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片名日译过程中的词汇构建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电影片名,经济效益,日译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09 11:27
——以2011-2013年在日上映中国电影为例
摘要:随着中日两国文化层面上的交流越发频繁,很多影视作品被引入日本。一部电影能否吸引观众,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人文效益,取决于多层因素。而其中最直接最有效的一个因素就是电影的片名。寥寥数字的电影片名看似翻译起来轻松容易,实则不然,电影片名的翻译不仅要准确传递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还要能够唤起观众的观影愿望,这就需要译者做出适当的灵活处理。本文通过分析2011-2013年在日本上映的中国电影的译名,初步探讨电影片名日译过程中的词汇构建。
关键词:电影片名;日译;词汇构建
一、引言
人们了解电影的首要途径和第一印象取决于电影的片名。电影片名日译不仅是汉日语际转换的过程,也是两种文化交流的一个过程。它不仅仅是文字的简单对应,好的影片译名往往反映出了一定的文化特征,或者是很精妙的概括了影片的大意。电影片名翻译的四项基本原则是:信息价值原则;文化价值原则;审美价值原则;商业价值原则。电影的译名必须切合影片内容,简洁易懂,符合译语观众审美习惯,有吸引力。
二、研究现状
笔者对近5年有关电影片名翻译的著作论文进行了文献收集,主要分成以下几类:
1.理论研究类。分析电影片名翻译中可适应的翻译理论或原则,如:功能对等理论、归化理论、翻译目的论等。
2.翻译方法类。提出并介绍电影片名翻译中所运用的翻译方法,如:音译法、直译法、意译法、另译法等。
3.翻译评价类。探讨电影片名翻译的标准和质量评价标准,对现存电影片名翻译进行对比分析。
4.文化翻译类。对电影片名翻译中的文化因素进行分析,探讨电影片名中的文化适应。
通过先行研究发现近些年,随着影视文化的发展,关于电影片名翻译的研究日渐成熟和系统化,但是目前对电影片名翻译的研究都是集中在英语和汉语之间,日语和汉语之间的研究并不多见,汉日或日汉电影片名翻译还缺少比较完整系统的翻译理论。因此笔者想通过分析2011-2013年在日本上映的中国电影的译名,初步探讨电影片名日译过程中的词汇构建。借此归纳电影片名日译的特点,为翻译提供可参考的方法,提高电影传播的效率和质量。
三、电影片名日译过程中词汇构建
所谓词汇构建就是建立翻译过程中词语句式之间的对应。日语和汉语之间有很多词汇是可以一一对应的,但是如果在词汇对应前加上翻译这个前提则就另当别论了。早期的电影片名翻译,人们也试图完成这种严格的对等,随着翻译实践活动的逐渐深入,人们意识到电影片名翻译有其特殊性,严格的对等很少出现。接下来,通过分析2011-2013年在日本上映的中国电影的译名,来看一下电影片名日译过程中的词汇构建。
通过查询http://www.gaihai.jp/f_film_list.htm(一般社団法人外国映画輸入配給協会),http://www.allcinema.net/(allcinema Movie&DVD Database),发现2011-2013共有105部中国电影作品在日本上映,笔者将这105部作品的电影片名的原文及译文进行对照分析,根据电影片名简短词汇较单一的特点,将按照以下几种对应关系进行了简要分类:等词对应、相似词对应、外来语对应、词汇加减对应、描述性对应。
1.等词对应
等词对应是指影片原名和译名使用的是同样的词语,这类影片的片名之所以能够翻译成相对应的日语,主要原因是因为日语中也存在相应的汉字词汇,这在其他语种的翻译中是少见的。这种等词对应的翻译出现在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影片名是人名或地名,比如:《上海》—上海;二是译语中存在与影片名同形同义的词,比如:《海洋天堂》—海洋天堂,《超强台风》—超強台風,《杀人犯》—殺人犯,《我的少女时代》—私の少女時代,《导火线》—導火線;三是即使译语中没有与影片译名同形同义的词汇,如果片名中所包含信息是译语观众所能接受的信息,并且与原语观众接受效果一致,也可以选择等词翻译。比如《夺命金》—奪命金,《水浒传》—水浒伝,虽然在日语中并没有“奪命金”这个固定词语,但是存在“奪”“命”“金”这三个单独的词汇,并且与汉语意思相同,因此译语观众也可以得到相同的信息映射,另外由于日本人对《水浒传》这部作品十分熟悉,所以可以直接翻译。
2.相似词对应
相似词对应指使用译语中的一些意义与原语词不完全相符,但却能在具体语境中代替它们的语言单位来对应。比如《形影不离》—離れられない,《光棍兒》—独身男,《太极1从零开始》—太極ゼロ。但是这种翻译有时候并不能完全体现影片原名称的涵义,比如“光棍儿”一词为北京方言带有轻蔑、鄙视甚至厌恶等感情色彩,影片使用这个词作为片名充满的是讽刺意味的,但译名“独身男”则失去了这种涵义。这种相似词对应情况比较少见,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很多情况下选用相似词进行翻译会使影片原片名所含有的信息缺失。而《太极1从零开始》—太極ゼロ,如果一字不差的翻译从零开始,就应该是“ゼロから”,这样题目就不够简洁醒目。
3.外来语对应
日语词汇分为和语(日本固有词汇)、汉语、外来语、混种语四大类。其中,外来语约占10%,日本《新明解国语辞典》对“外来语”是这样定义的:原本属于外语的词汇被引进到日语中,狭义指的是原为欧美语的这类词汇。所谓外来语对应就是指使用外来语进行影片片名翻译。比如《功夫梦》—ベスト·キッド,《全城热恋》—ホット·サマー·デイズ,《大兵小将》—ラスト·ソルジャー,《剑雨》—レイン·オブ·アサシン,《神枪手》—スナイパー,《意外》—アクシデント等。
笔者在进行影片片名收集时发现,在日本约80%的引进影片的译名使用外来语,从欧美引进的影片片名几乎80%都是用外来语翻译的,从中韩引进的影片中这一比例有所下降大约40%。笔者认为使用外来语翻译影片片名有以下几个原因:1.很多港台制作的电影,在上映初期已经有其英文名字,引进时便直接将英文音译成日语外来语;2.外来语不仅提供了表达精确词义或语感的更多选择,而且在日本外来语使用率极高,尤其是与流行时尚相关的资料中,人们对其的理解力和接受力比较高;3.由于日本人越来越喜欢使用外来语,外来语片名更具吸引力,更符合语言的经济性。
4.词汇加减对应
为了表达更加完整的信息,充分表现影片的内涵,译者会做加译,比如《唐山大地震》—唐山大地震想い続けた32年,《艋舺》—モンガに散る,《关云长》—三国志英傑伝関羽,《桃姐》—桃(タオ)さんのしあわせ,《孔子》—孔子の教え,《忠烈杨家将》—楊家将烈士七兄弟の伝説,这样的加译对应主要是为了符合译语观众审美习惯和文化背景,使译名和影片更容易被译语观众理解和接纳,比如说《关云长》这部电影,日本人很熟悉三国人物以及《三国志》,甚至还有专门介绍三国各英雄武将的网站,比起关云长日本人更熟悉关羽这个名字,所以在翻译片名时译者加译为“三国志英傑伝関羽”,这样会更加吸引人。
另外,有时也会出现减译的情况,比如《山楂树之恋》—サンザシの樹の下で,《辛亥革命China1911》—1911,《山楂树之恋》这部电影的日文名“サンザシの樹の下で”直译的话是“在山楂树下”,省去了“恋”,这个信息看似被删去了,其实不然,在日本上映时,这部电影的宣传海报上多了这样一句日语:たとえ何が起きても、君をずっと待ち続ける。翻译过来就是: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一直等你。与“在山楂树下”这一译名正好呼应,也更加符合纯爱电影的意境。
5.描述性对应
当上述几种方法都不能创造出对应来传达完整信息时,就需要借助描述性对应,这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基本上完全改变了原语题目的内容,需要译者深刻理解影片内容,具有较高的影视文学造诣和翻译技巧。比如:《让子弹飞》—さらば復讐の狼たちよ,《十月围城》—孫文の義士団,《趙氏孤児》—運命の子,《龙门飞甲》—ドラゴンゲート空飛ぶ剣と幻の秘宝,《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女ドラゴンと怒りの未亡人軍団,《武侠》—捜査官X,《蔡李彿/蔡李彿:極限拳速》—燃えよ、マッハ拳!,《左右》—我らが愛にゆれる時,《三枪拍案惊奇》—女と銃と荒野の麺屋。以上例子中网上讨论最多的就是《三枪拍案惊奇》的翻译,也许是由于英文片名被翻译成A Woman,A Gun And A Noodle Shop,又也许是“三枪拍案惊奇”这个片名文化底蕴过深,在日本上映时被翻译成“女と銃と荒野の麺屋”,如果翻译成中文是:女人、枪和荒野中的面店。描述性对应在中文影片片名日译过程中最常见到,可以说这种对应是一种大胆的改变,它背叛了原作品,但是也并不是一味的乱译和胡译。
四、结论
根据以上对应关系发现在这105部作品中等词对应占20%、相似词对应占10%、外来语对应占22%、词汇加减对应占16%、描述性对应占42%,另外有很多片名在翻译过程中体现了两种以上的对应关系如用外来语进行描述或者对外来语进行加减的处理等。其中描述性对应占有最大比例,其次是外来语对应,再就是等词对应。
描述性对应是当今译界十分推崇的“意译”;外来语对应是来自于日语这门语言的独特性,那就是来自欧美语言的外来语较多,即便通过外来语进行“直译”,接受者也可以获得同样信息;等词对应则是因为日语与汉语的相似性,即都有汉字的存在,并且很多中国的古典故事也被传到了日本,很多日本人熟知。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虽然电影题目只有寥寥数字,但要把原语题目完美地翻译也并非易事,要做到完美的翻译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充分了解原语与译语特点;充分了解原语国与译语国的文化特征;对电影内容、观众目标人群有足够的认识;译者本身具有较高的翻译素质与素养。
杨兆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