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对策分析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大学生,农业院校,就业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09 14:03
摘要:高校扩招后,相较其他院校而言,农业院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和挑战更大。本文重点分析了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存在的困难和具体对策,笔者认为农业院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大学生要端正心态,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农业;就业;困境;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和人事制度的不断变革,大学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的择业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与其他院校相比,农业院校的大学生就业面临更大压力。加之在陈旧的社会偏见对农业院校及其学生的冲击、农业院校本身教学体制的不完善、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和就业观念错位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下,农业院校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令人担忧,调整就业指导工作尤为迫切,分析促进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十分必要。
一、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面临的现实困难
(一)农业院校本身具有的特殊性决定
我国大部分农业院校建立于上世纪中期,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各农业院校建校初期专业设置都以农科类专业为主,主要涉及植物生产、动物生产、水产、动物医学、森林资源保护、农林经济等专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很多农业院校在教育改革发展的大潮中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由单一学科的农业院校发展成为了多学科、多门类的综合性大学。很长一段时期以来,人们简单认为农业院校就是和黄土地和猪马牛羊打交道,因而农业院校毕业生遭受着学校歧视、地域歧视、身份歧视和性别歧视。
(二)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具体国情决定
农业远没有实现机械化、现代化。长期以来,受“惟工业沦”、“惟计划论”以及前苏联的“优先发展重工业”思想的影响,很长一段时间内没能正确处理工业与农业的关系,重工业,轻农业,农业反哺工业,导致新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无法形成规模,产业化的农业、高科技农业企业无法形成气候,农业行业投资高、产出少、行业不景气、农业经济发展滞后,农业的基本就业形势仍然是种地,基本就业单位仍然是家庭。
(三)我国农业传统和现实因素的影响以及广大农村地区和农业战线客观上存在的不足决定
毕业生选择到农村基层就业,将面临工作条件艰苦、自身发展受限等诸多现实问题,“下不去、待不住、流不动”的客观现实使大学生在择业时对农业基层望而生畏。在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尚未健全的今天,用人单位公正选才方面存在缺陷,学生背后的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源对其就业常有着很大的影响。农业院校的大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社会关系薄弱,既无关系又无后台,多半求职无门,望洋兴叹。
二、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除了我国国情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外,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还与农业市场的供需、高校教育、学生自身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
(一)农科类专业供需矛盾突出决定
农科类专业一直处于“冷门”的局面,招生农科类学生占每年招收所有学生的比例,与其他“热门”专业招收学生所占比例相比,差距在逐年扩大,而且,很多农科类学生是服从专业调剂志愿招进的考生,并非本身自愿学农,招进后,对本专业不感兴趣,学习积极性也大打折扣。
(二)农科毕业生本身竞争能力和竞争意识相对较差决定
从农业院校学生本身而言,相当数量大学生由于本身学农积极性低,只满足于应付完成一些必学课程,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缺乏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农业院校中农村学生相对较多,与社会的联系相对狭窄,一些农科专业大学生表现出观念落后、知识面狭窄、社交能力弱、动手能力差、缺乏闯劲等弱点,在当今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尚未完全形成的情况下,就业相对更难。
(三)高等教育改革滞后决定
当前部分农业院校学生培养模式陈旧、质量不高,专业设置没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无法保证可持续发展,有较大盲目性和功利性。普遍存在教学内容不新、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趋同现象严重,知识结构单一等问题,导致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严重。
三、农业院校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对农科大学生的就业观教育,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农业院校首先要引导农科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合理、客观实际的择业观。应该通过各种形式对毕业生进行择业观教育,帮助毕业生认清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就业形势,克服择业期望值过高、与社会需求错位等问题,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念,降低就业门槛,按照市场竞争的规则,凭借自身素质和能力参与劳动力市场的公平竞争,解决就业问题。培养农科大学生树立甘愿服务基层、服务“三农”的思想。当代大学生只有认清形势,树立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就业观,选择适当的就业切入点,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才能真正在社会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二)开设就业指导课,科学系统地规范就业指导课的设置
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发展大大滞后于就业市场的发展,满足不了大学生的心愿和要求,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很多高校还未将大学生就业指导作为一门必修课,列入高校的教学计划。高等农业院校应该把就业指导课纳入全校性必修课,进行系统规范。
(三)建立和完善以学校为主体的具有农科特色的就业市场,为农科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平台
对农业院校而言,可以建立完善具有农科特色,以学校为主体的就业市场,为农科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平台。一方面完善和规范以学校为基础,与人才市场、劳动市场相互贯通的“有形市场”,另一方面加强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的建设,培养学校的“无形市场”。
(四)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农科大学生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在就业市场中,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择业结果的好坏
抓好教学改革,做好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调整,把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生的职业发展及其培训结合起来,加强实践环节,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有关经验,建立教学实习制度,安排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到基层农业企业、农业战线从事实习和实践工作,使他们增长社会实践知识,了解和熟悉现代农业技能。
参考文献
[1]刘峻峰,胡小元.试论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12):79-81.
[2]罗小锋,镇玲.就业困境、新农村建设与高等农业院校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7(7):80-82.
[3]李霞,姜大巍,马文超.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新西部,2010(8):170.
[4]刘胜.关于开设农林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4,7(4):68-70.
王洪鹤 赵云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