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3-6岁)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及影响因素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利他基因,教育方式,心理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09 14:22
摘要:为了研究幼儿(3-6岁)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及影响因素,依据目前研究者已经进行的有关幼儿(3-6岁)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作者进行整理和比较,总结了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表现形式以及发展特点,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因素:家庭影响因素、学校影响因素和社会影响因素.文章最后指出有关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应该注重探讨自身影响因素、注重比较多种研究方法的异同点,注重研究对象选取的全面性。
关键词: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特点;影响因素
一、引言
亲社会行为是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谦让、互助、协作和共享等有益于社会的行为。它包括可能出于自我利益考虑的助人行为和不期望得到任何回报的利他行为。自本世纪20年代以来,国内外心理学家已经对亲社会行为做了大量研究。70年代以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进入繁荣时期,其中有不少研究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自然观察研究(Iannotti,r.J,1985)。很多研究表明,3-6岁的幼儿就已经可以表现出一定的亲社会行为。主要表现在幼儿愿意相信他人,愿意遵守集体规范,愿意为他人付出,表现出利他言行。那么,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有什么特点,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因素又有哪些呢?本文通过总结一些实验者的研究成果,系统论述了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幼儿的社会化提供一些心理学依据。
纵观以往研究者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多采用情景问卷调查或者直接观察幼儿的方法进行研究,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然后进行对比分析。对于亲社会行为的理论解释可以分为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生物学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亲社会行为既是一种内心冲动的表现,也是一种对表现冲动的防御。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幼儿亲社会行为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习得的。社会生物学理论认为亲社会行为是本能的,作为“利他基因”遗传给后代。认知发展论强调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是亲社会行为的中介。
二、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及影响因素
1.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1)表现形式
根据以往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帮助行为、分享行为、合作行为、安慰行为被作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形式(Jackson M&Tisak MS,2001)。这些亲社会行为中合作行为最常见,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增多,助人、分享行为次之,安慰行为最为少见(庞维国,王美芳,1997)。当我们观察3岁、4岁、5岁的幼儿帮助父母做家务时,发现超过一半的幼儿愿意帮助他们的家长完成家务,所以我们可以由此推断助人为乐起源于幼儿时期(赵章留,寇彧,2006)。幼儿时期的孩子们也可以进行合作,他们愿意为了共同完成一项任务而相互协调,进行角色转换。幼儿进行合作行为的目的便是希望被同伴接纳。对于分享行为,分享是指人们把属于自己的物品、权力、某种思想或情感与别人共同享用的行为,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范畴。研究表明分享行为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廖全明,2014)。幼儿的分享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他们越是想要私自占有,分享行为就越少,如果幼儿想重新获得支配物品的权利,分享行为就会增多。安慰行为是指当觉察到他人烦恼,抑郁等消极情绪时,会主动尝试通过言语来帮助他们减轻消极情绪,变得开心兴奋,也被认为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幼儿已经具备了安慰的能力,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安慰行为,是因为他们的理解能力已经开始发展起来,幼儿可以理解周围的人,还能够意识到他人的需要。这本身也说明了他们能够自我安慰,否则也不会做出安慰行为。
(2)发展特点
对3-6岁幼儿的研究发现,幼儿的分享、助人、合作行为不存在跨情境的一致性,幼儿的各种亲社会行为之间只存在微弱或中等程度的正相关(赵章留等,2006)。尽管各种亲社会行为发展趋势不同,但是都与幼儿的认知水平、移情能力、社交能力有关,所以实质上各种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具有一致性的。我们又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幼儿时期的四种亲社会行为长大以后还会存在吗?各种行为又会不会均衡地发展呢?事实上,总体来看,亲社会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但是各种行为之间发展是不均衡的。也就是说亲社会行为的变动可能很大。Eisenberg指出,幼儿的亲社会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年龄的增长可能使他们以更恰当的方式助人,主要是因为社会认知水平的提高、移情能力成熟以及有了亲社会反应的经验(纪林芹,张文新,赵景欣,2005)。人类文化学的研究和心理学的跨文化研究均表明: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存在着差异(Eisenberg,N&Mussen P,1989)。我们的调查基本上都是国内的研究,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幼儿的观点采择能力、移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存在很大差异。只有具有观点采择能力的幼儿才会理解他人的需要并做出助人行为(Eisenberg N,1999)。因此我们研究出的特点并非是最客观的,最全面的。研究还指出,幼儿在社会行为的发展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性别影响着人们的亲社会行为,就幼儿来说,女孩看重合作而男孩看重竞争,女孩比男孩更善于分享并且比男孩更倾向于做出安慰行为。女孩会在不紧急的时刻表现出助人行为,而到了紧急时刻,通常是男孩表现出助人行为(陈琴,姜勇,庞丽娟,叶子,2001)。
2.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1)家庭影响因素
3-6岁的幼儿接触最多的便是他们的父母,父母的教育方式、做事态度都将影响着幼儿的一举一动,因此父母对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有重要影响,家庭影响因素是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首要因素。家庭教育的效果不仅决定于父母的教育内容和动机,更大程度上决定于教育方式。良好的教育方式会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而不良的教育方式将会阻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关颖、刘春芳(1994)采用问卷调查和综合研究的方法研究了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系,从而得出了民主型教育方式是最理想的教育方式。即父母能够提供给孩子平等和谐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气氛中接受教育,这样就会对他们的社会性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相应地就会表现出一定的亲社会行为。JohnR1Buri编制的父母教养方式的问卷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三种类型:权威型(父母坚定、热情、并考虑孩子的意见)、专制型(不考虑子女的要求)和溺爱型(无能的父母允许孩子为所欲为)。研究者在三种父母教育方式下观察幼儿的利他行为,并且最终发现了显著差异。父母是权威型的幼儿与父母是专制型的幼儿利他行为均高于父母是溺爱型的幼儿,而且父母是权威型的幼儿和父母是专制型的幼儿差异并不显著。这表明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利他行为的影响客观存在,父母教养方式是权威型的幼儿利他行为出现频率最高,其与父母教养方式是溺爱型的幼儿利他行为差异非常显著(刘文,杨丽珠,2004)。心理学家们认为,利他行为比亲社会行为更具有道德性。
(2)学校影响因素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除了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同样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在这个时期,孩子们进入了幼儿园,接受小班,中班,大班不同程度的教育。可以说,除了在家中度过的时间,孩子们绝大多数时间都与幼儿园的老师和小伙伴们待在一起。在班级中,幼儿可以从事各种类型的活动,幼儿不仅仅学到了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在与老师和同学交往的过程中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所谓的亲社会行为正是产生于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这个大集体中,老师和同伴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都至关重要。首先,同伴的行为会潜在地影响幼儿的行为,同伴的行为越积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倾向性越强;同伴的行为越消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倾向性也就越弱。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不仅受到同伴行为的影响,还与同伴接纳有显著地相关性。通过对儿童亲社会行为和同伴接受、同伴拒绝的相关结果进行元分析,对近20年的关于幼儿亲社会行为和同伴关系的研究进行总结,发现幼儿亲社会行为和同伴接受有正向关联作用,和同伴拒绝有负向关联作用,亲社会幼儿有较好的同伴关系(郭伯良,张雷,2003)并且受欢迎的幼儿社会行为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幼儿,这表明亲社会行为水平高的儿童更容易受到群体的接纳(纪林芹等,2005)。接下来说明作为班级规章制定者的教师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教师在在学校不仅扮演着知识传播者的角色,更重要的是传授道德理念,说明做人的道理。要想学会做事,首先要学会做人,也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师生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高,那么师生间发生的冲突就少,当然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水平相应就高。与同伴接纳的理论相似,如果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得到了教师的积极支持与肯定,就会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和维持。作为班级规章的制定者,教师也不能过分地强调规章制度,否则过于死板的班级制度将会影响同伴之间的交往,与严格的规章制度相比较,较为宽松的制度更有利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3)社会影响因素
如果说家庭环境和校园生活是幼儿成长的微观系统,那么社会制度则是幼儿成长的宏观系统。研究表明,社会抑制性对幼儿利他行为有影响。在陌生情境中,爱社交组幼儿的利他行为多于害羞组幼儿的利他行为(刘文,杨丽珠,2004)。也就是说越是沟通交往能力强的幼儿,就越能够表现出亲社会行为。他们懂得对方的处境和意图,因此也就更容易了解对方的需要。游戏在幼儿生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几个幼儿在一起进行着假装在不同情境中扮演不同角色的游戏,就是在从事社会戏剧性游戏。这种游戏有助于幼儿社会技能的学习,那么是否也有助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呢?研究者以幼儿园班级中60名幼儿(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两组)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为期一年的研究,每周开展社会戏剧性游戏一次,每次一小时,一年后用间接故事法和情境法测验幼儿的亲社会观念和亲社会行为,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戏剧性游戏能够促进幼儿分享、谦让、合作和互助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杨心德,1998)。社会戏剧性游戏模拟了一个社会环境,如果幼儿能够在一个乐于分享,和谐互助的环境中生长,他们势必也会表现出乐于助人,愿意分享的一面。所以说社会环境因素也极大地影响着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三、结论
亲社会行为可以表现在帮助行为、分享行为、合作行为、安慰行为这几个方面,虽然这些行为不存在跨情境的一致性,但是都与幼儿的认知水平、移情能力和社交能力有关。因此这几种行为的发展是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的。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受到家庭影响因素,学校影响因素和社会影响因素的制约。
四、思考与展望
1.注重探讨自身影响因素
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探讨过除了幼儿自身影响因素外的许多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因素,例如,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但是对幼儿自身特点的相互影响还没有做充分说明,例如幼儿的观点采择能力,移情能力、道德敏感性、心境等。因为我们都知道幼儿的观点采择能力可以使幼儿更好地理解他人的需要,产生同情他人的动机又是靠移情能力。幼儿的心境与亲社会行为也紧密相关,愉快的心境能够有利于亲社会行为的发生,而消极的心境却不利于产生亲社会行为。由此可见,幼儿自身影响因素对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十分重要,我们研究中不能忽视。同样的道理,在家庭影响因素中,家长自身的观点采择能力、移情能力、责任感、价值观以及学校影响因素中教师的教龄、自身移情能力和亲社会性水平也都是我们缺乏研究的,在未来的研究中要加强这个方面的探讨。
2.注重比较多种研究方法的异同点
由于不同研究中关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界定、分类标准不同,比如说在一项研究中某行为算作亲社会行为而在另一项中不予以研究。因此目前得到的这些结论也缺乏一致性。也许一项研究的划定标准或者是研究方法在另一项研究中根本就不适用,那么它所得到的结论也就不完全正确。所以我们要综合对比各种研究方法,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方法加以运用。
3.注重研究对象的选取要全面
由于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存在着差异,我们在进行研究时不仅需要国内的幼儿作为研究对象,也需要国外的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因为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幼儿有不同的观点采择能力,道德观念和移情能力,他们根据不同的标准表现出一定的亲社会行为,也许国内幼儿看来并不是亲社会行为到了国外就算是。因此我们只有注重研究对象的选取才可以使研究结果更为客观真实,有可信度。
参考文献
[1]纪林芹,张文新,赵景欣.幼儿二级错误信念认知、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的关系.心理学报,2005,37(6):760-766
[2]陈琴,姜勇,庞丽娟,叶子.幼儿社会行为发展特点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
[3]刘文,杨丽珠.社会性抑制与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利他行为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
张佳
