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课堂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是学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关注学生学习状态,研究学法指导,总结有效经验,探寻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能力。

  传统的音乐教学以唱歌为主,学生经常围绕教师的指挥棒转,教学缺乏灵活性,缺少课堂的活跃氛围,学生较为被动,因此课堂上很枯燥、乏味,学生没有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没有符合音乐课“寓教于乐”的特点。那怎样才能使音乐课活起来呢?我认为应该营造一种和谐的、民主的氛围,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变观众为演员,作为课堂的真正的主人。

  一、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参与

  音乐是抽象的,每个人听同一首歌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教师讲述的太多,或意境描绘得太具体,既限制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又阻碍了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大可不必多费口舌,应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发挥主观积极性和参与教学的主动性,这样学生才会获得审美的愉悦体验。例如:在执教《小青蛙找家》一课时,我巧妙借助、运用图谱,引导学生演唱小青蛙“跳跳、呱呱”急切找家中的神态。并在此基础上,变化运用图谱,表现出小青蛙找家中的不同神态、样子。这样,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在音乐中获得审美的愉悦体验。

  二、运用多种感官,提高学习兴趣

  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会唱,还要会表演,尤其对低年级学生,教师生动的表演,会大大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例如:在教《数鸭子》一课中,我把歌曲变成了利于记忆的动作,先把动作教给学生,然后再带领他们来演唱歌曲,他们只要看着我就能把歌词记住了。孩子们在欢声笑语里就把歌曲记得扎扎实实,而且都是聚精会神的看着我,不一会,他们都会主动的把小手挥舞起来,模仿着我的动作。下课的时候,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有感情的演唱这首歌曲。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他们的模仿能力。同时也体验到了成功感。

  三、创设轻松课堂,营造和谐氛围

  音乐课本身就要做到“寓教于乐”如果课堂上只是提提问题,唱唱歌曲,那么课堂气氛就显得单调、枯燥。这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那就更是难上加难了。所以我在课堂中加入了游戏、歌表演、乐器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淋漓尽致的发挥主动性。例如:在讲《小红帽》一课时,我先把小红帽这个故事讲给孩子们听,让他们戴上头饰,发挥想象力,分角色演一演。表演结束后再学习歌曲,这时他们的兴趣都很高涨,很容易就学会了歌曲。

  四、激发情感课堂,提升审美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要围绕着探索、创造音乐及用音乐编织故事,加深对音乐要素——声音、节奏的感受体验,让愉快教育走进音乐课堂,并引导他们主动发展、积极创造,在快乐学习中培养创造型思维。例如:在歌曲“声音编织的故事”中,我让学生用打击乐来表现声音,再引导学生用非音乐音源来创造声音,感受和听辨大自然中各种美妙的声音,体会声音的长短、强弱;再以故事创编为线索,在创编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潜能。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展开丰富的联想,模仿惟妙惟肖,表演有板有眼,在饶有兴趣的游戏中,即顺利完成了当课的教学目标,又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想象创作能力。

  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自探索发现知识,在自主学习中掌握新的知识,而且要学会学习,提高参与质量,使学生在心里对音乐产生兴趣。在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多种多样,有沉迷陶醉、也有细细品味,有模仿比划、更有引吭高歌,动静结合,情绪欢愉。作为音乐教师,我们有责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走进音乐课堂,并引导他们主动发展、积极创造,在快乐学习中培养创造型思维以及动手实践等多种能力,使我们培养出的人才面临新的挑战不怯、不惧、急流勇进。让我们用音乐和智慧,共同托举起明天的太阳!

  浦江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