中在应用上,把精力集中在训练上,通过大量的课堂训练消化理论知识,达到学生“会用”的目的,从而使理论转化为技能。同时,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摒弃“满堂灌”、“独白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实际操作、情景模拟、小组讨论、演讲辩论等等多种具备实践性要素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让学生得到职业感受和体验,使教室也成为实践性教学场所,把实践性教学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这里的理论教学非纯理论教学,而是以够用适度为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的重新选取和编排,在教学设计上采取边学边练,从而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为学生实训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综合实训。它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某门或多门专业课程的知识完成一定的实训任务,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实训项目间相互关联,并单独设置课程,单独记载成绩,形成相对独立的实训教学体系。综合实训课程又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于一门专业课程知识应用的综合实训课程。这类课程应遵循“一门课程至少教会学生一种岗位技能”的原则,从培养学生技能出发,组织多种形式的实训活动,其中银行模块包括综合柜台业务、银行卡业务、客户经理、授信业务、银行会计、金融产品营销实训等子模块;如综合柜台业务实训,实训项目的设计可以是单项实训内容的拓展,但必须注重实训项目内容上的关联性,引入实际工作中真实运用的单证等必要的实训教学用具。二是基于多门专业课程知识应用的综合实训课程。这类课程应遵循综合运用”的原则,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出发,组织学生开展本专业相关业务内容的系统实训。要打破理论教学的课程界限,按实际工作的业务流程,并综合运用多门专业课程的知识重新设计实训项目。实训内容应前后连贯、层层递进。实训项目要注重业务内容与业务流程的真实性,但一般不强求“角色模拟”。三是基于岗位职业能力训练的综合实训课程。在高职高专学生的在校学习任务中,有一个重要环节是校内综合实训环节,通常安排在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完成。综合实训作为连接校内学习和校外工作的桥梁,需要建立一个仿真的实训室——模拟银行。这类课程应遵循“实战模拟”的原则,从强化职业岗位的仿真性出发,组织岗位模拟实训,实训内容以真实的业务工作岗位为基础,而不以理论教学体系为依据,一般应实现“工作环境仿真、业务流程仿真、职业角色模拟”。具体操作上,针对金融专业特点,可以考虑建立模拟银行,以达到模拟仿真的效果。在模拟银行中,设银行行长职位,行长下设综合柜员、客户经理、产品经理、风险部经理和行政主管职位,分别从日常经营、业务拓展、产品开发、风险评估和行政管理等方面进行模拟演练。让学生虚拟业务情节,使学生熟悉全部的银行交易流程。在综合实训环节,学生们一次次体验到“仿真”工作的真实性与趣味性。以上三个层次,在与理论教学的关联度上渐次弱化,在与职业岗位的关联度上渐次强化,在教学时序的安排上顺次进行。
5.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毕业生到实习单位进行实地锻炼,主要安排在三年级最后一学期进行。学生以职业人的身份从事实际金融工作,承担工作岗位规定的责任和义务。顶岗实习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教学环节,也是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教育的良好途经。通过毕业顶岗实习,使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与能力和生产实际相结合,实现在校期间与企业、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触,从而强化自己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双.科技创新与应用.高职金融类专业“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2012.10
[2]王家华,汪祖杰.南京审计学院学报.金融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的思考,2007.1
[3]李绍昆.北方经贸.高职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2011.8
王艳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