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学与社会情境的创设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历史教学,学习兴趣,教师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10 10:39
摘要: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是教师走进新课程所面临的挑战之一。本文从一些成功的课例入手,就如何创设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游戏情境、实践情境谈几点具体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游戏情境;实践情境
所谓教学情境,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境”是教学环境,即教与学的交互关系。“情”指洋溢在“境”即教与学的交互关系中的情感交流。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是教师走进新课程所面临的挑战之一。本文试从一些成功的课例入手,谈几点具体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选取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素材,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从而在愉悦的气氛中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最终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如本人在上《行政区划》时,设计了一个生活情境:国庆节就要到了,老师想出去旅游,请同学推荐旅游的地方,并说明理由。有的学生推荐去四川的九寨沟,因为这是对四川重建的支持;有的学生推荐去北京,去看看鸟巢;有的学生推荐去台湾,去看看日月潭;……通过情境的设置,课堂中有了不曾预约的精彩。在课堂巩固环节,我设置了一个情境:国庆假期迎来了旅游的旺季,各大旅行社到我校招聘假期小导游,安排了一场模拟面试,学生在模拟面试中,感受到了地理知识的重要性,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自主探究
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主要看教师在教学中,能否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课标的要求,恰到好处的设置问题,合情合理的解决问题。问题的设置,是一个无穷无尽的宝藏,教师需要不断探索、研究,才能创设出闪耀着教育智慧的情境课堂。
比如,有教师在上《“地球变小了”》时,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情境: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一位手工工场主,由于其家族以前在新航路开辟后参与了海外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所以开办了一个大型的手工工场,在蒸汽机发明并应用于生产以后,他开始投资建设新型的工厂,用蒸汽机代替了手工劳动,加强了工厂的管理。
随之而来,工厂规模越来越大,而产品也越来越多,慢慢的在国内市场已经开始出现供过于求,国内的市场已经满足不了他的产品。
问题一、假设你是他工厂里的秘书,你会怎么做,会建议老板怎么去做呢?(注意:你要是想不出办法,就会被炒鱿鱼的哦)
老板听取了秘书的建议,于是开始寻找海外市场,寻找更多的殖民地。但是老板有个梦想,就是在全球都设立贸易点,并且设计了路线,并希望各个贸易点跟总部要时刻保持联系。
问题二、老板的梦在当时会实现吗?
利用巧妙的问题情境设置,让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让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中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这一心理需要,尤其是对自主学习具有启导意义,真正达到“触一发而动全局”的效果。
三、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
“玩”是孩子的天性,初中生也不例外。游戏具有启真、启善、启美的功能。如果在课堂上适当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无疑会有利于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并引发他们自主探索,一定会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
如本人在复习历史人物时,设计了“说出真相”的游戏活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挑选三位同学分别扮演唐太宗一、唐太宗二、唐太宗三。事先告诉学生,在“说出真相”的游戏活动中,只有一位是真正的唐太宗,其余两位是冒牌的。然后组织学生准备问题。三位唐太宗以答记者问的形式接受大家轮番提问,在回答过程中他们有真有假,提醒学生仔细辨别,最后大家投票表决,谁说出了真相,谁才是真正的唐太宗。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众,都很投入地参与到这次移花接木的游戏活动中,一起体验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在平时教学中,我还模仿中央电视台的《幸运52》、《神州大舞台》等节目的组织形式,让学生在游戏情境中动口、动脑、动手,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四、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真正学到活的知识
华罗庚说过:“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实践是最根本的学习方式。”新课程也特别注重实践,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在教学中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在积极动脑的同时,还积极动手、动口,甚至动脚、动身,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如在上《世界文化遗产》时,我设计了一个实践情境: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已经展开,希望各公民向文化部门提供线索。我向学生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如果现在让你来提供线索,你觉得我们身边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发掘和保护的价值?学生经过认真调研、分头查访,发现了像剪纸、调腔等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来自己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有历史留下的痕迹,这让学生很有成就感。当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时,学习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享受,变成了一种精神的需要。
根据初中生表现欲强、喜欢模仿和表演的特点,我还组织了“历史大观园”的游园活动,从猜谜语、故事接龙到历史剧表演,学生全程参与了活动的策划准备。“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过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让学生亲身实践的重要性。
教育是在各种情境中完成的,情境的好坏决定了教育的成败。因此,情境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教学机智,善于借力打力,转危为机;其次,教师要独具慧眼,善于捕捉课堂的非预期因素,能让那些转瞬即逝的火花成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种;同时,教师还要能把预设之外的因素转化为生成平台,使学生思维发散、灵感闪烁、火花爆发。显然,教师要使情境在教学中驾轻就熟、如鱼得水,就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反复改进教学。
参考文献
[1]黄牧航.历史教学与学业评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2]王海方.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操作与案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施博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