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初探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 关键字:写作能力,个人素质,小学生
- 发布时间:2015-12-10 09:50
摘要:写作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它在语文考试中所占分数的比重,更是一个人书面表达能力和个人素质的直接体现。所以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要非常重视对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阶段如何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写作水平提高
一、寻求方法,激发兴趣
现在的小学生很少有人真正热爱写作,甚至很多小学生都把教师布置的作文只当作一项任务,敷衍了事,更奇怪的是有不少小学生还害怕写作。主要是由于小学生将写作与自己的生活分离了,并且对自己的生活没有仔细观察,导致他们在写作时无话可说,写出来的文章废话连篇,毫无文采可言。
既然想要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就要让他们有写作的素材和倾诉的欲望。在小学生刚刚接触写作课程的时候,不应该盲目地让学生动手写,因为学生这个时候脑袋里一片空白,思路还不清晰,也不知道自己要写些什么东西,当然这种情况时间一长学生自然就会害怕写作。所以,开堂第一课要教会学生去观察生活、观察周围的事物、并且去体会自己最想表达的话语。如教学生描写小猫的作文,语文教师可以给出小猫的图片,请同学们来总结小猫身上有什么特点:例如小猫的体形是什么样的,耳朵是什么形状,胡子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样的特殊叫声……当学生总结出这些特点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特点进行归纳、组合,这样一来原本孤零零的特征就组合起来变成了一篇简短的习作。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明白习作并不难,只要好好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或发生的事情,就能够写出好的作文。只要开好了头、起好了步,循序渐近、日积月累,小学生就不会对写作有畏惧心理,并会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欲望。
二、功在平时,加强练习
俗话说“三天不练手生,三天不唱口生”。要让小学生了解什么是写作,怎样写作?写什么?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在写作的实践中领悟更深的写作技巧,积累更多的写作经验。
就拿上述描写小猫的例子来说,学生学会了如何去刻画一只生动的小猫,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比照刻画小猫的方法再来描绘出一只小狗或一条小鱼。这种学习方法不仅复习了前一天教师教授的知识,更能够让学生养成发散思维,将学到的知识用到实处。
天才是基于良好的习惯。所以,要想学生有好的写作能力,就要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天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班级、家庭或者社会中的趣事、要事。写作能力的优秀是基于大量的训练,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小学生来说写日记,是每天给他们一个练习写作的机会,也是他们积累写作素材的良好过程,因为用文字记录会使学生在记录的同时加深对所经历事件的印象,而这种记忆便是作文素材最好的来源之一。
现在各大报刊、媒体、社会机构举行的小学生作文比赛层出不穷,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去参加这样的活动。一般来说,这些活动的命题要比学生平时在学校训练的题目要难,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但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提升能力的机会,更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与差距,从而奋起直追。而对于可以获奖的学生而言,写作带给他们荣誉和光芒,那么他们就会更加热爱写作,并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重视积累,综合运用
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就很好的阐释了语文积累与写作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古今中外的大作家无一不是经过刻苦学习和大量的知识积累才能在写作上创造高峰。具体操作方法就是让学生每天记忆、背诵古诗词、名句、或名篇的经典桥段。语文习作的初学者,一般运用语言的功底不深厚,不会运用多样的修辞手法,也没有积累优美的辞藻的修饰。而古诗词、名句、名篇,一般都会运用大量的修辞,并修饰以华丽、优雅的辞藻。小学生积累这些优秀的文字作品,就会间接地学会很多课堂上语文教师不会讲授的东西,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如果小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了这些语句,那么他们的习作将会散发出许多亮点。“腹有诗书气自华”,一旦学生的积累到达了一定的深度和宽度,他们对待作文的审题、立意便会有质的飞跃,写作水平便会渐渐的提高了。
四、结语
新课程标准改革对小学生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教学方针的指导下,对于小学语文的识字教育我们应该以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基础,科学合理的对小学生进行写作兴趣的培养和写作能力的训练。但在实践过程中还暴露出很多问题,如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层次不齐,导致教学成效在个体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而这些问题就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探索出更科学、更合理、更适用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小龙.“教—学空间”促进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模式变革的实验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2]方虹.小学习作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D].宁波大学,2013
[3]王子英.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应用现状及解决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10
李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