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模式构建探微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英语专业,创新思维,独立学院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09 14:24
摘要:培养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已经在外语界达成共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梳理国内外批判性思维能力相关研究基础上,结合中国文化和外语专业学科特点,尝试构建“三位一体”英语专业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模式。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英语专业;培养模式;独立学院
引言
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先决条件,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高等教育不仅仅只是满足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批判性地形成自己的观点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独立学院是我国高教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重视他们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样是其教育教学责无旁贷的义务。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毫无例外沿用的是凭借记忆、背诵、模仿、复述来获取语言技能居多,进行复杂且富有挑战性的思维活动缺少,致使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因长期被压抑而甚为低下。如何根据英语专业及其生源的特点,在外语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应用技能实训的同时,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国内外批判性思维能力与英语教学研究综述
上世纪六十年代,批判性思维研究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颇为盛行,并把它推广应用到各个学科领域。七、八十年代,批判性思维成为了美国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和核心。目前,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二:其一,设置专门课程,直接向学生传授批判性思维的策略、规则与实施步骤,侧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其代表人物贝尔认为,每个学科都存在着可通用的一般性批判原则。教学应以这些一般性的批判原则为重点,注重思维技巧的训练。其二,把学科教学与批判性思维培养相结合。在课程教学中培养质疑与批判精神,把批判性思维技能及其品质的培养结合起来。弗雷莱在其理论中认为,教学不是单纯地由教师将事实和技巧传授给学生,而是请学生自己批判地思考课题、教材、学习过程和他们所处的社会。在教学实践中,弗雷莱主张将教学内容问题化,利用情景提出问题进行讨论,以对话方式作为主要的教学途径(洪淑媛2003)。国内众多研究者皆认为,这种把学科教学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相结合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应成为批判性思维训练的主流(罗清旭2001)。
英语是人文性较强的学科,为培养高素质的外语人才,英语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的训练上,而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人文知识的渗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对此,近年来已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开展了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涌现出了一批科研成果。如:在理论研究方面,殷晓芳(2004)提出了文本批判思维创新式阅读教学模式,顺应了大学英语教学从技能型向批判思维型转变的发展趋势。李莉文(2010)在分析了英语专业技能课程与批判思维能力培养二者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以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英语专业写作评测模式。孙有中(2011)认为,要使英语专业摆脱目前在大学学科体系中的弱势地位,必须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为导向,全面推进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测试方法、教材编写和师资发展等方面的改革。在实证和实践研究方面,刘儒德(1996)、高一虹(1999)、文秋芳和刘润清(2006)等分别从阅读、演讲、口语和写作等方面对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偏低的现状及其解决途径作了有益的探讨。刘儒德(1996)认为,批判性阅读并不仅仅要理解文章内容,分析全文的结构,总结主题思想,更要注重判断、分析和评价作者的观点、论证过程、写作目的和语气,以此来明确作者要传达的思想并形成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从而通过阅读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技能和思维能力。文秋芳等(2009)为了解外语专业与非外语专业文科学生在思维能力上是否存在差异,建构了大学生思维能力测量量具,并于2010年对我国文科类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展了首次大规模的调研活动。
笔者从参阅上述文献中发现:国内对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大多基于具体的某项技能教学,如翻译、阅读、写作等,并未将其有针对性纳入英语专业教学体系中去;多数独立学院在批判性思维培养方面对一线教学者缺乏全方位的支持和有效指导,这影响了培养过程的落实;目前围绕培养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所展开的研究,具有可操作性且能直接应用于独立学院英语教学实践的研究成果很少。为此,本文试对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可行性模式加以粗浅探讨。
二、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
制约我国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虽有教育、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但就英语专业本科生培养而言,现有两个主要制约因素已日益引起英语教育界的关注,这就是胡文仲、孙有中两位学者所指出的:一是英语专业“一直将技能训练放在首要地位”;二是“人文素质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比重很小”。这两个问题相互关联又互相独立。首先,英语专业很多课程的教学内容过于浅显,无法对学生的现有思维能力形成挑战,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为了学好语言,教师经常鼓励学生用英语思维,由于语言能力的限制,学生常常只会简单表达能说的话,而不能表达想说的话;而为了迁就学生语言水平低的困难,教师所设计的学习任务对思维水平也没有过高的要求。我们知道,由于英语专业的训练课程长期以来关注的是英语的“交际功能”而非“认知功能”,因而教学内容的选材通常集中于日常生活中的话语和情景,教学目的也定位于运用英语完成交际任务,所以学生的认知能力长期得不到有效训练,从而导致认知能力的停滞乃至退化。其次,现行的大学培养计划设置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的专项训练:与西方高校的教学重点相比,我国高校特别是独立学院的英语教学往往忽视对学生思维技能的专项培训。国外高校将各种丰富的辩论活动、学期论文写作、师生互动问答、提问讨论式课堂教学等多项训练融入了对学生思维品质、思维策略的训练,使学生在逻辑论证和原创性思维方面得到了训练,思维能力得到高层次的发展。而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培养计划的设置过分突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功的扎实与否,较少顾及对学生辨析能力和思维方式的训练;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资源配置上无法兼顾人文素质教育,而人文素质教育的薄弱在很大程度上也直接导致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薄弱。
三、独立学院英专学生批判性思维“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构建尝试
英语专业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涉及众多因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符合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又要立足国情、校情、教情,体现英语专业的学科特色,确保该模式的可操作性。本文尝试性提出以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为目标,将教学机构的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者的教学实践与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融为一体,构建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三位一体”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模式。现简述如下:
(一)教学机构职能
教学机构应为培养过程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外语专业的目标定位应是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因此,应考虑是否适当增加专业知识课、人文通识课及思辨课程,如自然科学、历史、逻辑学等。同时,可通过英语知识竞赛、百科文化盛宴、演讲与辩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广泛阅读,增加其课后学习时间,扩大知识面。师资培养方面,可以成立研究团队、开设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引领教学者阅读相关文献、转变教学观念、探究有效培养方法与策略。
(二)教学者角色
教学者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掌握相关教学概念和提升自身思维能力;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结合所教课程和学生特点,明确具体学科的语言技能和倾向目标,选取真实、深层次、具备系统性和逻辑性内容;采用讨论、对话、合作学习、师生互动学习、以问题为中心、课堂与在线学习相结合等新型教学方法策略,鼓励学生敢于分析、质疑和推理,构建开放的思维课堂文化,引入形成性评价机制。
(三)学习者角色
外语学者要积极转变学习观念,意识到英语学习不仅是学习语言,重视语言知识技能的习得(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等),而且还应该重视发展语用能力(言语风格、社会文化功能、使用得体性功能等)以及分析评价能力。同时,应该改进学习方法,通过阅读、朗读、模仿等打好语言基本功,增加课外阅读量,尝试自主学习、主动分析、评价,提升思维能力,重视学习西方文化的逻辑、抽象的思维方式,恰当运用理据,培养自己敢于突破、挑战、评价已有的观念,生成合理创新思想的能力。
结束语
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现国家的长期发展战略。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应高度重视,并以强烈的责任感不断地研究、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使英语专业学生既具有娴熟的外语语言技能,也具备较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Fisher,Alec,Michael Scriven.Critical Thinking:Its Definition and Assessment[M].Point Reyes:Edgepress.1997.
[2]高瑛,许莹.我国外语专业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模式构建[J].外语学刊,2015,(2):127—132.
[3]韩少杰,王小英.英语专业精读教学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外语教学,2009,(6):66-70.
[4]李莉文.试析英语专业技能课程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关系[J].中国外语,2010,(6):68-73.
张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